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热交换器的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0477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除湿机热交换器的固定结构,包括有形成吸入口及排出口的机壳,设置在吸入口端对吸入空气进行除湿作用的热交换器,设置在热交换器前方将从吸入口流入的空气通过的热交换器,排送空气到排出口的送风扇,设置在热交换器与送风扇之间,引导到送风扇空间作用的孔板;其特征在于为了可实现在孔板内侧选择性地固定小容量或大容量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宽度方向上可变地设置第1、2固定板。(*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发涉及热交换器的安装,具体是一种可以选择性地固定小容量或大容量热交换器的除湿机热交换器的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除湿机是一种把潮湿的空气吸入到机壳内部,使其通过有制冷剂的冷凝器和蒸发器构成的热交换器,进行降湿,然后把经过除湿的空气排放到室内,进行室内降湿的装置。图1是以往技术的除湿机的分解结构图,图2是以往技术的热交换器固定结构的分解结构图。如图所示,以往技术的除湿机包括吸入口(未图示)及排出口(2h)形成的机壳,设置在机壳(2)排出口内侧的送风器(4),设置在机壳(2)吸入口内侧,对吸入的空气进行除湿作用的蒸发器(12)及冷凝器(14)所构成的热交换器(10),设置在送风器(4)和热交换器(10)之间,并引导通过热交换器(10)的空气通往送风器(4)的孔板(5),连接的蒸发器(12)和冷凝器(14),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6),设置在热交换器(10)下侧,当热交换器(10)进行除湿作用时,其表面凝结的冷凝水流下的排水槽(18),设置在排水槽(18)的一侧,集结热交换器(10)上流下来的冷凝水储水槽(20);机壳(2)是由前面与底部敞开,后面形成吸入口的机壳本体(2a),结合在机壳的底部的底座(2b),结合在机壳的本体(2a)前面,使排出口前面形成格栅的前面板(2c)构成。而且,上述送风器(4)是由被电机固定架(5a)固定在孔板(5)前面的电机(4a);和电机(4a)连接并旋转的送风扇构成。蒸发器(12)和冷凝器(14)是由循环制冷剂的制冷剂管(12a、14a);和支持制冷剂管(12a、14a)两侧端的第1、2管束(12b、12c、14a、14c)等构成。特别是冷凝器在第1、2管束(14b,14c)的前端两侧与下侧上各形成前面固定端(15a)与下面固定端(15b)。查看与上述相同的热交换器(10)的固定结构,蒸发器(12)是蒸发器的第1,2管束(12b,12c)前端被螺钉(S)组装在冷凝器的第1,2管束(14b,14c)的后端;冷凝器(14)前面固定端(15a)用螺钉(S)固定在孔板(5)上;冷凝器(14)的下面固定端(15b)是用螺钉(S)固定在排水槽(18)上。也就是说,以往技术的除湿机的热交换器的固定结构是在制品容量变更时,随热交换器(10)的容量大小发生变化,因此涉及孔板(5)的大小也要随着变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点,而其目的是在向送风扇引导空气的孔板上,可以选择性地固定大容量或小容量热交换器,因而提供可共用化除湿机孔板的一种除湿机热交换器的固定结构。除湿机热交换器的固定结构,包括有形成吸入口及排出口的机壳,设置在吸入口端对吸入空气进行除湿作用的热交换器,设置在热交换器前方将从吸入口流入的空气通过的热交换器,排送空气到排出口的送风扇,设置在热交换器与送风扇之间,引导到送风扇空间作用的孔板;其特征在于为了可实现在孔板内侧选择性地固定小容量或大容量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宽度方向上可变地设置第1、2固定板。所述的固定结构,其孔板后面的上、下侧向后突出而成的第1、2导向板,并在第1、2导向板的相对面,插入第1、2固定板的上、下端形成的固定突起的第1、2导轨。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第1、2固定板的前端紧密地设置在孔板的后面,其后端用螺钉固定在热交换器两侧。按本专利技术构成的除湿机热交换器的固定结构是可实现热交换器在第1、2固定板上沿热交换器的宽度方向滑动,这样不但可以共用化除湿机的孔板,还有益于新制品开发时容易适用。