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旋流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4337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18: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旋流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的外表面设有螺旋形凹槽,换热管内表面设有与外表面螺旋形凹槽相对应的螺旋形凸起;采用由圆环和旋流管组成的旋流环作为换热管支撑物,除了对换热管起到支撑作用外,还可供流体通过,使壳程流体呈轴向流动。支撑结构的旋流管、换热管外表面的螺旋形凹槽和换热管内表面的螺旋形凸起的协同作用,壳程和管程流体都呈螺旋流动,形成全旋流换热,壳程流体由近壁至流体主体、管内贴壁流体至管中心流体都都产生置换作用,大大强化了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换热,提高了换热器总的换热系数;由于壳程和管程流体都是轴向流动,换热器可以设计成纯逆流流动形式,增大传热温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总的换热系数。

A full swirl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旋流管壳式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传热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旋流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主要由壳体、换热管、管束支撑物、两端管板、两端封头、壳程及管程进出口接管共同连接构成,换热管为光滑管,管间支撑物为弓形折流板,使用弓形折流板作为支撑结构时,壳程流体呈S型流向,容易产生流动死角,死角内的流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传热面积无法被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壳程传热系数低、易结垢、流体阻力大,并且当流体横向流过管束时,还可能使管子产生诱导振动,破坏管子及其与管板连接的可靠性。同时,换热管为光滑管,传热系数小,特别是当以气体为传热介质时,传热系数会更小,传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旋流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的外表面设有螺旋形凹槽,换热管内表面设有与外表面螺旋形凹槽相对应的螺旋形凸起,流体在换热管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呈螺旋流动;采用由圆环和旋流管组成的旋流环作为换热管支撑物,除了对换热管起到支撑作用外,还可供流体通过,使壳程流体沿换热管轴向呈旋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旋流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前封头、后封头、换热管、换热管支撑物、左管板、右管板、管程入口、管程出口、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所述左管板和右管板置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换热管和所述换热管支撑物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换热管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平行,所述壳体的两端与左管板和右管板及前封头和后封头分别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设有螺旋形凹槽,所述换热管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螺旋形凹槽相对应的螺旋形凸起,所述换热管支撑物包括设在支撑结构外围的圆环和设在圆环内的若干旋流管,所述旋流管呈正方形排列,所述旋流管的间距等于换热管的间距,相邻的所述旋流管之间通过钢片焊接连接,靠近圆环的旋流管与圆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旋流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前封头、后封头、换热管、换热管支撑物、左管板、右管板、管程入口、管程出口、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所述左管板和右管板置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换热管和所述换热管支撑物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换热管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平行,所述壳体的两端与左管板和右管板及前封头和后封头分别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设有螺旋形凹槽,所述换热管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螺旋形凹槽相对应的螺旋形凸起,所述换热管支撑物包括设在支撑结构外围的圆环和设在圆环内的若干旋流管,所述旋流管呈正方形排列,所述旋流管的间距等于换热管的间距,相邻的所述旋流管之间通过钢片焊接连接,靠近圆环的旋流管与圆环之间通过钢片焊接连接,相邻的4个旋流管及其连接的钢片共同围成供换热管穿过的通孔,且相邻的4个旋流管的外壁与所述换热管的外壁相切,对穿过通孔的换热管进行夹持,形成对换热管的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旋流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形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丽黄德斌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