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塔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2764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震塔及汽车,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与第一侧板相对两侧缘固定连接的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的顶部侧缘均与一顶板固定连接,在顶板上开设有一减震器安装孔,在顶板的内表面均匀设有多个顶板加强筋,多个顶板加强筋围绕减震器安装孔成环形排布,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或第三侧板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一侧板凸筋组件,侧板凸筋组件包括相间设置的凸起部以及凹陷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合围成一带缺口的壳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减震塔及汽车,提高了塔身的强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塔身的重量。

Shock absorption tower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塔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减震塔及汽车。
技术介绍
减震塔是汽车重要零部件之一,是连接减震器和前车身的关键零件,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地面不平造成的冲击载荷通过减震器的衰减传递到减震塔,进而分散到前车身。中国专利(CN207860276U)公开了一种前减震塔以及汽车,该减震塔包括带有空腔的主体部;与所述主体部一体成形的用于安装减震器的减震器安装部,其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减震器的台阶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一体成形的悬置支架,其用于电机或发动机的悬置结构的安装。上述减震塔的顶部由于设有多个凸起的加强筋,使得塔身的表面凹凸不平,在与汽车车身连接时受力面较小,不利于实际承载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减震塔由于设有多个凸起的加强筋,使得塔身的表面凹凸不平,在与汽车车身连接时受力面较小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减震塔,用于承载安装汽车悬架系统的减震器,其中,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两侧缘固定连接的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顶部侧缘均与一顶板固定连接,在所述顶板上开设有一减震器安装孔,在所述顶板的内表面均匀设有多个顶板加强筋,多个所述顶板加强筋围绕所述减震器安装孔成环形排布,在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或所述第三侧板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一侧板凸筋组件,所述侧板凸筋组件包括相间设置的凸起部以及凹陷部,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合围成一带缺口的壳体。本技术提出的减震塔及汽车,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减震塔的顶板为光滑平整平面,在与汽车车身连接安装时更加稳定牢固,此外,由于在上述减震器的侧板上设有侧板凸筋组件,凹陷部与凸起部可以起到增强减震塔的强度的作用,且没有在塔身上增加额外的加强筋,在保证了整体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减轻了减震塔自身的重量。所述减震塔,其中,所述侧板凸筋组件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均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凹陷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凸起部的宽度。所述减震塔,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处为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连接处为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所述减震塔,其中,所述顶板加强筋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塔,其中,在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内表面均设有多个浅加强筋,在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外表面均设有多个深加强筋,所述浅加强筋以及所述深加强筋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减震塔,其中,在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底部侧缘均设有翻边,在所述翻边上开设有多个固定通孔。所述减震塔,其中,在所述顶板的外表面还设有一环形凸台,所述减震器安装孔设于所述环形凸台内。所述减震塔,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底部向外翻起形成一翻边,在所述翻边上设有若干个支撑加强筋,所述支撑加强筋的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的表面,另一侧面连接所述翻边的表面。所述减震塔,其中,所述减震塔为高压真空铸造成型。所述汽车,其中,包括汽车车身,在所述汽车车身上安装有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应用如上所述的减震塔对所述减震器进行承载安装。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或者,部分特征和优点可以从说明书推知或毫无疑义地确定,或者通过实施本公开的上述技术即可得知。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减震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减震塔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减震塔的仰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出的减震塔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符号说明:顶板10减震器安装孔102第一侧板11顶板加强筋103第二侧板12侧板凸筋组件112第三侧板13凸起部1122浅加强筋122凹陷部1121深加强筋121翻边14环形凸台101固定通孔111支撑加强筋1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现有的减震塔在装配过程中难以满足减震器的使用需求和车身的刚度强度要求,且减震塔通常采用焊接等工艺,存在使零件变形的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减震塔,用于承载安装汽车悬架系统的减震器,请参阅图1至图3,对于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减震塔,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11,与所述第一侧板11相对两侧缘固定连接的第二侧板12以及第三侧板13。与此同时,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以及第三侧板13的顶部侧缘均与一顶板10固定连接。此外,在顶板10上开设有一减震器安装孔102,在顶板10的内表面均匀设有多个顶板加强筋103。其中,多个所述顶板加强筋103围绕减震器安装孔102成环形排布。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侧板11上设有侧板凸筋组件12。其中,侧板凸筋组件12包括相间设置的凸起部1122以及凹陷部1121,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以及第三侧板13合围成一带缺口的壳体。对于上述的侧板凸筋组件12而言,侧板凸筋组件112设于第一侧板11上,凸起部1122与所述凹陷部1121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且,凹陷部1121的宽度小于所述凸起部1122的宽度。在本技术提出的减震塔,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减震塔的顶板10上是光滑的平整平面,在与汽车车身连接安装时不会有凹凸不平的表面,安装起来更加贴合、稳定。并且在上述的第一侧板11上设有侧板凸筋组件112,凹陷部1122与凸起部1121可以起到增强减震塔的强度的作用,并且没有在塔身上增加额外的加强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减震塔自身的重量,安装使用起来更加的轻便。对于上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塔,用于承载安装汽车悬架系统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两侧缘固定连接的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顶部侧缘均与一顶板固定连接,在所述顶板上开设有一减震器安装孔,在所述顶板的内表面均匀设有多个顶板加强筋,多个所述顶板加强筋围绕所述减震器安装孔成环形排布,在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或所述第三侧板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一侧板凸筋组件,所述侧板凸筋组件包括相间设置的凸起部以及凹陷部,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合围成一带缺口的壳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塔,用于承载安装汽车悬架系统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两侧缘固定连接的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顶部侧缘均与一顶板固定连接,在所述顶板上开设有一减震器安装孔,在所述顶板的内表面均匀设有多个顶板加强筋,多个所述顶板加强筋围绕所述减震器安装孔成环形排布,在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或所述第三侧板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一侧板凸筋组件,所述侧板凸筋组件包括相间设置的凸起部以及凹陷部,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合围成一带缺口的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凸筋组件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均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凹陷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凸起部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处为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连接处为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加强筋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的内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剑峰郭强单丰武姜筱华聂小勇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