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炉具的炉头装置,炉头包含一炉座、一第一导热片、一第二导热片,其中炉座具有一外环部、一内环部,炉座于外、内环部的顶面上,分别布设数气孔以及出火孔,而第一、二导热片均为可导热的环片状,用以对应嵌合于外环部、内环部,第一、二导热片分别具有一导触部,藉其遮掩出火孔,并且与气孔间保持一通道的距离,因此有效地使炉头构造单纯化,使第一导热片、第二导热片是以最少导热材料即可制成,降低成本。(*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炉具的炉头,尤指炉头 具备构造简单实用、材料成本更为低廉。
技术介绍
按由炉具安装炉头以供锅具置放于炉架,让炉头引 流瓦斯气体,以配合点火装置的点火作用,持续地在炉头 的炉孔产生炉火,得以煮熟锅具内的食物。炉头的型态一直开发改良,如图9所示的炉头构造, 其包括 一 炉座(50)以及一具有导热作用的顶盘(60),其中 顶盘(60)底部成型有环状的内焰炉槽(61),并于内焰炉槽 (61)成型有向顶盘(60)中心的内焰气孔(64),内焰炉槽 (61)的内外槽缘分别成型内环凸垣(63)与外环凸垣(62), 通过嵌合于炉座(50)对应的环形炉槽(51)中,达到炉头构 造是顶盘(60)与炉座(50)嵌合的目的。上述构造需要花费更多的材料成本,因为需要出火 的内焰炉槽,需要流通气体的内焰气孔都成形于顶盘,使 得顶盘的成型开模出形状复杂,又需使用金属材料,因此 其材料成本相对提高,这对铜、铁等金属材料价格日渐高 涨的现阶段言之,如是构造型态将提高成本,市场竞争力 将会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专利技术人鉴于上述的问题,进而用心研究开 发,因此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炉具的炉头装 置,其主要是使炉头的构造更为简单,可有效地降低材料 成本,并且能因应需求来变化导热作用的导热片型态,增 加多元变化性。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釆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炉具的炉头装置,其是包括一炉座,其具有一环形的外环部、 一位于外环部内而 呈环形的内环部,该炉座分别在垂直于外、内环部的顶面 上,间隔布设数气孔,而朝向该炉座中心间隔布设数供炉 火引发的出火孔;一第一导热片,其是可导热的环片状,是对应嵌合于 该炉座的外环部,该第一导热片具有一导触部,并且该导 触部遮掩该出火孔,并且与该气孔之间保持 一 间隔距离的 通道;一第二导热片,其是可导热的环片状,是对应嵌合于 该炉座的内环部,该第二导热片具有一导触部,并且该导 触部遮掩该出火孔,并且与该气孔之间保持一间隔距离的 通道。上述的炉具的炉头装置,其中所述炉座的外、内环 部的顶部,各自于外侧的顶部一段垂直的纵向区域,形成 外径较小且呈纵直壁的外、内顶部。上述的 炉具的炉头装置,其中所述炉座形成出火孔 的该处为斜面。上述的炉具的炉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热片、第 二导热片的断面是近L形环片,于水平侧分别为导触部, 在垂直侧为结合部,结合部的垂直高度较外、内顶部为长。上述的炉具的炉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热片、第 二导热片在导触部与结合部的内转角处一体形成一小平 块状的垫部,用以垫部水平靠置于炉座形成气孔的顶面, 维持导触部与气孔间的通道的距离。上述的炉具的炉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热片、第 二导热片为近L形的环片状,水平侧形成导触部,垂直侧 为结合部,炉座在对应结合导触部之处,于内、外环部形 成凸出的凸部,使凸部顶面供导触部结合,并且保持导触部与气孔间具有通道的距离。上述的炉具的炉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热片、第 二导热片的断面是近L形环片,炉座的外、内环部可分别 于外环角形成斜面,第一导热片、第二导热片于水平侧分 别为导触部,在垂直侧为结合部,结合部的垂直高度较夕卜、 内顶部为长,导触部顺应斜面也形成倾斜。上述的炉具的炉头装置,其中所述炉座在对应结合 导触部之处,于内、外环部形成凸出的凸部,使凸部顶面 供导触部结合,并且保持导触部与气孔间具有通道的距 离,而第一导热片、第二导热片的各导触部,于延伸末端 的底侧面形成厚度削薄的环檐部,使环檐部与出火孔的距 离较通道为大。上述的炉具的炉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热片、第 二导热片为近L形的环片状,水平侧形成导触部,垂直侧 为结合部,炉座在对应结合导触部之处,于内、外环部形 成凸出的凸部,使凸部顶面供导触部结合,并且保持导触 部与气孔间具有通道的距离,而导触部延伸末端的底侧面 形成厚度削薄的环檐部,使环檐部与出火孔的距离较通道 为大。