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6797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动机和第一电机联合驱动第一行星排机构,第一行星排机构通过中间齿轮传动第二行星排机构,第二行星排机构与第二电机传动地连接并且第二行星排机构还传动差速器总成,第一行星排作为发动机功率分流机构,当配以精细的能量流控制,能同时兼顾增程式发电和车辆驱动动力,并且保证发动机工作在最佳节能转速区;电动机在多模式切换下,尽可能在最佳效率区工作,有效解决了在市区行驶发动机耗油严重、高速行驶电动机加速乏力、电动机耗能严重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Multi mode double planetary row hybrid driv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双行星排传动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不光是中国汽车领域的热门,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汽车发展的热点,新能源汽车大致上分为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没有内燃机,只要是依靠车载电池对电动机供电以驱动汽车,但是电池技术问题依然是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拦路虎:(1)充电时间过长和续航能力不足导致绝大多数纯电动汽车只能在市区内驾驶或跑短途高速;(2)充电桩的数量少、分布不合理也造成了纯电动汽车车主极大不方便;(3)车载电池在使用4到5年后,电池容量出现大幅度降低;(4)在北方寒冷地区,电池的充电放电能力大打折扣,续航能力出现断崖式降低。目前来说,电池技术在短时间内无法有大的突破,导致了纯电动汽车的驾驶体验较差,而混合动力汽车能有效规避纯电动汽车的电池问题,在充电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发动机驱动汽车,特别是具备多种驱动模式的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以两台电动机和一台发动机为主要动力源,结合高效功率分流齿轮箱实现增程式发电,保证发动机尽可能工作在最优经济区,大大提高车辆的续航能力,丰富的驱动模式保证了电动机始终在最佳效率区工作,并实现多种驱动模式,能有效应对各种应用场景,保证车辆在任何情况都具备出色的动力性和节能率。尽管如此,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非常复杂,控制难度高,目前国内汽车行业内确实可行的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乏善可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耗油少、加速强劲、驱动模式丰富的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一部发动机和两部电机,所述发动机和第一电机联合驱动第一行星排机构,第一行星排机构通过中间齿轮传动第二行星排机构,第二行星排机构与第二电机传动地连接并且第二行星排机构还传动差速器总成。优选地,所述第一行星排机构和第二行星排机构均由太阳轮、行星轮、齿圈和行星架构成,太阳轮啮合传动行星轮,行星轮内啮合传动齿圈并且行星轮同轴地安装行星架;所述发动机驱动第一行星排机构的行星架;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行星排机构的太阳轮;所述第一行星排机构的齿圈外啮合传动中间齿轮,中间齿轮同轴地传动第二行星排机构的太阳轮,第二行星排机构的齿圈与第二电机传动地连接,第二行星排机构的行星架传动差速器总成以输出动力。优选地,所述发动机与第一行星排机构的行星架连接发动机轴;所述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均引出制动轴;所述发动机轴和制动轴均安装制动器。优选地,所述第一行星排机构的齿圈还传动换模齿轮,换模齿轮安装制动轴,制动轴安装制动器。优选地,所述发动机与第一电机同轴地布局;所述发动机和第一电机的轴线与第二电机及差速器总成的轴线相互平行布局。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两台电动机联合一台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同时提供两组平行轴装配的行星排,第一行星排连接发动机和第一电机的动力,第二行星排连接第二电机的动力,第一行星排作为发动机功率分流机构,当配以精细的能量流控制,能同时兼顾增程式发电和车辆驱动动力,并且保证发动机工作在最佳节能转速区;电动机在多模式切换下,尽可能在最佳效率区工作,有效解决了在市区行驶发动机耗油严重、高速行驶电动机加速乏力、电动机耗能严重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通过选择控制多组制动器的闭合和释放,可以实现纯电动驱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发动机单独驱动、发动机功率分流式驱动、发动机和第一电机联合ECVT驱动、发动机和第二电机联合ECVT驱动、发动机和双电机三者联合ECVT驱动、发动机和双电机增程式联合ECVT驱动模式、驻车发电、发动机快速启动、制动能量回收等多种工作模式。