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0546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6:34
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旋转电机(2)、减速装置(3)、差动齿轮装置(4)、收纳它们的壳体(1)以及油循环机构(8),旋转电机(2)具有圆筒状的定子(24)以及相对于定子(24)被配置于径向内侧(R2)的转子(21),减速装置(3)以及差动齿轮装置(4)被配置为与旋转电机(2)同轴,在壳体(1)的内部存积有油(7),油循环机构(8)使油(7)在壳体(1)的内部循环,在油(7)的循环状态成为稳定状态的稳定循环状态下,油(7)的油面(7A)位于比定子(24)的内周面(24a)的下端靠下侧(V2),且比定子(24)的外周面(24b)的下端靠上侧(V1)。

Vehicle driv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用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作为第一车轮以及第二车轮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对旋转电机的旋转进行减速的减速装置、将经由减速装置传递的来自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与第二车轮分配的差动齿轮装置、以及收纳它们的壳体的车用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下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车用驱动装置,其构成为通过油泵将油向被配置于壳体内的旋转电机、减速装置以及差动齿轮装置供给,对它们进行润滑以及冷却。在这样的车用驱动装置中,适当地设定壳体内的油量成为了课题。例如,在存积在壳体的内部空间的油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无法适当地进行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冷却、转子等旋转部件的润滑等。另一方面,在存积在壳体的内部空间的油过多的情况下,往往由旋转电机的转子等旋转部件导致的油的搅拌阻力增加。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48164号公报(第一图)因此,期望实现在壳体内的收纳旋转电机的空间存积油的情况下,适当地确保壳体内的油量的车用驱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车用驱动装置的特征结构是以下方面,具备:旋转电机,其成为第一车轮以及第二车轮的驱动力源;减速装置,其对上述旋转电机的旋转进行减速;差动齿轮装置,其将经由上述减速装置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向上述第一车轮与上述第二车轮分配;壳体,其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减速装置以及上述差动齿轮装置;以及油循环机构,上述旋转电机具有:圆筒状的定子、以及相对于上述定子被配置于径向内侧的转子,上述减速装置以及上述差动齿轮装置被配置为与上述旋转电机同轴,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存积有油,上述油循环机构使上述油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循环,在上述油的循环状态成为稳定状态的稳定循环状态下,上述油的上表面亦即油面位于比上述定子的内周面的下端靠下侧,且比上述定子的外周面的下端靠上侧。根据该特征结构,在油面的位置稳定的稳定循环状态下,能够使作为旋转电机的旋转部件的转子不与油面接触,并且能够以定子的一部分浸入油面的程度来确保比较多的油量。因此,在壳体内的收纳旋转电机的空间存积有油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由旋转电机的转子导致的油的搅拌阻力,并且能够适当地确保为了进行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冷却、转子等旋转部件的润滑等所需的油量。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剖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主要部位轴向剖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主要部位轴向剖视图。图5是具备其它实施方式的差动齿轮装置的车用驱动装置的主要部位轴向剖视图。图6是其它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车用驱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100。图1是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剖视图,图2是车用驱动装置100的示意图。车用驱动装置100例如是被搭载于将内燃机以及旋转电机作为第一车轮501以及第二车轮502的驱动力源的混合动力汽车、将旋转电机作为第一车轮501以及第二车轮502的驱动力源的电动车的驱动装置。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用驱动装置100作为第一车轮501以及第二车轮502的驱动力源仅具备旋转电机2。在两轮驱动的四轮车的情况下,由此能够实现电动车。另外,在四轮驱动的四轮车的情况下,利用内燃机的驱动力驱动其它两轮从而能够实现混合动力车辆。当然,在四轮驱动的四轮车的情况下,将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100应用于其它两轮,从而也能够实现四轮驱动的电动车。在以下的说明中,“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构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进行了连结的状态,包含该两个旋转构件以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进行了连结的状态,或该两个旋转构件经由一个或者2个以上的传动部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进行了连结的状态。作为这样的传动部件包含同速或者变速地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例如轴、齿轮机构、带、链条等。此外,作为传动部件,可以包含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装置,例如摩擦卡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但是,在下述中说明的减速装置3以及差动齿轮装置4中,在关于各旋转构件称为“驱动连结”的情况下,是指该装置具备的三个以上的旋转构件,相互不经由其它旋转构件而进行了驱动连结的状态。