而且,固定热交换器的第1、2固定板紧贴在孔板的后面两侧上,并且在孔板的上、下侧上形成一体的第1、2导向板延伸到第1、2固定板的后端。因此除湿机运作时,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不会泄露到外部,被引到送风风扇上。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送风效率,还有减少热损失的好处。附图说明图1是以往技术的除湿机的分解结构图。图2是以往技术的热交换器固定结构的分解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除湿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热交换器固定结构的分解结构图。图面的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55 孔板、 55a 孔板本体、55b 第1导向板、 55c 第2导向板、55b’第1导轨、 55c’第2导轨、62 蒸发器、64 冷凝器、 72 第1固定板、74第2固定板、72a,74a固定用突起。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本专利技术除湿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热交换器固定结构的分解结构图。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除湿机,由以下构成吸入口(未图示)及排除口(52h)所形成的机壳(52),设置在机壳(52)排出口内侧排送空气的送风器,设置在机壳(52)吸入口内侧对吸入的空气进行除湿作用的蒸发器(62)及冷凝器所构成的热交换器(60);与设置在送风器(54)和热交换器(60)之间,引导通过热交换器(60)的空气通往送风器(54)的孔板(55);为了使在孔板(55)内侧两侧可选择性地固定小容量或大容量热交换器,而在热交换器(60)的宽方向设置的可变第1、2固定板(72、74)。并且还包括连接的蒸发器(62)与冷凝器(64),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未图示),设置在热交换器(60)下方,可让热交换器进行除湿作用时在热交换器表面凝结的冷凝水流下来的排水槽(68),在排水槽(68)的一侧设置可安装卸载的滑块儿,使从热交换器(60)上流下的冷凝水聚集的储水槽(66)。机壳(52)的前面和底面敞开,后面吸入口形成的机壳的本体(52a);与机壳本体(52a)与底部结合的基座;和与机壳本体(52a)的前面结合,在两侧面形成有突出口(52h),并且在下侧前方形成储水槽(66)的带有安装孔(52c’)的前面板(52c)。送风器(54)是由设置在孔板(55)前面,固定在风扇架(56)上的电机(54a);和连接在电机(54a)上并旋转的送风扇(54b)所构成。送风扇(54b)使用了让从后方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可通过两侧的突出口(52h)的涡轮风扇。蒸发器(62)与冷凝器(64)是由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管道(62a、62b),和支持上述制冷剂管(62a、64a)两侧的第1、2管束(62b、62c、64b、64c)构成。但蒸发器(62)第1,2管束(62b、62c)的前端用螺钉(S)固定在冷凝器(64)的第1、2管束(64b、64c)的后端,冷凝器(64)的前端为了可设置上述第1、2固定板(72,74),而在上、下侧各形成了固定用突起(72a,74a)。特别是上述孔板(55)包括为了引导所吸入空气,而在中央形成圆形孔(55h)的板状的孔板本体(55a),在孔板本体(55a)的后面上、下端向后突出的第1、2导向板(55b、55c),在第1、2导向板(55b、55c)的相对面,即在第1导向板(55b)的下面和第2导向板(55c)的上面顺着热交换器(60)的宽度方向形成,在此插入第1、2固定板的固定用突起(72a、74a)的长度较长的第1、2导向导轨(55b’、55c’)构成。当然,安装时,使第1、2固定板(72、74)的固定用突起(72a、72b)顺着第1、2导向导轨在热交换器(60)的宽度方向,即在左右方向上滑动。此时,为了防止第1、2固定板(72、74)在除湿机动作时摇晃,可以采用螺钉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京善白镇哲李宗赫杨成龙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