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歧管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6244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3 0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气歧管连接结构,涉及发动机排气系统技术领域。排气歧管连接结构,包括导流筒、波纹管和两段排气歧管,所述导流筒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所述排气歧管内,所述导流筒与两所述排气歧管之间分别设置有轴向限位结构,所述导流筒滑动设置在两所述轴向限位结构之间;所述波纹管间隔套设在所述导流筒外部,所述波纹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排气歧管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排气歧管连接结构提高了两段排气歧管之间连接强度,保证了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密封性,提高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Exhaust manifold connec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气歧管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排气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排气歧管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发动机燃烧后产生的废气需要及时从气缸中排出,其废气排放过程中最先碰到的是排气歧管,对于大缸径发动机,其排气歧管往往采用分段结构,在管路间使用膨胀节或者滑套等连接结构,以增强其可调整性。图4为现有的排气歧管连接结构,其中,波纹管2和导流筒1焊接成一体,波纹管2的两端分别通过卡箍5与排气歧管4紧固在一起。此种连接结构存在以下缺陷:一、波纹管2与导流筒1焊接成一体,导流筒1的管壁较薄,承压能力弱,可靠性较差;二、如果外部波纹管2破裂,将导致两个排气歧管4的连接处漏气,影响涡轮增压,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三、导流筒1采用变径结构,废气由大口径向小口径流通的过程中,导流筒1内部截面积的突变增大了废气的排放阻力,减小了废气的排出速度,影响涡轮增压,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气歧管连接结构,该排气歧管连接结构提高了两段排气歧管之间连接强度,保证了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密封性,提高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排气歧管连接结构,包括导流筒、波纹管和两段排气歧管,所述导流筒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所述排气歧管内,所述导流筒与两所述排气歧管之间分别设置有轴向限位结构,所述导流筒滑动设置在两所述轴向限位结构之间;所述波纹管间隔套设在所述导流筒的外部,所述波纹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排气歧管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导流筒与所述排气歧管相接触的外表面为球面。其中,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排气歧管内表面的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的内表面与所述导流筒的内表面平齐。其中,所述波纹管包括波纹段和分别连接在所述波纹段两端的直段,所述直段的端部向外弯折形成翻边;所述直段上套设有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位于所述翻边与所述波纹段之间,所述波纹管通过所述连接法兰与所述排气歧管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连接法兰与所述排气歧管通过卡箍固定连接。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排气歧管连接结构,由于将波纹管和导流筒分别与两段排气歧管连接,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波纹管与导流筒分体设置,导流筒的筒壁可以做的较厚,能够承受较高的内部压力,提高连接结构的强度,可靠性好;二、即使外部的波纹管出现裂纹,内部导流筒仍然可以保证两段排气歧管之间的密封;三、导流筒无需采用变径结构,减少加工工序,同时能够保证了废气的排放速度,有效降低排气能量的损失,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由于导流筒与排气歧管相接触的外表面为球面,采用这样的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导流筒可以多方向自由旋转,加强两段排气歧管之间径向错位的补偿,增强两段排气歧管之间的可调节性,扩大了适用范围。由于波纹管包括波纹段和分别连接在波纹段两端的直段,直段的端部向外弯折形成翻边,连接法兰位于翻边与波纹段之间,采用这样的结构,无需焊接,减少了加工工序,同时翻边可作为密封垫片,减少了零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排气歧管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是图1中B部的放大图;图4是现有技术中排气歧管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导流筒,11-球面,2-波纹管,21-波纹段,22-直段,23-翻边,3-连接法兰,4-排气歧管,41-限位台阶,5-卡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3共同所示,排气歧管连接结构,包括导流筒1、波纹管2和两段排气歧管4,导流筒1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段排气歧管4内,导流筒1与两段排气歧管4之间分别设置有轴向限位结构,导流筒1滑动设置在两个轴向限位结构之间;波纹管2间隔套设在导流筒1的外部,波纹管2的两端分别与两段排气歧管4固定连接。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排气顺畅度,本实施例中的导流筒1优选圆柱形结构,内表面光滑,且导流筒1与排气歧管4相接触的外表面为球面11,由于导流筒1两端的外表面为球面11,导流筒1可以多方向自由旋转,加强了两段排气歧管4之间径向错位的补偿,增强了两段排气歧管4之间的可调节性,扩大了使用范围。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轴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排气歧管4内表面的限位台阶41,该限位台阶41为环形台阶,本实施例中优选限位台阶41的内表面与导流筒1的内表面平齐,采用这样的结构,减小了废气的排放阻力,提高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实际应用中,轴向限位结构还可以凸出设置在导流筒1的外表面,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如图1和图3共同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波纹管2包括波纹段21和分别连接在波纹段21两端的直段22,直段22的端部向外弯折形成翻边23;直段22上套设有连接法兰3,连接法兰3位于翻边23与波纹段21之间,波纹管2通过连接法兰3与排气歧管4固定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无需焊接,减少了加工工序,同时翻边3可作为密封垫片,减少了零部件。如图1和图3共同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法兰3与排气歧管4通过卡箍5固定连接。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锁紧件连接。使用时,将导流筒1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段排气歧管4内,将波纹管2的两端通过卡箍5与两段排气歧管4的端部固定连接,即可完成两段排气歧管4之间的连接。由以上工作过程可知,本技术排气歧管连接结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但提高了两段排气歧管4之间连接强度,保证了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密封性,提高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而且增强了两段排气歧管4之间的可调节性,扩大了使用范围。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排气歧管连接结构,包括导流筒、波纹管和两段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n所述导流筒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所述排气歧管内,所述导流筒与两所述排气歧管之间分别设置有轴向限位结构,所述导流筒滑动设置在两所述轴向限位结构之间;/n所述波纹管间隔套设在所述导流筒的外部,所述波纹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排气歧管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排气歧管连接结构,包括导流筒、波纹管和两段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筒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所述排气歧管内,所述导流筒与两所述排气歧管之间分别设置有轴向限位结构,所述导流筒滑动设置在两所述轴向限位结构之间;
所述波纹管间隔套设在所述导流筒的外部,所述波纹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排气歧管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歧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筒与所述排气歧管相接触的外表面为球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歧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帅王勇强张凤丽王浩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