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67975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发动机驱动发动机齿轮,发动机齿轮啮合第一电机齿轮,第一电机齿轮连接第一电机,发动机还驱动输入太阳轮,输入太阳轮通过行星轮组啮合传动输出太阳轮,输出太阳轮连接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还驱动差速器总成以输出动力,当通过选择三组制动器的闭合和释放以实现单独驱动模式、两两联合驱动模式、三者联合驱动以及高效动力分流补电模式等多种驱动模式的切换,保证各动力源均在高效率区工作,确保低排放、低能耗的目的,同时也实现极高的续航里程。

The hybrid power system of double planetary row with planetary whe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驱动系统,具体是涉及基于同轴行星轮架构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在飞速发展,汽车产业也是在不断扩大,但面对能源紧张以及环境问题的影响,发展低排放、低能耗的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多模式混合动力系统能有效应付各种使用场景以及各种路况,且能耗率相比其它单一混合动力系统低,尤其是以增程式混合动力作为主要模式的多模混动汽车,内燃机作为发电的动力源,发电过程中处于高效率区运作,有效降低碳排放,续航里程得到保证,而电动机作为主要动力源驱动汽车行驶。在特殊路况需要大扭矩输出动力时,通过驱动模式转换,内燃机和发电机均能提供动力以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在高速巡航过程中,由于电动机的转速过高导致能耗比传统动力汽车还高,此时也可切换内燃机单独驱动模式,保证车辆处于较高的节能水平。但是,如何在混合动力系统内实现高效增程器结构、实现驱动模式快速切换、提高系统传动效率和降低系统成本等问题尚未有效得到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力源高效输出、系统构造简洁、提高传动效率、驱动模式丰富的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发动机驱动发动机齿轮,发动机齿轮啮合第一电机齿轮,第一电机齿轮连接第一电机;所述发动机还驱动输入太阳轮,输入太阳轮通过行星轮组啮合传动输出太阳轮;所述输出太阳轮连接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还驱动差速器总成以输出动力。进一步地,所述行星轮组由前行星轮及其同轴连接的后行星轮构成,前行星轮啮合传动输入太阳轮,后行星轮啮合传动输出太阳轮。进一步地,所述行星轮组同轴地安装行星架,行星架直接或间接地传动第一制动器。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齿轮直接或间接地传动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二电机引接驻车制动器。实施上述技术方案,以两台电动机和一台发动机作为动力源驱动整车,当通过选择三组制动器的闭合和释放以实现单独驱动模式、两两联合驱动模式、三者联合驱动以及高效动力分流补电模式等多种驱动模式的切换,保证各动力源均在高效率区工作,确保低排放、低能耗的目的,同时也实现极高的续航里程;同时,由于双行星排的行星轮同轴固定安装,两太阳轮负责连接两端动力,无需直径较大的齿圈,使整车动力系统的构造简洁、传动效率高、损耗小。附图说明图1为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图中:1-发动机,2-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4-弹性减震器,5-发动机轴,6-发动机齿轮,7-第一电机轴,8-第一电机齿轮,9-第二电机轴,10-第二电机齿轮,11-输入太阳轮,12-输出太阳轮,13-前行星轮,14-后行星轮,15-行星架,16-行星轮轴,17-前支撑轴承,18-后支撑轴承,19-行星架齿轮,20-输出太阳轮轴,21-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连接轴,24-第三齿轮,25-差速器齿轮,26-差速器总成,27-左半轴,28-右半轴,29-第一制动齿轮,30-第二制动齿轮,31-第一制动轴,32-第二制动轴,33-第一制动盘,34-第二制动盘,35-第一制动器,36-第二制动器,37-驻车制动盘,38驻车制动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所示,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主要由发动机1、弹性减震器4、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两组行星排、齿轮副、中间齿轮副、差速器总成齿轮副以及三组制动机构组成。