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7954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立式换热器,包括一竖直设置,内部中空的筒体,筒体内沿其轴线布设有成束的换热管,筒体上、下端部封盖有封头,筒体内靠近上、下端部封头处各设置有一管板,换热管固定在两个管板之间,管板上开设有与换热管相匹配的流孔,换热管端部一一对应固定在流孔中,筒体下端部的封头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筒体上端部的封头上设置有制冷剂出口;筒体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腔体相连通的载冷剂入口和载冷剂出口,载冷剂入口靠近制冷剂入口设置,载冷剂出口靠近制冷剂出口设置。本立式换热器,能够同步、且均匀地将制冷剂注入各换热管中,保证了换热管中制冷剂的一致性,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得到有效保障。

Vertical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领域,涉及一种立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中的主要元件是成束分布的换热管,工作时,制冷剂从传热管中流过,与壳内流过的载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改变载冷剂温度的目的。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一般为卧式,布设其中的换热管为水平分布,由于制冷剂入口直径一般均远小于成束换热管的直径,自制冷剂入口进入的制冷剂无法同步均匀的流入各换热管内,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状态不一,此种现象会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换热器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立式换热器,该立式换热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立式换热器,包括一竖直设置,内部中空的筒体,筒体内沿其轴线布设有成束的换热管,筒体上、下端部封盖有封头,筒体内靠近上、下端部封头处各设置有一管板,换热管固定在两个管板之间,管板上开设有与换热管相匹配的流孔,换热管端部一一对应固定在流孔中,筒体下端部的封头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筒体上端部的封头上设置有制冷剂出口;筒体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腔体相连通的载冷剂入口和载冷剂出口,载冷剂入口靠近制冷剂入口设置,载冷剂出口靠近制冷剂出口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下端部的封头与位于同侧的管板之间固定有防冲板,防冲板与制冷剂入口轴线相重合。进一步的,防冲板截面积大于制冷剂入口截面积。进一步的,所述防冲板通过支撑杆固定在筒体下端部的封头上。进一步的,所述防冲板通过支撑杆固定在管板上。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内垂直于筒体轴线方向设置有若干个限流板。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剂出口设置有离心泵。进一步的,所述载冷剂出口设置有离心泵。本立式换热器,在使用时,将制冷剂自制冷剂入口送入筒体下端部封头、管板以及筒体所围成的腔室内,重力作用下,制冷剂会先布满该腔室底部,再逐渐抬升直至上液面与管板平齐,后续随着制冷剂的持续注入,上液面继续抬升,从而同步、且均匀地将制冷剂注入各换热管中,保证了换热管中制冷剂的一致性,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得到有效保障。此外,换热管中的制冷剂在与载冷剂进行热交换后会吸收载冷剂的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使得换热管中存在的蒸汽占比逐渐增大,由于本立式换热器中的换热管竖直设置,换热管中密度较小的蒸汽自动上浮,浮在液态制冷剂上方,在后续补充制冷剂的挤压下,蒸汽能够完全排出换热管,换热管中不会出现气、液混合,制冷剂分布不均的现象,能够进一步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得到有效保障。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立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立式换热器防冲板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图中:1.筒体、2.换热管、3.封头、4.管板、5.防冲板、6.制冷剂入口、7.制冷剂出口、8.载冷剂入口、9.载冷剂出口、10.支撑杆、11.流孔、12.