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4157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左右一对侧框架部和上框架部并构成对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撑的座椅靠背的骨架,该左右一对侧框架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该上框架部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将所述左右一对侧框架部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连接并对支撑乘员的头部的头枕进行支撑;及塑性变形部,设于所述上框架部,在向座椅后方侧输入了超过预定值的载荷时发生塑性变形,并且所述上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头枕一起向座椅后方侧移动。

Vehicle se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座椅。
技术介绍
日本特开2007-09117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抑制在车辆的追尾碰撞时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向座椅后方侧后退。在该文献记载的座椅靠背中,在该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方侧的部分设有冲击吸收部。并且,在车辆的追尾碰撞时,来自乘员的肩的载荷向冲击吸收部输入,该冲击吸收部挠曲并对乘员的肩进行支撑,由此能够使乘员的上半身的后退停止,并且能够缓和向乘员的上半身施加的冲击。不过,在具备朝向车辆的后方侧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具备朝向车辆的前方侧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以高速度发生追尾碰撞时,可以想象对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冲击进一步提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这种情况下难以缓和对乘员的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是获得一种车辆用座椅,在具备朝向车辆的后方侧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具备朝向车辆的前方侧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以高速度发生追尾碰撞时,能够缓和对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冲击。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左右一对侧框架部和上框架部并构成对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撑的座椅靠背的骨架,所述左右一对侧框架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上框架部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将所述左右一对侧框架部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连接并对支撑乘员的头部的头枕进行支撑;及塑性变形部,设于所述上框架部,在向座椅后方侧输入了超过预定值的载荷时发生塑性变形,并且所述上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头枕一起向座椅后方侧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在该车辆用座椅朝向车辆的后方侧的状态下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就座于该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背部朝向座椅后方侧按压座椅靠背。由此,从乘员的背部向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框架部输入向座椅后方侧的载荷。并且,在从乘员的背部向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框架部输入的向座椅后方侧的载荷超过预定值时,上框架部的塑性变形部发生塑性变形。由此,上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头枕一起向座椅后方侧移动,缓和对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冲击。并且,对于在车辆用座椅朝向车辆的前方侧的状态下车辆以高速度发生追尾碰撞的情况也一样,上框架部的塑性变形部发生塑性变形,上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头枕一起向座椅后方侧移动。由此,缓和对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冲击。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所述塑性变形部为形成于所述上框架部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弯曲的应力集中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在该车辆用座椅朝向车辆的后方侧的状态下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具备朝向车辆的前方侧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以高速度发生追尾碰撞时,应力集中于上框架部的应力集中部而该应力集中部发生塑性变形。由此,上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头枕一起向座椅后方侧移动,缓和对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冲击。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一或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从座椅上方侧观察,所述塑性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左右一对侧框架部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通过塑性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左右一对侧框架部之间,能够抑制座椅靠背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增加。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二或第三方案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所述上框架部形成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面朝向座椅前方侧的板状,所述应力集中部从所述上框架部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无中断地形成至下方侧的端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弯曲的部分即应力集中部从上框架部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无中断地形成至下方侧的端部。由此,能够提高形成为板状的上框架部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弯曲刚性。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一~第四方案中的任一个方案的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在所述上框架部固定有对所述头枕进行支撑的头枕支撑部,所述塑性变形部设于所述上框架部中固定所述头枕支撑部的部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上框架部中固定头枕支撑部的部分的刚性通过该头枕支撑部而提高。并且,在上框架部中通过头枕支撑部而刚性提高的部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塑性变形部,由此在该塑性变形部发生塑性变形时能够使上框架部中固定头枕支撑部的部分更稳定地向座椅后方侧移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在具备朝向车辆的后方侧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具备朝向车辆的前方侧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以高速度发生追尾碰撞时,能够缓和对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冲击。附图说明基于以下附图来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等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座椅靠背框架等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沿着图2所示的3-3线切断的座椅靠背框架等的放大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使用图1~图3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表示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来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0的乘员观察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并且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座椅前方向,箭头UP表示座椅上方向,箭头RH表示座椅右方向,箭头LH表示座椅左方向。并且,左右的方向与座椅宽度方向一致。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具备对乘员(就座乘员)的臀部进行支撑的未图示的座垫、安装于座垫的后端部并对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撑的座椅靠背12及安装于座椅靠背12的上端部并对乘员的头部进行支撑的头枕14。在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设于自动驾驶的车辆的车室。因此,以该车辆用座椅10的座椅前方侧朝向车辆的后方侧的状态固定。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车辆用座椅10旋转而车辆用座椅10的座椅前方侧朝向车辆的前方侧。座椅靠背12通过在构成该座椅靠背12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16上安装被表皮材料覆盖的座椅靠背垫18而构成。如图1及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16具备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左右一对侧框架部20和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将左右一对侧框架部20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连接的上框架部22。配置于左侧的侧框架部20和配置于右侧的侧框架部20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对称地形成。该侧框架部20通过对钢板材料施加冲压加工等而形成。侧框架部20具备以座椅宽度方向为厚度方向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部24。该侧壁部24的座椅上方侧的部分24A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1小于座椅下方侧的部分24C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3。并且,侧壁部24的座椅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24B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2为随着朝向上方侧而逐渐减小的尺寸。在此,左右的侧框架部20的侧壁部24的座椅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24B经由形成为圆筒状的连接杆26而连接。并且,左右的侧框架部20的侧壁部24的座椅下方侧的部分24C也经由连接杆26而连接。并且,如图2及图3所示,侧框架部20具备从侧壁部24的前缘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前侧凸缘部2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n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左右一对侧框架部和上框架部,并构成对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撑的座椅靠背的骨架,所述左右一对侧框架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上框架部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将所述左右一对侧框架部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连接并对支撑乘员的头部的头枕进行支撑;及/n塑性变形部,设于所述上框架部,在向座椅后方侧输入了超过预定值的载荷时发生塑性变形,并且所述上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头枕一起向座椅后方侧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03 JP 2018-1879481.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
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左右一对侧框架部和上框架部,并构成对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撑的座椅靠背的骨架,所述左右一对侧框架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上框架部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将所述左右一对侧框架部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连接并对支撑乘员的头部的头枕进行支撑;及
塑性变形部,设于所述上框架部,在向座椅后方侧输入了超过预定值的载荷时发生塑性变形,并且所述上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头枕一起向座椅后方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塑性变形部为形成于所述上框架部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弯曲的应力集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从座椅上方侧观察,所述塑性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左右一对侧框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