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国伟专利>正文

调节限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459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节限位装置,它包括支承件、上调节件、卡片、扭簧,支承件前端呈U型,上调节件件前端有二块相对的挡板,各挡板上分别设有同位卡齿;支承件与上调节件前端的U型用轴活动连接,上调节件的二挡板、置于支承件的U型缺口之间;卡片上设有圆孔、弧段形孔、高卡制弧段面、低卡制弧段面,卡片的圆孔穿套在轴上置于上调节件的挡板与挡板之间,且卡片上的弧段形孔穿套在上调节件上的销钉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可代替多角度调节离合器的折叠调节限位装置,达到与多角度调节离合器同样的功能和效果。(*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调节限位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靠背椅、折叠床用调节限位装置。CN2381210Y(专利号99213189.8)公开了一种可多角度调节床背的折叠床,其调节装置是一多角度调节离合器。其不足之处是1)、多角度调节离合器生产成本高;2)、多角度调节离合器生产工艺复杂,对工件精度要求较高;3)、多角度调节离合器支承强度小。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调节限位装置,它包括支承件、上调节件、卡片、扭簧,支承件前端呈U型,上调节件件前端有二块相对的挡板,各挡板上分别设有同位卡齿;支承件与上调节件前端的U型用轴活动连接,上调节件的二挡板、置于支承件的U型缺口之间;卡片上设有圆孔、弧段形孔、高卡制弧段面、低卡制弧段面,卡片的圆孔穿套在轴上置于上调节件的挡板与挡板之间,且卡片上的弧段形孔穿套在上调节件上的销钉上;卡块上设有卡齿,卡块、扭簧穿套在轴上且置于轴下方的位置,扭簧的一端压在支承件的前端U型底部,另一端压在卡块的下面。所述支承件1上开有螺钉固定孔,上调节件上开有螺钉固定孔。所述上调节件上的销钉可以用设在挡板、挡板上的两相对凸块代替。所述卡块上设有凹缺,扭簧置于凹缺处。所述下调节件用轴活动连接在支承件上,下调节件的前端设有插入体,支承件上设有插入口、阻挡体。所述轴、轴均为沉头螺杆和螺母配合固紧而形成。所述支承件前端的U型可以由V型代替。所述支承件、上调节件、下调节件均为板材冲压卷制而成。所述下调节件前端上的插入体与上调节件的限位相互卡合。本技术的突出效果是1)、在折叠床上可以达到与多角度调节离合器同样的功能和效果;2)、各部件精度要求不如多角度调节离合器高,生产较容易,生产成本较低;3)、它不仅可以用在折叠床上作调节限位装置,还可用在靠背椅、沙发床上作调节限位装置,其用途广泛;4)、由于其结构的原因,同多角度调节离合器相比其承力强度高。附图说明图1为上调节件与支承件角度呈0°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上调节件与支承件角度呈155°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上调节件与支承件角度呈180°时的示意图;图4为上调节件逆时针转动时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中支承件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上调节件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卡片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2中下调节件受力F作用时的状态图;图11为卡片与上调节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12为下调节件的立体示意图。工作原理见图1,假设支承件1上连接靠背椅的座圈支架,上调节件2上连接靠背椅靠背。当上调节件2与支承件1呈0°时,卡片3的高卡制弧段面303压着卡块6。见图2,顺时针转动上调节件2,卡片3在销钉204的带动下可实现卡片3的高卡制弧段面303与卡块6的分离,从而实现上调节件2的卡齿203与卡块6上齿601的接触,使支承件1与上调节件6卡合,如果想卡到不同的卡齿203上,可尝试转动上调节件2,由于卡片3在重复上述动作时会有位移,便可卡到不的齿203上。见图3当转动上调节件2与支承件呈180°时,上调节件2的卡齿203、卡片3的高卡制弧段面会卡在卡块6的卡齿上而使上调节件无法再向下运动。见图4,从图2的状态逆时针转动上调节件2,此时卡片3的高卡制弧段面303会压着卡块6使其齿601无法与卡齿203相接触,从而可轻松转动,向回转时,高卡制弧段面303与卡块6分离,低卡制弧段面304与让出空间让卡块6上的齿601与卡齿203相接触,会回到图3的状态实现卡死。在重得以上的动作过程中实现靠背椅靠背的角度调节。实施例2见图9、10、1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下调节件8用轴7活动连接在支承件1上,下调节件8的前端设有插入体801,支承件1上阻挡体103,阻挡体103有插入口102,下调节件8前端上的插入体801与上调节件2的限位203相互卡合。