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094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2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包括前防撞梁结构、吸能盒结构、吸能盒端板结构、纵梁结构、翼子板边梁结构和第一抗变形件;前防撞梁结构设置于吸能盒结构的一端;吸能盒端板结构设置于吸能盒结构的另一端;纵梁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纵梁端板和纵梁主体,纵梁端板与吸能盒端板结构连接,且纵梁端板与吸能盒结构分别位于吸能盒端板结构的两侧;纵梁端板与纵梁主体连接的一侧设有翼子板边梁结构;第一抗变形件设置于纵梁主体和翼子板边梁结构之间,第一抗变形件连接翼子板边梁结构和纵梁端板。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能够在正面小偏置碰撞发生时减轻对乘员舱结构的冲击,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Front bumper assembly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近年来,汽车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如何保证车辆的安全的一直是汽车厂商们努力研究的课题,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尤其是发生碰撞后的安全性能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车型的市场竞争力。技术人员对碰撞的研究一直是多方位多角度的,近年来,随着碰撞法规研究的深入,车辆碰撞的安全性能指标更随之提高,我国已将正面25%正面小偏置碰撞作为对车内乘员安全性能考核的一部分。碰撞形式如下,车辆以64km/h的速度撞击刚性壁障,壁障与车的重叠率为25%,壁障的圆角半径R=150mm,壁障在地面上与地面无间隙。现有的车型结构通常无法通过上述工况的碰撞测试,然而,只有通过上述工况(或近似工况)的碰撞测试才能够通过法规验证,以及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现有技术中通常需要采用增加车身用料的方式来提高其抗变形能力,但是这种方式又会使车身结构变得笨重,无法满足整车的轻量化结构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在正面小偏置碰撞中既能保证乘员舱结构完整性,又能提高车辆安全性能的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和汽车。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结构、吸能盒结构、吸能盒端板结构、纵梁结构、翼子板边梁结构和第一抗变形件;所述前防撞梁结构设置于所述吸能盒结构的一端;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设置于所述吸能盒结构的另一端;所述纵梁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纵梁端板和纵梁主体,所述纵梁端板与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连接,且所述纵梁端板与所述吸能盒结构分别位于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的两侧;所述纵梁端板与所述纵梁主体连接的一侧设有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所述第一抗变形件设置于所述纵梁主体和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之间,所述第一抗变形件分别连接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和所述纵梁端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抗变形件为内部设有肋条组件的空心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肋条组件包括第一肋条和第二肋条,所述第一肋条与所述第二肋条呈垂直交叉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抗变形件与所述纵梁主体之间设有缝隙。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抗变形件与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和所述纵梁端板的连接方式均为螺纹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抗变形件,所述第二抗变形件与所述纵梁主体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抗变形件为块状,所述纵梁主体包括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所述第二抗变形件与所述纵梁外板通过螺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抗变形件和所述第二抗变形件的材料均为铸铝。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结构包括吸能盒、第一吸能盒护板结构、第二吸能盒护板结构;所述第一吸能盒护板结构和所述第二吸能盒护板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吸能盒相对应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吸能盒护板结构的两端和所述第二吸能盒护板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防撞梁结构和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应用了上述任一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前防撞梁结构及吸能盒端板结构之间设置所述吸能盒结构,能够减轻正面小偏置碰撞发生时对乘员舱结构的冲击,提高车辆安全性能;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通过设置具有纵梁端板和纵梁主体的纵梁结构和翼子板边梁结构,并在纵梁主体和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之间设置第一抗变形件,且所述第一抗变形件分别连接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和所述纵梁端板,通过第一抗变形件的设置增加了翼子板边梁结构以及纵梁端板的刚度,进一步在正面小偏置碰撞发生时抵抗变形,提高车辆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后视图;图3为图1中第一抗变形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