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99659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0:14
提供减少了固定成形模具的节距调整的负担的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一对固定成形模具,其将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引线弯折;一对第一支承体,其支承一对固定成形模具;引导轴,其分别贯通一对第一支承体,并将一对第一支承体引导为能够以彼此对置的状态滑动;以及成形宽度调整轴,其与引导轴对置而配置,与成形宽度调整轴卡合的一对第一支承体分别通过成形宽度调整轴的移动而相对于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以相同的移位量移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
本公开涉及供给轴向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和包含该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装配装置。
技术介绍
在将部件装配于基板的部件装配装置中,已知供给轴向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部件装配装置通过把持装置把持从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轴向部件并将其装配到基板。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的部件装配装置使用装配头作为把持装置的结构,上述装配头将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两个引线以弯折的状态从两侧把持,将所把持的引线装配到基板。轴向部件在被传递到装配头之前由部件供给装置保持。部件供给装置将轴向部件的引线弯折而成形。部件供给装置例如分别具备一对可动成形模具和固定成形模具。可动成形模具从下方接触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引线,将引线以弯折的状态抬起。固定成形模具配置于可动成形模具的外侧,并从外侧引导轴向部件的弯折状态的引线的移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15-370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以往的部件供给装置中,轴向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必须与基板的插入节距匹配地调整一对固定成形模具的节距。该节距调整必须相对于中心在宽度方向上均等地分别调整。因而,固定成形模具的节距调整需要大量劳力。因而,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在于提供减少了固定成形模具的节距调整的负担的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公开的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一对固定成形模具,其将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引线弯折;一对第一支承体,其支承一对所述固定成形模具;引导轴,其分别贯通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并将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引导为能够以彼此对置的状态滑动;以及成形宽度调整轴,其与所述引导轴对置而配置,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卡合的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分别通过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以相同的移位量移位。另外,本公开的部件装配装置包括上述的部件供给装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减少了固定成形模具的节距调整的负担的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插入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连结体的概略说明图。图3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概略说明图。图4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概略说明图。图5是引线弯曲机构的周边的前方立体图。图6是可动成形模具为最上位状态下的成形模具周边的立体图。图7是节距宽度设定为最小值的成形节距调整机构的前方立体图。图8是节距宽度设定为最大值的成形节距调整机构的前方立体图。图9是第二支承体被拆下的成形节距调整机构的侧方立体图。图10是成形宽度调整轴的立体图。图11是成形宽度调整轴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第二支承体的立体图。图13是从图8的箭头XIII观察的第一支承体的截面图。图14是成形节距调整机构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5是部件装配装置所具备的部件装配部的主视图。图16是部件装配装置所具备的装配头的结构图。图17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附图标记说明:1:部件装配装置1b:装置侧连接部2:基板3:部件4:基台5:基板搬运机构6:部件供给单元6a:第一部件供给装置(轴向部件)6b:第二部件供给装置6c:第三部件供给装置6d:供给位置6e:馈送器侧连接部7:主体部7d:卷盘保持部7e:部件插入口7f:排出口7g:搬运路8:卷盘12:头移动机构10:零件馈送器13:部件装配部移动机构14:Y轴梁15:X轴梁16:板构件17:部件装配部17a:部件保持部17A、17B、17C:装配头18:基板识别相机19:部件识别相机21:头主体部22:吸附嘴23:吸嘴升降机构24:头主体部25:卡盘单元26:头升降机构32:轴向部件38:滑动机构39:爪部49:成形模具50:可动成形模具52:固定成形模具52a:引导槽70:控制部71:装配存储部73:装配动作处理部82:进给单元83:引线弯曲机构85:操作/显示面板86:馈送器控制部87:插座88:气体供给口89:管94:移动机构106:部件检测部102:止回单元115:引线切断部115a:固定刃115b:可动刃117:凸轮机构119:致动器130:成形节距调整机构131:第一支承体131L:左第一支承体131La:贯通孔131R:右第一支承体131Ra:贯通孔131a:圆筒部131b:螺纹孔131c:突出部133:引导轴135:成形宽度调整轴135a:右螺纹牙135b:左螺纹牙135c:右螺纹轴135d:套管135e:轴身部135f:杆135g:头部135h:舌片135k:环135m:螺栓135n:开口面135p:槽135q:螺纹孔137:框架138:螺栓139:第二支承体139a:主体部139b:块状部139ba:凹部139bb、139c、139d、139e:贯通孔139f:槽139g:突出部141:支承构件142:固定部143:间隔件145:螺栓241:卡盘驱动用电机241a:蜗轮241b:蜗杆242:卡盘旋转用电机251:升降杆261:升降电机262:进给螺纹263:螺母部B:部件主体部C:部件连结体D:轴向部件Fp:成形节距L:引线Sp:节距T:带。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一对固定成形模具,其将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引线弯折;一对第一支承体,其支承一对所述固定成形模具;引导轴,其分别贯通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并将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引导为能够以彼此对置的状态滑动;以及成形宽度调整轴,其与所述引导轴对置而配置,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卡合的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分别通过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n一对固定成形模具,其将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引线弯折;/n一对第一支承体,其支承一对所述固定成形模具;/n引导轴,其分别贯通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并将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引导为能够以彼此对置的状态滑动;以及/n成形宽度调整轴,其与所述引导轴对置而配置,/n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卡合的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分别通过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以相同的移位量移位。/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15 JP 2018-194367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一对固定成形模具,其将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引线弯折;
一对第一支承体,其支承一对所述固定成形模具;
引导轴,其分别贯通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并将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引导为能够以彼此对置的状态滑动;以及
成形宽度调整轴,其与所述引导轴对置而配置,
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卡合的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分别通过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以相同的移位量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还具备:
框架,其支承所述引导轴和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两端;
支承构件,其固定于所述框架,且与所述引导轴平行地延伸;以及
固定部,其将所述第一支承体和所述支承构件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构件为板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备:
螺栓,其紧固于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承体的螺纹孔;以及
间隔件,其一部分被所述支承构件和所述螺栓夹持,一部分被所述第一支承体和所述螺栓夹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具有分别分开形成的右螺纹牙和左螺纹牙,
所述右螺纹牙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形成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一侧,所述左螺纹牙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英明横山大黄金涛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