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2082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4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技术问题:在胎面部的内周面安装有海绵部件的充气轮胎中,抑制传递到海绵部件的声音向轮胎内腔侧传递。解决方案:充气轮胎(10)遍及胎面部(11)的轮胎内周面的整周安装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海绵部件(20)。海绵部件(20)至少具有:第一海绵层(21)、在第一海绵层的轮胎径向内侧层叠的第二海绵层(22)、以及在第二海绵层(22)的轮胎径向内侧层叠的第三海绵层(23)。第一海绵层(21)和第三海绵层(23)的发泡倍率比第二海绵层(22)小。

Pneumatic t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作为由充气轮胎引起的噪音之一,公知有空腔共鸣音(也称为轮胎空腔共鸣音)。轮胎内腔的空气会由于路面的凹凸所引起的胎面部的振动而励振,从而在轮胎内腔中传播时发生共鸣而产生空腔共鸣音。公知有一种充气轮胎,其为了降低空腔共鸣音而在胎面部的内周面安装有海绵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中,海绵部件由第一海绵层、和在其轮胎径向内侧层叠而面向轮胎内腔的第二海绵层构成为两层结构。在该充气轮胎中,通过使第二海绵层的发泡倍率比第一海绵层大,从而能够抑制第二海绵层的内周面的反射,并且利用第一海绵层的吸音来降低空腔共鸣音。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2189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充气轮胎中,能够抑制海绵部件的面向轮胎内腔面的第二海绵层的反射,并且用第一海绵层吸音,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传递到第一海绵层的空腔共鸣音容易从发泡倍率大的第二海绵层向轮胎内腔侧传递的情况。因而,在抑制传递到海绵部件的声音向轮胎内腔侧传递的方面,还有进一步降低空腔共鸣音的余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的内周面安装有海绵部件,能够抑制传递到海绵部件的声音向轮胎内腔侧传递。(二)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遍及胎面部的轮胎内周面的整周安装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海绵部件,其中,所述海绵部件至少具有:第一海绵层;在所述第一海绵层的轮胎径向内侧层叠的第二海绵层;以及在所述第二海绵层的轮胎径向内侧层叠的第三海绵层,所述第一海绵层和第三海绵层的发泡倍率比所述第二海绵层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海绵层被发泡倍率相对较小的第一和第三海绵层沿轮胎径向夹持,因此从第一海绵层向第二海绵层传递的轮胎音容易被第一和第三海绵层反射而滞留于第二海绵层。而且,第二海绵层的发泡倍率相对较大,因此作为空气层发挥作用。因而,轮胎音在第二海绵层中通过反射而衰减,其结果是,可在输入侧降低并抑制向轮胎内腔传递的轮胎音。另外,在传递到轮胎内腔的轮胎音的一部分例如被轮辋反射而再次被海绵部件吸收的情况下,经由第三海绵层向第二海绵层传递的轮胎音容易封闭在如上述那样发泡倍率相对较大的第二海绵层中并衰减。因而,能够在输入侧降低向轮胎内腔的传递,并且通过再吸收而降低传递到轮胎内腔的声音,因此有效地降低了轮胎内腔中的空腔共鸣音。优选地,所述第一海绵层的发泡倍率比所述第三海绵层小。根据本结构,音胎面部的振动而产生的轮胎音在传递到轮胎内腔之前的输入侧在第一海绵层中被有效地降低,因此可高效地降低在轮胎内腔中发生共鸣所产生的空腔共鸣音。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海绵层、所述第二海绵层、以及所述第三海绵层的轮胎径向的高度相等。根据本结构,可平衡良好地地发挥第一和第三海绵层的吸音、以及第二海绵层的衰减,因此使向轮胎内腔传递的轮胎音进一步降低。其结果是,轮胎内腔中的空腔共鸣音进一步降低。另外,优选地,与所述第二海绵层相邻地设置有空心部。根据本结构,在利用第二海绵层的衰减的基础上,还能够利用空心部的衰减,使向轮胎内腔传递的轮胎音进一步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轮胎内腔中的空腔共鸣音。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二海绵层与第一海绵层和/或第三海绵层的接合面形成为凹凸状。根据本结构,容易在第二海绵层与第一和/或第三海绵层之间的凹凸状的接合面发生轮胎音的漫反射,其结果是,能够在第二海绵层使轮胎音进一步降低。由此,可降低向轮胎内腔传递的轮胎音,因此在轮胎内腔中进一步降低了空腔共鸣音。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海绵层的发泡倍率是286%以上且400%以下,所述第二海绵层的发泡倍率是500%以上且800%以下,所述第三海绵层的发泡倍率是333%以上且600%以下。