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和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9966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和车辆,其中,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包括热能回收模块和热能转换装置,所述热能回收模块包括与发动机连通的排气管道、覆盖于所述排气管道外侧的导热膜和与导热膜连接的多组导热管,所述导热膜用于吸收所述排气管道中废气的热能并传导至所述导热管,所述热能转换装置用于将所述导热管传导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具有充电方式多样性和节约能源的优点。

Tail gas heat energy system recovery devic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和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废气能量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和车辆。
技术介绍
传统汽车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始终存在很大差距,而在纯电动车领域,中外几乎处在相同起跑线上,这对于我国汽车行业是一个实现赶超的契机。混合动力汽车是从传统汽车向纯电动汽车的过渡车型,因此我国十分重视混合动力汽车的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其电动部分能源都是通过插电充电或发动机充电。这样的充电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废气占有发动机工作产生的30%~35%能量,而废气中的热能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回收利用,造成了能量的严重流失浪费。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和车辆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和车辆,旨在解决现有车辆发动机能量流失浪费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能回收模块和热能转换装置,所述热能回收模块包括与发动机连通的排气管道、覆盖于所述排气管道外侧的导热膜和与导热膜连接的多组导热管,所述导热膜用于吸收所述排气管道中废气的热能并传导至所述导热管,所述热能转换装置用于将所述导热管传导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优选地,所述热能转换装置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热能充电控制器、直流斩波器和蓄电池,所述热能充电控制器用于将所述导热管输入的热能转换为电能,所述直流斩波器用于接收所述热能充电控制器输出的电能并改变电压后对所述蓄电池进行充电优选地,所述蓄电池包括电器供应蓄电池和动力蓄电池。优选地,所述导热膜包括内膜和贴设于所述内膜外侧的外膜,所述内膜为导热面,所述外膜为隔热面,所述内膜紧贴所述排气管道的外壁设置。优选地,所述导热膜内膜凸起形成波纹褶皱或螺旋形褶皱。优选地,所述导热管由可弯折复合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还包括催化过滤器,所述催化过滤器与所述排气管道连通,所述导热膜贴设于所述催化过滤器外表面。优选地,所述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还包括排气消音器,所述排气消音器与所述排气管道末端连通,所述导热膜贴设于所述排气消音器外表面。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发动机和如上述所述的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优选地,所说车辆还包括与所述热能转换装置电连接的电动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通过导热膜对排气管道中流通废气的热能进行系统回收应用,作为混合动力电动部分能源,形成回收能量+插电+发动机充电多种选择组合方式的混合动力布置开发,解决了现有混动汽车电动部分能源只能通过插电充电或发动机充电产生的局限性的问题。由于发动机排向排气管道的高温高压废气,占发动机所产生能量的30%~35%,而通过导热膜的吸收利用将废气中的热能通过热能转换装置转化为电能供汽车使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同时能源回收部分作为车载电器蓄电,解决了以往远程启动发动机和电机驱动安全和时间限制的局限性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热能回收模块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导热膜与排气管道连接关系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工作原理流程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发动机2电动机3热能回收模块31排气管道32导热膜321内膜322外膜33导热管4热能转换装置41热能充电控制器42直流斩波器43蓄电池431电器供应蓄电池432动力蓄电池5催化过滤器6排气消音器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在解决现有车辆电动部分能源只能通过插电充电或发动机充电产生的局限性的问题。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包括热能回收模块3和热能转换装置4,热能回收模块3包括用于与发动机1连通的排气管道31、覆盖于排气管道31外侧的导热膜32和与导热膜32连接的多组导热管33,导热膜32用于吸收排气管道31中废气的热能并传导至导热管33,热能转换装置4用于将导热管33传导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其中导热膜32可以为具有质量轻、材质柔软、导热性好、耐高温的材料制成,以便于黏贴和保证使用寿命。当发动机1工作时,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带有热能的废气通过排气管道31向外排,排气过程中导热膜32吸收废气所带的热能,然后通过与导热膜32连接的多组导热管33将热能传递至热能转换装置4,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并且该电能可为车内用电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能回收模块和热能转换装置,所述热能回收模块包括用于与发动机连通的排气管道、覆盖于所述排气管道外侧的导热膜和与所述导热膜连接的多组导热管,所述导热膜用于吸收所述排气管道中废气的热能并传导至所述导热管,所述热能转换装置用于将所述导热管传导的热能转化为电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能回收模块和热能转换装置,所述热能回收模块包括用于与发动机连通的排气管道、覆盖于所述排气管道外侧的导热膜和与所述导热膜连接的多组导热管,所述导热膜用于吸收所述排气管道中废气的热能并传导至所述导热管,所述热能转换装置用于将所述导热管传导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转换装置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热能充电控制器、直流斩波器和蓄电池,所述热能充电控制器用于将所述导热管输入的热能转换为电能,所述直流斩波器用于接收所述热能充电控制器输出的电能并改变电压后对所述蓄电池进行充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包括电器供应蓄电池和动力蓄电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热能系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膜包括内膜和贴设于所述内膜外侧的外膜,所述内膜为导热面,所述外膜为隔热面,所述内膜紧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鹏申华从波曹呈张席席朱增怀范彦冬任岗严佳丽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