发动机1、弹性减震器4、两组行星排之间同轴安装;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电机齿轮副、中间齿轮副以及差速器总成齿轮副相互间平行轴安装。发动机1通过弹性减震器4与发动机轴5连接,发动机齿轮6直接加工或固定安装在发动机轴5上,发动机齿轮6与第一电机齿轮8外啮合,组成第一电机齿轮副,第一电机齿轮8固定安装在第一电机轴7上。多个第二制动齿轮30均匀分布在发动机齿轮6外圆周上,第二制动齿轮30通过第二制动轴32与第二制动盘34固定连接,第二制动盘34按照一定的间隙安装于第二制动器36的左右摩擦块之间,第二制动器36负责第二制动盘34的制动和释放。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二制动盘34制动和释放的目的是对发动机轴5进行制动和释放,并不限于使用换模齿轮副结合制动盘对发动机轴5进行制动和释放的方法。两组行星排由输入太阳轮11、输出太阳轮12,、前行星轮13、后行星轮14、行星架15、前支撑轴承17、后支撑轴承、行星轮轴16和行星架齿轮19组成。输入太阳轮11与前行星轮13外啮合,输出太阳轮12与后行星轮14外啮合,输入太阳轮11直接加工或固定安装于发动机轴5,输出太阳轮12直接加工或固定安装于输出太阳轮轴20,前行星轮13和后行星轮14直接加工或同轴固定安装于行星轮轴16,行星轮轴16通过前支撑轴承17和后支撑轴承18安装在行星架15,行星架齿轮19直接加工或固定安装于行星架15。多个第一制动齿轮29均匀分布在行星架齿轮19外圆周上,第一制动齿轮29通过第一制动轴31与第一制动盘33固定连接,第一制动盘33按照一定的间隙安装于第一制动器35的左右摩擦块之间,第一制动器33负责第一制动盘33的制动和释放。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制动盘33制动和释放的目的是对行星架15进行制动和释放,并不限于使用换模齿轮副结合制动盘对行星架15进行制动和释放的方法。驻车制动盘37固定安装在第二电机轴9的另外一端,驻车制动盘37按一定间隙安装在驻车制动器38的左右摩擦块之间,驻车制动器38负责驻车制动盘37的制动和释放。第二电机齿轮10固定安装在第二电机轴9上,第二电机齿轮10与第一齿轮21外啮合,组成第二电机齿轮副,第二电机齿轮10与第二齿轮22外啮合,组成中间齿轮副,第二齿轮22通过连接轴23与第三齿轮24固定连接,第三齿轮24与与差速器齿轮25外啮合,组成差速器齿轮副,差速器齿轮25固定安装在差速器总成26上,差速器总成26通过左半轴27和右半轴28输出动力。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能够实现多种驱动模式。1、发动机快速启动模式。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二制动器36释放第二制动盘34、第一制动器35释放第一制动盘33,驻车制动器38根据实际情况制动或释放均可,进而,发动机齿轮6和行星架1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第一电机2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一电机轴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电机齿轮8,第一电机齿轮8将动力传递给发动机齿轮6,发动机齿轮6将动力经弹性减震器4传递给发动机1至最佳启动转速,实现快速启动发动机模式。2、驻车模式和驻车高效发电模式。当整车进入驻车模式时,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驱动发动机齿轮,发动机齿轮啮合第一电机齿轮,第一电机齿轮连接第一电机;/n所述发动机还驱动输入太阳轮,输入太阳轮通过行星轮组啮合传动输出太阳轮;/n所述输出太阳轮连接第二电机;/n所述第二电机还驱动差速器总成以输出动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驱动发动机齿轮,发动机齿轮啮合第一电机齿轮,第一电机齿轮连接第一电机;
所述发动机还驱动输入太阳轮,输入太阳轮通过行星轮组啮合传动输出太阳轮;
所述输出太阳轮连接第二电机;
所述第二电机还驱动差速器总成以输出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欢文王豫陈军段福海何思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