限流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所述立式换热器,如图1所示,包括一竖直设置,内部中空的筒体1,筒体1内沿其轴线布设有成束的换热管2,筒体1上、下端部封盖有封头3,筒体1内靠近上、下端部封头3处各设置有一管板4,换热管2固定在两个管板4之间,管板4上开设有与换热管2相匹配的流孔11,换热管2端部一一对应固定在流孔11中,筒体1下端部的封头3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6,筒体1上端部的封头3上设置有制冷剂出口7;筒体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腔体相连通的载冷剂入口8和载冷剂出口9,载冷剂入口8靠近制冷剂入口6设置,载冷剂出口9靠近制冷剂出口7设置。本立式换热器,在使用时,将制冷剂自制冷剂入口6送入筒体1下端部封头3、管板4以及筒体1所围成的腔室内,重力作用下,制冷剂会先布满该腔室底部,再逐渐抬升直至上液面与管板4平齐,后续随着制冷剂的持续注入,上液面继续抬升,从而同步、且均匀地将制冷剂注入各换热管2中,保证了换热管中制冷剂的一致性,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得到有效保障。此外,换热管中的制冷剂在与载冷剂进行热交换后会吸收载冷剂的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使得换热管2中存在的蒸汽占比逐渐增大,由于本立式换热器中的换热管2竖直设置,换热管2中密度较小的蒸汽自动上浮,浮在液态制冷剂上方,在后续补充制冷剂的挤压下,蒸汽能够完全排出换热管2,换热管中不会出现气、液混合,制冷剂分布不均的现象,能够进一步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得到有效保障。本立式换热器中,如图2所示,所述筒体1下端部的封头3与位于同侧的管板4之间固定有防冲板5,防冲板5与制冷剂入口6轴线相重合,没有防冲板5时,自制冷剂入口6注入的制冷剂直冲而入,直至与管板4发生碰撞才会落至筒体1下端部封头3、管板4以及筒体1所围成的腔室内,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制冷剂会先进入与制冷剂入口6位置相对的换热管2中,且速度很大,使得这部分换热管2中的制冷剂状态始终与周围的换热管2不一致,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防冲板5能够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得制冷剂能够同步且均匀地注入各换热管2中。优选的,防冲板5截面积大于制冷剂入口6截面积。本立式换热器中,所述防冲板5通过支撑杆10固定在筒体1下端部的封头3上。本立式换热器中,所述防冲板5通过支撑杆10固定在管板4上,相比较于通过支撑杆10固定在筒体1下端部的封头3上,这种方式下,冲击力不会使支撑杆10与防冲板5产生相分离的趋势,固定效果更佳。本立式换热器中,所述筒体1内垂直于筒体1轴线方向设置有若干个限流板12,限流板12能够延长载冷剂的流动路径,增强换热效果。本立式换热器中,所述制冷剂出口7设置有离心泵,可以借助离心泵克服重力,加快制冷剂的循环。本立式换热器中,所述载冷剂出口9设置有离心泵,可以借助离心泵克服重力,加快载冷剂的循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竖直设置,内部中空的筒体(1),筒体(1)内沿其轴线布设有成束的换热管(2),筒体(1)上、下端部封盖有封头(3),筒体(1)内靠近上、下端部封头(3)处各设置有一管板(4),换热管(2)固定在两个管板(4)之间,管板(4)上开设有与换热管(2)相匹配的流孔(11),换热管(2)端部一一对应固定在流孔(11)中,筒体(1)下端部的封头(3)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6),筒体(1)上端部的封头(3)上设置有制冷剂出口(7);/n筒体(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腔体相连通的载冷剂入口(8)和载冷剂出口(9),载冷剂入口(8)靠近制冷剂入口(6)设置,载冷剂出口(9)靠近制冷剂出口(7)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竖直设置,内部中空的筒体(1),筒体(1)内沿其轴线布设有成束的换热管(2),筒体(1)上、下端部封盖有封头(3),筒体(1)内靠近上、下端部封头(3)处各设置有一管板(4),换热管(2)固定在两个管板(4)之间,管板(4)上开设有与换热管(2)相匹配的流孔(11),换热管(2)端部一一对应固定在流孔(11)中,筒体(1)下端部的封头(3)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6),筒体(1)上端部的封头(3)上设置有制冷剂出口(7);
筒体(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腔体相连通的载冷剂入口(8)和载冷剂出口(9),载冷剂入口(8)靠近制冷剂入口(6)设置,载冷剂出口(9)靠近制冷剂出口(7)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下端部的封头(3)与位于同侧的管板(4)之间固定有防冲板(5),防冲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秀艳杨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隆美佳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