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99660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提高了进给构件的安装位置的再现性的部件供给装置。部件供给装置具备:进给单元,其向供给位置进给轴向部件;以及移动机构,其使进给单元沿部件进给方向而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进给单元具有:一对进给构件,其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且设置于轴向部件主体的两侧方而进给轴向部件;一对保持构件,其通过转动轴而将一对进给构件保持为能够转动;连结构件,其连结一对保持构件;以及连接构件,其配置在比进给的轴向部件靠上方的位置,该连接构件可装卸地安装有一对保持构件,且该连接构件与移动机构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部件供给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部件供给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由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轴向部件经由圆形台而向将轴向部件插入基板的部件插入装置交接。圆形台接到来自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后,旋转并向部件插入装置交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55600号公报在以往的部件供给装置中,将轴向部件向部件插入装置交接需要时间,因此要求更有效地从部件供给装置向部件插入装置进行交接。相对于此,考虑部件供给装置的结构为具备:将轴向部件进给至向部件插入装置交接的供给位置的进给构件、以及使进给构件沿部件进给方向而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的移动机构。然而,在该结构中,在将进给构件从部件供给装置卸下而再次安装于部件供给装置时,进给构件可能会相对于部件供给装置偏移地安装。因此,无法轻易地从部件供给装置卸下进给构件,这会使得例如部件供给装置的维护等变得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从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提供提高了进给构件的安装位置的再现性的部件供给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部件供给装置具备:进给单元,其向供给位置进给轴向部件;以及移动机构,其使进给单元沿部件进给方向而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进给单元具有:一对进给构件,其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且设置于轴向部件主体的两侧方而进给轴向部件;一对保持构件,其通过转动轴而将一对进给构件保持为能够转动;连结构件,其连结一对保持构件;以及连接构件,其配置在比进给的轴向部件靠上方的位置,该连接构件可装卸地安装有一对保持构件,且该连接构件与移动机构连接。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提高了进给构件的安装位置的再现性的部件供给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插入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连结体的概要说明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结构说明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进给单元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进给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进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返回防止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返回防止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检测部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检测部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引线折弯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引线折弯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进给构件的侧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进给构件的侧视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17a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图17b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图17c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图18a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图18b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图18c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工序说明图。图19a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进给动作的说明图。图19b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进给动作的说明图。图19c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进给动作的说明图。图19d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进给动作的说明图。图19e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进给动作的说明图。图20a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侧视图。图20b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的侧视图。图2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部件装配装置;1a基台;1b装置侧连接部;2基板搬运机构;3基板;3a贯通孔4部件供给部;5部件供给装置;5a供给位置;5b馈送器侧连接部;5c主体部;5d卷盘保持部;5e部件插入口;5f排出口;5g搬运路;8Y轴梁;9X轴梁;10装配头;10a结合板;11部件保持单元;11a部件保持部;12头移动机构;13部件识别相机;14基板识别相机;21卷盘;22进给单元;23引线折弯机构;24带排出引导件;25操作-显示面板;26馈送器控制部;27插口;28空气供给口;29管;31进给构件;32转动轴;33a保持构件;33aa固定部;33ab前方突出部;33b连结构件;33ba连结部;33c连接构件;33d限制孔;34移动机构;35垫片;36进给爪;36aa、36ba下端部;36ab上端;37进给面;38斜面;39凸端面;40槽(凹部面);40aa上端部;41a限制销;42返回防止单元;42a返回防止杆;42aa下端部;42b上部板;42c返回防止爪;43转动轴;44杆保持构件;44a凹部;44aa安装孔;44b定位孔;44c安装孔;44d保持孔;45杆连结构件;45a安装孔;46部件检测部;47引线检测杆;47a引线接触部;47b突出部;47c转动轴;47d传感器挡块;47e杆转动限制销;48杆支承部;49传感器;49a传感器主体;49b传感器支承部;60a、60b、61a、62a螺纹孔;61b、62b定位部;63定位销;70、72弹性体;71转动限制销;75引线切断部;75a固定刀;75b可动刀;77引线弯曲部;77a固定成形模;77aa引导槽;77b可动成形模;B部件主体;C部件连结体;D轴向部件;L、L1引线;T带;Sp间距;S1定位面;S2前方侧面;S3、S5大致垂直面;S4、S6倾斜面;P1检测位置;P2引线切断位置;P3、P4引线的中心高度;ST10第一部件进给工序;ST12第二部件进给工序;ST14引线排出工序;ST20部件检测工序;ST30引线切断工序。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形态提供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具备:进给单元,其向供给位置进给轴向部件;以及移动机构,其使进给单元沿部件进给方向而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进给单元具有:一对进给构件,其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且设置于轴向部件主体的两侧方而进给轴向部件;一对保持构件,其通过转动轴而将一对进给构件保持为能够转动;连结构件,其连结一对保持构件;以及连接构件,其配置在比进给的轴向部件靠上方的位置,该连接构件可装卸地安装有一对保持构件,且该连接构件与移动机构连接。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连结构件对一对保持构件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将保持构件一体化。由此,能够防止一对保持构件相互偏移地固定于连接构件。因此,能够提高保持构件的安装位置的再现性,能够容易地对一对保持构件相对于连接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n进给单元,其向供给位置进给轴向部件;以及/n移动机构,其使进给单元沿部件进给方向而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n进给单元具有:/n一对进给构件,其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且设置于轴向部件主体的两侧方而进给轴向部件;/n一对保持构件,其通过转动轴而将一对进给构件保持为能够转动;/n连结构件,其连结一对保持构件;以及/n连接构件,其配置在比进给的轴向部件靠上方的位置,该连接构件可装卸地安装有一对保持构件,且该连接构件与移动机构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15 JP 2018-194333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进给单元,其向供给位置进给轴向部件;以及
移动机构,其使进给单元沿部件进给方向而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
进给单元具有:
一对进给构件,其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且设置于轴向部件主体的两侧方而进给轴向部件;
一对保持构件,其通过转动轴而将一对进给构件保持为能够转动;
连结构件,其连结一对保持构件;以及
连接构件,其配置在比进给的轴向部件靠上方的位置,该连接构件可装卸地安装有一对保持构件,且该连接构件与移动机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一对保持构件分别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沿部件进给方向延伸且固定于连结构件,
连结构件具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在部件进给方向上延伸且与一对固定部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一对保持构件分别通过连结构件在多个部位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连结构件以及连接构件具有相互定位的定位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连接构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方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英明横山大黄金涛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