前防撞梁结构、11-前防撞梁外板、12-前防撞梁内板、2-吸能盒结构、21-吸能盒、22-第一吸能盒护板结构、221-第一吸能盒外板、222-第一吸能盒内板、23-第二吸能盒护板结构、231-第二吸能盒外板、232-第二吸能盒内板、3-吸能盒端板结构、4-纵梁结构、41-纵梁端板、42-纵梁主体、421-纵梁外板、422-纵梁内板、5-翼子板边梁结构、51-翼子板边梁内板、52-翼子板边梁外板、6-第一抗变形件、61-肋条组件、611-第一肋条、612-第二肋条、7-第二抗变形件、8-缝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结构1、吸能盒结构2、吸能盒端板结构3、纵梁结构4、翼子板边梁结构5和第一抗变形件6;所述前防撞梁结构1设置于所述吸能盒结构2的一端;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3设置于所述吸能盒结构2的另一端;所述纵梁结构4包括相互连接的纵梁端板41和纵梁主体42,所述纵梁端板41与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3连接,且所述纵梁端板41与所述吸能盒结构2分别位于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3的两侧;所述纵梁端板41与所述纵梁主体42连接的一侧设有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5;所述第一抗变形件6设置于所述纵梁主体42和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5之间,所述第一抗变形件6分别连接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5和所述纵梁端板4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在前防撞梁结构1及吸能盒端板结构3之间设置所述吸能盒结构2,能够减轻正面小偏置碰撞发生时对乘员舱结构的冲击,提高车辆安全性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正面小偏置碰撞可以包括车头与障碍物的接触部分宽度占据整个车头宽度15%以内的正面碰撞。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前防撞梁总成通过设置具有纵梁端板41和纵梁主体42的纵梁结构4和翼子板边梁结构5,并在纵梁主体42和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5之间设置第一抗变形件6,且所述第一抗变形件6分别连接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5和所述纵梁端板41,通过第一抗变形件6的设置增加了翼子板边梁结构5以及纵梁端板41的刚度,进一步在正面小偏置碰撞发生时抵抗变形,提高车辆安全性能。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为了既能实现轻量化又能抵抗变形,提高结构刚度,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抗变形件6为内部设有肋条组件61的空心结构。为了能够在碰撞发生时抵抗各个方向传来的碰撞力,所述肋条组件61可以包括第一肋条611和第二肋条612,所述第一肋条611与所述第二肋条612呈垂直交叉设置。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第一抗变形件6的装配,所述第一抗变形件6与所述纵梁主体42之间设有缝隙8。所述第一抗变形件6与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5和所述纵梁端板41的连接方式均为螺纹连接,安装方便。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变形能力,所述前防撞梁结构1包括相互连接的前防撞梁外板11和前防撞梁内板12;同样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变形能力,所述翼子板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结构、吸能盒结构、吸能盒端板结构、纵梁结构、翼子板边梁结构和第一抗变形件;/n所述前防撞梁结构设置于所述吸能盒结构的一端;/n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设置于所述吸能盒结构的另一端;/n所述纵梁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纵梁端板和纵梁主体,所述纵梁端板与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连接,且所述纵梁端板与所述吸能盒结构分别位于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的两侧;所述纵梁端板与所述纵梁主体连接的一侧设有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n所述第一抗变形件设置于所述纵梁主体和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之间,所述第一抗变形件分别连接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和所述纵梁端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结构、吸能盒结构、吸能盒端板结构、纵梁结构、翼子板边梁结构和第一抗变形件;
所述前防撞梁结构设置于所述吸能盒结构的一端;
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设置于所述吸能盒结构的另一端;
所述纵梁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纵梁端板和纵梁主体,所述纵梁端板与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连接,且所述纵梁端板与所述吸能盒结构分别位于所述吸能盒端板结构的两侧;所述纵梁端板与所述纵梁主体连接的一侧设有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
所述第一抗变形件设置于所述纵梁主体和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之间,所述第一抗变形件分别连接所述翼子板边梁结构和所述纵梁端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变形件为内部设有肋条组件的空心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组件包括第一肋条和第二肋条,所述第一肋条与所述第二肋条呈垂直交叉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变形件与所述纵梁主体之间设有缝隙。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月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