根据本结构,容易使轮胎音在第二海绵层与第一和第三海绵层的界面发生反射,容易使轮胎音封闭于第二海绵层,能够有效地实施本专利技术。(三)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胎面部的内周面安装有海绵部件的充气轮胎中,能够抑制传递到海绵部件的声音向轮胎内腔侧传递。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辋装配体的子午线剖视图。图2是图1的轮辋装配体的轮胎赤道面的剖视图。图3是海绵部件的单体立体图。图4是表示接地时的轮辋装配体的轮胎内腔的剖视图。图5A是表示变形例的海绵部件的剖视图。图5B是表示变形例的海绵部件的剖视图。图5C是表示变形例的海绵部件的剖视图。图6A是表示变形例的海绵部件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变形例的海绵部件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轮胎轮辋装配体;2-轮辋;3-轮胎内腔;10-充气轮胎;11-胎面部;12-胎侧部;16-内衬层;20-海绵部件;21-第一海绵层;22-第二海绵层;23-第三海绵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按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本质上仅为例示,并非对本专利技术、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进行限制。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轮辋装配体1的子午线剖视图,图2是轮胎轮辋装配体1的轮胎赤道面的剖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轮胎轮辋装配体1的充气轮胎10装配于轮辋2的外周部,在轮辋2的外周部与充气轮胎10的内表面之间划定有轮胎内腔3。充气轮胎10具备:在外表面构成作为接地面的胎面11a的胎面部11、从胎面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胎侧部12、以及位于一对胎侧部12各自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的一对胎圈部13。在一对胎圈部13之间,遍及胎面部11及胎侧部12的轮胎内表面侧架设有胎体帘布层14。在胎面部11与胎体帘布层14之间,沿轮胎周向卷绕有带束层15。在胎体帘布层14的轮胎内表面侧,配置有内衬层16。内衬层16由难以透过空气的材料形成。充气轮胎10在构成轮胎内表面的内衬层16安装有海绵部件20。海绵部件20是多孔质体,包含使橡胶或者合成树脂等发泡而成的连续气泡或者独立气泡。作为海绵部件20,可以采用例如聚氨酯类的海绵,也可以采用其它各种类型海绵状的材料。海绵部件20向内衬层16的安装可以采用粘接材料或者双面胶等适当的接合方式。如图2所示,海绵部件20遍及轮胎周向的整周呈环状延伸。海绵部件20作为多层沿轮胎径向层叠的多层结构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海绵部件20构成为三层结构,由第一海绵层21、第二海绵层22、第三海绵层23从内衬层16侧起向轮胎内腔3侧依次层叠而成。海绵部件20是由分别形成的第一至第三海绵层21~23通过粘接材料或者双面胶进行接合而形成。此外,也可以采用热熔接、超声波粘接等接合方法。另外,通过一边使发泡倍率变化一边成型,从而能够使层叠有发泡倍率不同的层的海绵部件20一体地成型。图3是海绵部件20的单体立体图,示出了未卷绕成环状的状态。此外,海绵部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其遍及胎面部的轮胎内周面的整周安装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海绵部件,其中,/n所述海绵部件至少具有:/n第一海绵层;/n在所述第一海绵层的轮胎径向内侧层叠的第二海绵层;以及/n在所述第二海绵层的轮胎径向内侧层叠的第三海绵层,/n所述第一海绵层和第三海绵层的发泡倍率比所述第二海绵层小。/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16 JP 2018-1950421.一种充气轮胎,其遍及胎面部的轮胎内周面的整周安装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海绵部件,其中,
所述海绵部件至少具有:
第一海绵层;
在所述第一海绵层的轮胎径向内侧层叠的第二海绵层;以及
在所述第二海绵层的轮胎径向内侧层叠的第三海绵层,
所述第一海绵层和第三海绵层的发泡倍率比所述第二海绵层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海绵层的发泡倍率比所述第三海绵层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榊原一泰
申请(专利权)人: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