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3930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包括用于安装车身控制器的支架立板,支架立板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分别垂直延伸一侧壁部和一端板部,侧壁部和端板部上下设置,侧壁部与车身控制器的侧面固定连接,端板部与车身控制器的端部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支架立板上与侧壁部相对的一侧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上设有将车身控制器与支架立板固定的螺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固定支架上同一侧设置的侧壁部和端板部分别固定车身控制器的侧面和端部,车身控制器的另一侧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立板上,通过分散固定点的方式将车身控制器牢固的安装在固定支架上,且固定支架结构简单,安装空间小和成本低。

Fixing bracket of body control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
技术介绍
车身控制模块(BodyControlModule,简称BCM)是车身部件最重要的控制器之一,车身控制模块又称车身控制器,其主要功能包括:电动门窗控制、中控门锁控制、遥控防盗、灯光系统控制、电动后视镜加热控制、仪表背光调节、电源分配等。现有的车身控制器固定在车身需要设置支架,先将车身控制器固定在支架上,再把支架固定在车身上实现车身控制器与车身的固定连接,然而现有的支架无法对车身控制器进行有效固定,影响到车身控制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解决现有的固定支架无法对车身控制器有效固定的问题。一种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包括用于安装车身控制器的支架立板,所述支架立板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分别垂直延伸一侧壁部和一端板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端板部上下设置,所述侧壁部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端板部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端部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立板上与所述侧壁部相对的一侧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上设有将所述车身控制器与所述支架立板固定的螺栓。根据本技术提出的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固定支架上同一侧设置的侧壁部和端板部分别固定车身控制器的侧面和端部,车身控制器的另一侧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立板上,通过分散固定点的方式将车身控制器牢固的安装在固定支架上,且固定支架结构简单,安装空间小和成本低。另外,根据本技术提供的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进一步地,述侧壁部上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上设有将所述侧壁部与所述车身控制器侧面固定的螺栓。进一步地,所述端板部位于所述侧壁部的上方,所述端板部上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上设有将所述端板部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端部固定的螺栓。进一步地,所述端板部与所述侧壁部的朝向相反。进一步地,所述车身控制器垂直安装在所述支架立板上。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立板的中心设有一通孔。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立板上位于所述通孔的周围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形状呈环形。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立板与所述侧壁部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减重孔。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立板与所述端板部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减重孔。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的装配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的右视图;10、车身控制器;20、支架立板;21、通孔;22、加强筋;23、螺纹孔;30、侧壁部;31、第一固定孔;40、端板部;41、第二固定孔;50、连接板;60、第一减重孔;70、第二减重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请参照图1~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控制器10的固定支架,包括用于安装车身控制器10的支架立板20,车身控制器10的形状为长方形,支架立板20的形状也为长方形,车身控制器10一个面与支架立板20接触且二者垂直安装固定,车身控制器10的上下两端凸出于支架立板20。所述支架立板20的中心设有一通孔21,所述通孔21的周围设有加强筋22,所述加强筋22的形状呈环形,设置通孔21一方面有利于车身控制器10散热,另一方面可以使车身控制器10的信号发射出来,加强筋22能增加支架立板20的强度。所述支架立板20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分别垂直延伸一侧壁部30和一端板部40,所述侧壁部30和所述端板部40上下设置,所述侧壁部30与所述车身控制器10的侧面固定,所述端板部40与所述车身控制器10的端部通过连接板50固定;所述支架立板20上与所述侧壁部30相对的一侧设有螺纹孔23,所述螺纹孔23上设有将所述车身控制器10与所述支架立板20固定的螺栓。固定支架上设置的侧壁部30和端板部40分别固定车身控制器10的侧面和端部,车身控制器10的另一侧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立板20上,通过分散固定点的方式将车身控制器10牢固的安装在固定支架上,且固定支架结构简单,结构紧凑,安装空间小和成本低。具体的,所述侧壁部30的形状为长方形,侧壁部30与支架立板20的下端连接,所述侧壁部30上设有第一固定孔31,所述第一固定孔31上设有将所述侧壁部30与所述车身控制器10侧面固定的螺栓。具体的,所述端板部40的形状为长方形,所述端板部40位于所述侧壁部30的上方,所述端板部40与所述侧壁部30的朝向相反,端板部40是朝向远离车身控制器10的一侧,所述端板部40上设有第二固定孔41,所述第二固定孔41上设有将所述端板部40与所述车身控制器10的端部固定的螺栓。具体的,所述支架立板20与所述侧壁部30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减重孔60。第一减重孔60一方面是减轻固定支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利于车身控制器10的散热。具体的,所述支架立板20与所述端板部40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减重孔70。第二减重孔70是为了减轻固定支架的重量。使用时,将车身控制器10的一面与支架立板20的一面接触,然后将螺栓穿过螺纹孔23,先将车身控制器10的一端与支架立板20固定,后再将侧壁部30与车身控制器10的侧面固定,最后端板部40与车身控制器10的上端固定,车身控制器10牢固的安装在固定支架上。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固定支架上设置的侧壁部30和端板部40分别固定车身控制器10的侧面和端部,车身控制器10的另一侧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立板20上,通过分散固定点的方式将车身控制器10牢固的安装在固定支架上,且固定支架结构简单,安装空间小和成本低。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装车身控制器的支架立板,所述支架立板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分别垂直延伸一侧壁部和一端板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端板部上下设置,所述侧壁部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端板部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端部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n所述支架立板上与所述侧壁部相对的一侧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上设有将所述车身控制器与所述支架立板固定的螺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装车身控制器的支架立板,所述支架立板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分别垂直延伸一侧壁部和一端板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端板部上下设置,所述侧壁部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端板部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端部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支架立板上与所述侧壁部相对的一侧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上设有将所述车身控制器与所述支架立板固定的螺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上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上设有将所述侧壁部与所述车身控制器侧面固定的螺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控制器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部位于所述侧壁部的上方,所述端板部上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上设有将所述端板部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端部固定的螺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剑吴金何泽新单丰武姜筱华陈立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