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壳体1、用于输出驱动力的具有转子轴27的旋转电机2、包含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装置3、以及向与中间轴53驱动连结的第一驱动轴51以及第二驱动轴52的各个分配来自旋转电机2的驱动力的差动齿轮装置4。在车用驱动装置100中,旋转电机2、减速装置3、差动齿轮装置4、第一驱动轴51、第二驱动轴52以及中间轴53以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为基准而被同轴配置。因此,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的轴向与车用驱动装置100的旋转轴的轴向相同,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的径向与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径向相同。因此,将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的轴向称为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将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的径向称为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径向R。另外,在轴向L上,相对于减速装置3将旋转电机2侧称为轴向第一侧L1,相对于减速装置3将差动齿轮装置4侧称为轴向第二侧L2。并且,在径向R上,将与转子轴27相反的外侧称为径向外侧R1,将转子轴27侧的内侧称为径向内侧R2。另外,将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的铅垂方向称为上下方向V。而且,将上述铅垂方向的上侧称为上侧V1,将上述铅垂方向的下侧称为下侧V2。壳体1在内部收纳有旋转电机2、减速装置3以及差动齿轮装置4。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还在内部收纳有第一驱动轴51的一部分(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第二驱动轴52的一部分(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以及中间轴53。壳体1具有:有底筒状的壳体主体11、以覆盖与位于壳体主体1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的底部11a相反的一侧(轴向第二侧L2)的开口部的方式配置的筒状的主体罩12、以在比壳体主体11的底部11a靠轴向第一侧L1覆盖底部11a的方式配置的底部罩13。壳体主体11与主体罩12相互通过固定部件(本实施方式中,螺栓)而被固定。壳体主体11与底部罩13相互通过固定部件(本实施方式中,螺栓)而被固定。旋转电机2以及减速装置3的一部分(后述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被配置于壳体主体11的内部空间。减速装置3的其它部分(后述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差动齿轮装置4以及第二驱动轴52的一部分(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被配置于主体罩12的内部空间。第一驱动轴51的一部分(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被配置于由壳体主体11与底部罩13形成的内部空间。中间轴53被配置于由壳体主体11、主体罩12以及底部罩13形成的内部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内收纳有旋转电机2、减速装置3以及差动齿轮装置4的状态下,形成了壳体主体11的内部空间与主体罩12的内部空间连续的一个空间。即、在壳体1内,收纳旋转电机2的空间与收纳减速装置3以及差动齿轮装置4的空间相互连通。壳体1还具有支承部件14。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驱动装置,其具备:/n旋转电机,其成为第一车轮以及第二车轮的驱动力源;/n减速装置,其对上述旋转电机的旋转进行减速;/n差动齿轮装置,其将经由上述减速装置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向上述第一车轮与上述第二车轮分配;/n壳体,其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减速装置以及上述差动齿轮装置;以及/n油循环机构,/n上述旋转电机具有:圆筒状的定子、以及相对于上述定子被配置于径向内侧的转子,/n上述减速装置以及上述差动齿轮装置被配置为与上述旋转电机同轴,/n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存积有油,/n上述油循环机构使上述油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循环,/n在上述油的循环状态成为稳定状态的稳定循环状态下,上述油的上表面亦即油面位于比上述定子的内周面的下端靠下侧,且比上述定子的外周面的下端靠上侧。/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13 JP 2017-1997631.一种车用驱动装置,其具备:
旋转电机,其成为第一车轮以及第二车轮的驱动力源;
减速装置,其对上述旋转电机的旋转进行减速;
差动齿轮装置,其将经由上述减速装置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向上述第一车轮与上述第二车轮分配;
壳体,其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减速装置以及上述差动齿轮装置;以及
油循环机构,
上述旋转电机具有:圆筒状的定子、以及相对于上述定子被配置于径向内侧的转子,
上述减速装置以及上述差动齿轮装置被配置为与上述旋转电机同轴,
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存积有油,
上述油循环机构使上述油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循环,
在上述油的循环状态成为稳定状态的稳定循环状态下,上述油的上表面亦即油面位于比上述定子的内周面的下端靠下侧,且比上述定子的外周面的下端靠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减速装置包含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机构具有太阳轮、以上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须山大树三治广明市冈光广川口裕贵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