因此依据本技术的技术手段,本技术的有益 效果如下1、 本技术的第一导热片、第二导热片型态简单 且为板片构造,无须钻设气孔以及出火孔等等孔洞,形态 单纯,而出火孔与气孔均成形于炉座,让炉座结合板片型 态的第一导热片、第二导热片提供导热作用即可,因此使 用导热材料制成第一导热片、第二导热片,材料成本大幅 降低,可以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2、 本技术使第一导热片、第二导热片为板片型 态,故而可因应炉座型态之不同而变化多种型态以及结合 构造,选择变化性高,普用适应性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组件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上视平面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放大组合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较佳实施例的放大组合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又一较佳实施例的放大组合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再—较佳实施例的放大组合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炉座另 一较佳实施例的上视平面图图8为本技术进一较佳实施例的放大组合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现有炉头的平面分解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O)炉座 (ll)外环部(111)外顶部(13) 内环部 (131)内顶部(14) (16)气孔 (15) (17)出火孔 U8)凸部 U9)肋条(20) (201) (202)第一导热片(22) (221) (32)导触部(21) (31)结合部(23) (33)垫部 (24)环檐部 (30) (301) (302)第二导热片 (40)通道 (50)炉座 (60)顶盘 (61)内焰炉槽 (62)外环凸垣 (63)内环凸垣 (64)内焰气孔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一种炉具的炉头装置,如图1所示,其 炉头系包含一炉座10、第一导热片20、第二导热片30, 其中出火孔15、 17与气孔14、 16均成形于炉座10,让 炉座10结合板片型态的第一导热片20、第二导热片30 提供导热作用即可,使得炉头的构造更为简单。如图1、 2、 3所示,炉座IO具有一呈环形的外环部 11、 一位于外环部11内而呈环形的内环部13,外、内环 部11、 13的顶部,各自于外侧的顶部一段垂直的纵向区 域,形成外径较小且呈纵直壁的外、内顶部111、 131; 以及炉座10分别在垂直于外、内顶部lll、 131的顶部 平面上,间隔布设数气孔14、 16,通过气孔14、 16引流 瓦斯气体,另朝向炉座10中心的斜面上,则间隔布设数 出火孔15、 17,通过出火孔15、 17供炉火于此产生。该可导热的第一导热片20、第二导热片30分别是 对应罩设于炉座10的外、内顶部111、 131,可为金属材 料或是陶瓷材料,其中第一导热片20、第二导热片30在 图1实施例,是显示为断面是近L形环片,第一导热片20、 第二导热片30,在水平侧分别为导触部22、 32,在 垂直侧是为结合部21、 31,导触部22、 32的水平面积至 少遮掩出火孔15、 17,而结合部21、 31的垂直高度较夕卜、 内顶部111、 131为长;因此利用第一导热片20、第二导热片30的结合部21、 31,分别罩设嵌合在炉座10的外、内顶部111、 131 外侧壁,使第一导热片20嵌合于外环部11,第二导热片 30则嵌合于内环部13,由于而结合部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炉具的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一炉座,其具有一环形的外环部、一位于外环部内而呈环形的内环部,该炉座分别在垂直于外、内环部的顶面上,间隔布设数气孔,而朝向该炉座中心间隔布设数供炉火引发的出火孔;一第一导热片,其是可导热的环片状,是对应嵌合于该炉座的外环部,该第一导热片具有一导触部,并且该导触部遮掩该出火孔,并且与该气孔之间保持一间隔距离的通道;一第二导热片,其是可导热的环片状,是对应嵌合于该炉座的内环部,该第二导热片具有一导触部,并且该导触部遮掩该出火孔,并且与该气孔之间保持一间隔距离的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淑贞,
申请(专利权)人:林淑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