附图说明图1为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原理图。图中:1-发动机,2-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4-弹性减震器,5-发动机轴,6-第四制动盘,7-第一行星架,8-第一行星轮,9-第一太阳轮,10-第一齿圈,11-第一电机轴,12-第二电机轴,13-第二太阳轮,14-第二行星轮,15-第二齿圈,16-中间轴,17-中间齿轮,18-第二行星架,19-第二电机齿轮,20-换模齿轮,21-第一制动轴,22-第二制动轴,23-第三制动轴,24-第一制动盘,25-第二制动盘,26-第三制动盘,27-第一制动器,28-第二制动器,29-第三制动器,30-第二行星架齿轮,31-差速器齿轮,32-差速器总成,33-左半轴,34-右半轴,35-第四制动器,A-第一行星排,B-第二行星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所示,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主要由发动机1、弹性减震器4、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第一行星排A、第二行星排B、第二电机齿轮副、中间齿轮副、差速器总成齿轮副以及四组制动机构组成。发动机1、弹性减震器4、第一行星排A以及第一电机2同轴安装;第二行星排B、第二电机3、第二电机齿轮副、中间齿轮副以及差速器总成齿轮副相互间平行轴安装。第一行星排机构A由第一太阳轮9、第一行星轮8、第一行星架7和第一齿圈10组成,第一齿圈10的内圆周加工有内齿圈、外圆周加工有外齿圈,第一行星轮8与第一齿圈10的内齿圈内啮合,第一行星轮8安装在第一行星架7上,第一太阳轮9与第一行星轮8外啮合,第一太阳轮9通过第一电机轴11与第一电机2的转子固定连接,第一行星架7固定连接或直接加工于发动机轴5,发动机1通过弹性减震器4与发动机轴5连接,第四制动盘6固定安装在发动机轴5上,第四制动盘6按照一定的间隙安装于第四制动器35的左右摩擦块之间,第四制动器35负责第四制动盘6的制动和释放。第二制动轴22置于第一电机2背部并与第一电机2的转子固定连接,第二制动盘25与第二制动轴22固定连接,第二制动盘25按照一定的间隙安装于第二制动器28的左右摩擦块之间,第二制动器28负责第二制动盘25的制动和释放。多个换模齿轮20均匀分布在第一齿圈10的外齿圈圆周上,换模齿轮20与第一齿圈10的外齿圈外啮合,组成换模齿轮副,换模齿轮20通过第一制动轴21与外置的第一制动盘24固定连接,第一制动盘24按照一定的间隙安装于第一制动器27的左右摩擦块之间,第一制动器27负责第一制动盘24的制动和释放。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制动盘24制动和释放的目的是对第一齿圈10、中间齿轮17和第二太阳轮13进行制动和释放,并不限于使用换模齿轮副结合制动盘对第一齿圈10进行制动和释放的方法,对上述三者其中之一进行制动和释放均可。第二行星排机构B由第二太阳轮13、第二行星轮14、第二行星架18和第二齿圈15组成,其中,第二齿圈15的内圆周加工有内齿圈、外圆周加工有外齿圈,第二电机齿轮19与第二齿圈15的外齿圈外啮合,组成第二电机齿轮副,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一部发动机和两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和第一电机联合驱动第一行星排机构,第一行星排机构通过中间齿轮传动第二行星排机构,第二行星排机构与第二电机传动地连接并且第二行星排机构还传动差速器总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一部发动机和两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和第一电机联合驱动第一行星排机构,第一行星排机构通过中间齿轮传动第二行星排机构,第二行星排机构与第二电机传动地连接并且第二行星排机构还传动差速器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双行星排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排机构和第二行星排机构均由太阳轮、行星轮、齿圈和行星架构成,太阳轮啮合传动行星轮,行星轮内啮合传动齿圈并且行星轮同轴地安装行星架;
所述发动机驱动第一行星排机构的行星架;
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行星排机构的太阳轮;
所述第一行星排机构的齿圈外啮合传动中间齿轮,中间齿轮同轴地传动第二行星排机构的太阳轮,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欢文王豫陈军段福海何思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