工作原理见图9、图10,如果在支承件1上连接床体框架,在上调节件2上连接靠背框架,在下调节件8上连接折叠床支脚,调节上调节件2即可将靠背框架与床体框架折叠起来。调节下调节件8,下调节件8的端部801与阻挡体103相接触时可将床体支撑起来,当顺时会转动下调节件8时,可将折叠床的支脚与床体框架收合在起。由以上二个实施例及其工作原理可以看出,本技术可广泛用于折叠物的多向连接,从而达到折起,展开定位之目的。权利要求1.调节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支承件(1)、上调节件(2)、卡片(3)、扭簧(4),支承件(1)前端呈U型,上调节件件(2)前端有二块相对的挡板(201、202),各挡板(201、202)上分别设有同位卡齿(203);支承件(1)与上调节件(2)前端的U型用轴(5)活动连接,上调节件(2)的二挡板(201、202)置于支承件(2)的U型缺口之间;卡片(3)上设有圆孔(301)、弧段形孔(302)、高卡制弧段面(303)、低卡制弧段面(304),卡片(3)的圆孔(301)穿套在轴(5)上置于上调节件(2)的挡板(201)与挡板(202)之间,且卡片(3)上的弧段形孔(302)穿套在上调节件(2)上的销钉(204)上;卡块(6)上设有卡齿(601),卡块(6)、扭簧(4)穿套在轴(7)上且置于轴(5)下方的位置,扭簧(4)的一端(401)压在支承件(1)的前端U型底部,另一端(402)压在卡块(6)的下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承件1上开有螺钉固定孔(101),上调节件(2)上开有螺钉固定孔(20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调节件2上的销钉(204)可以用设在挡板(201)、挡板(202)上的两相对凸块(204)代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卡块6)上设有凹缺(602),扭簧(4)置于凹缺(602)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下调节件8)用轴(7)活动连接在支承件(1)上,下调节件(8)的前端设有插入体(801),支承件(1)上设有阻挡体(10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轴(5)、轴(7)均为沉头螺杆和螺母配合固紧而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承件(1)前端的U型可以由V型代替。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承件(1)、上调节件(2)、下调节件(3)均为板材冲压卷制而成。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节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阻挡体(103)有插入口(102)。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节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下调节件(8)前端上的插入体(801)与上调节件(2)的限位(203)相互卡合。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调节限位装置,它包括支承件、上调节件、卡片、扭簧,支承件前端呈U型,上调节件件前端有二块相对的挡板,各挡板上分别设有同位卡齿;支承件与上调节件前端的U型用轴活动连接,上调节件的二挡板、置于支承件的U型缺口之间;卡片上设有圆孔、弧段形孔、高卡制弧段面、低卡制弧段面,卡片的圆孔穿套在轴上置于上调节件的挡板与挡板之间,且卡片上的弧段形孔穿套在上调节件上的销钉上。本技术是一种可代替多角度调节离合器的折叠调节限位装置,达到与多角度调节离合器同样的功能和效果。文档编号A47C1/024GK2602671SQ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调节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支承件(1)、上调节件(2)、卡片(3)、扭簧(4),支承件(1)前端呈U型,上调节件件(2)前端有二块相对的挡板(201、202),各挡板(201、202)上分别设有同位卡齿(203);支承件(1)与上调节件(2)前端的U型用轴(5)活动连接,上调节件(2)的二挡板(201、202)置于支承件(2)的U型缺口之间;卡片(3)上设有圆孔(301)、弧段形孔(302)、高卡制弧段面(303)、低卡制弧段面(304),卡片(3)的圆孔(301)穿套在轴(5)上置于上调节件(2)的挡板(201)与挡板(202)之间,且卡片(3)上的弧段形孔(302)穿套在上调节件(2)上的销钉(204)上;卡块(6)上设有卡齿(601),卡块(6)、扭簧(4)穿套在轴(7)上且置于轴(5)下方的位置,扭簧(4)的一端(401)压在支承件(1)的前端U型底部,另一端(402)压在卡块(6)的下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李国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