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3078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5 12:41
一种风冷器,包括呈长条状的风冷器主体,所述风冷器主体具有沿长度方向位于所述风冷器两端的两个端面和位于两个所述端面之间的出风面;所述风冷器主体内还设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贯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端面;所述出风通道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且贯穿所述出风面。当需要对待冷却件进行冷却降温时,可以将风冷器固定设置在待冷却件上,利用进风装置能够将冷却气体排入至进风通道,冷却气体从进风通道流向出风通道,并最终从出风通道中排出,吹向待冷却件,从而加速空气对流,快速带走待冷却件的热量,实现对待冷却件的冷却。利用上述风冷器,冷却气体能够直接吹向待冷却件,而不会被其他零部件所阻挡,能够更好的对待冷却件进行降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冷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风冷器。
技术介绍
车辆减震器作为悬架的一部分通常设置在底盘和车身之间,以支撑车身,使汽车能够相对平稳的行驶,提高驾驶舒适性。在减震器开发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减震器进行耐久等可靠性试验以及性能试验。试验过程中,需要控制减震器的温度,以避免减震器因温度过高而得不到有效的试验数据。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减震器温度过高,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冷却设备直接对减震器进行吹风,加速空气对流,以快速带走减震器的热量。但是,减震器的周围布置有上控制臂、下控制臂和转向节等多种零部件,上述零部件会遮挡减震器,阻碍冷却设备对减震器进行直接吹风,导致减震器的降温效果不理想,仍然影响会所得到的试验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采用冷却设备对直接对减震器进行吹风时,会受到减震器周围零部件的阻挡,导致降温效果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冷器,包括呈长条状的风冷器主体,所述风冷器主体具有沿长度方向位于所述风冷器两端的两个端面和位于两个所述端面之间的出风面;所述风冷器主体内还设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贯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端面;所述出风通道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且贯穿所述出风面。可选的,所述的风冷器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出风面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适于配合待冷却件,以使所述出风通道和待冷却件之间具有间隙。可选的,所述支撑板具有背向所述风冷器主体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设有适于设置待冷却件的容纳槽。可选的,所述支撑板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板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可选的,所述出风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通道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可选的,所述出风通道为多个,其中至少两个出风通道沿进风通道的周向分布形成出风通道组;所述出风通道组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通道组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可选的,所述出风通道为多个,其中至少两个出风通道沿进风通道的周向分布形成出风通道组;所述出风通道组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通道组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多个所述支撑板和多个所述出风通道组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可选的,所述长度方向为所述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可选的,所述出风面为圆弧面。可选的,在被所述进风通道贯穿的所述端面所在位置处,所述进风通道的内周面上设有内螺纹。可选的,所述风冷器主体还具有位于两个所述端面之间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设有适于固定安装所述风冷器主体的安装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计一种风冷器,使风冷器具有贯穿其中至少一个端面的进风通道和贯穿出风面、且连通进风通道的出风通道。当需要对待冷却件进行冷却降温时,可以将风冷器固定设置在待冷却件上,利用进风装置能够将冷却气体排入至进风通道,冷却气体从进风通道流向出风通道,并最终从出风通道中排出,吹向待冷却件,从而加速空气对流,快速带走待冷却件的热量,实现对待冷却件的冷却。利用上述风冷器,风冷器的出风面直接面向待冷却件,冷却气体能够直接吹向待冷却件,而不会被其他零部件所阻挡,因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待冷却件的降温,避免待冷却件温度过高。当待冷却件具体为车辆减震器时,从风冷器流出的冷却气体不会被上控制臂、下控制臂和转向节等零部件所阻挡。能够快速降低减震器的温度,提升降温效果,防止对减震器在可靠性和性能试验过程中的数据产生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风冷器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风冷器沿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风冷器沿B-B方向上的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风冷器沿C-C方向上的剖视图;图5是图1所示风冷器沿D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风冷器固定安装至减震器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风冷器固定安装至减震器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至图3,一种风冷器100,包括呈长条状的风冷器主体10和固定设置于风冷器主体10的支撑板20。风冷器主体10具有沿长度方向x的分别位于风冷器主体10两端的第一端面10a和第二端面10b,以及位于第一端面10a和第二端面10b之间的出风面10c。其中,在风冷器主体10内还设有进风通道11和出风通道12,进风通道11沿长度方向x贯穿第一端面10a和第二端面10b;出风通道12连通进风通道11,且贯穿出风面10c。支撑板20固定设置在出风面10c上。当需要对待冷却件进行冷却降温时,可以利用上述风冷器100。具体以车辆减震器作为待冷却件为例进行具体说明。结合参照图6,风冷器100固定设置在减震器200的外表面上,出风面10c面向减震器200。其中,支撑板20与减震器200的外表面接触设置,使得出风面10c和减震器200之间具有间隙,以防止出风通道12被堵塞。并且,在第一端面10a、第二端面10b的其中一个端面上设置堵头(图中未示出)以封堵进风通道11的一端,利用进风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第一端面10a、第二端面10b中的另一个。因此,通过进风装置能够将冷却气体排入至进风通道11,然后流向出风通道12,并最终从出风通道12中流出,吹向减震器200的外表面,加速空气对流,快速带走减震器200的热量,实现对减震器200的冷却。利用本实施例的风冷器100,风冷器100的出风面10c直接面向减震器200,冷却气体能够直接吹向减震器200,而不会被上控制臂、下控制臂和转向节等零部件所阻挡。因而,能够快速降低减震器200的温度,提升降温效果,防止对减震器200在可靠性和性能试验过程中的数据产生影响。应当理解,以上以车辆减震器为例对风冷器的用途进行具体说明。但是,风冷器的应用不限于减震器,还可以用在其他与减震器类似的结构上。本实施例中,进风通道11贯穿第一端面10a和第二端面10b,因而需要在其中一个端面上设置堵头,以封堵进风通道11,使进风通道11中的冷却气体能够完全流向出风通道12。在其他变形例中,可以使进风通道11仅贯穿其中一个端面,此时,则无需设置堵头。另外,进风通道11不仅可以沿长度方向x延伸,还可以沿与长度方向x偏离一定角度的方向延伸,并不影响本技术方案的实施。参照图2、图4,风冷器主体10上设有多个出风通道12。其中,沿进风通道11周向分布的两个出风通道12形成出风通道组12a。出风通道组12a为多个,多个出风通道组12a沿长度方向x依次设置。结合参照图6,以减震器200为例,减震器200一般为长条圆柱形状。当将风冷器100固定安装至减震器200上时,风冷器100的长度方向x即为减震器200的轴向方向。通过沿长度方向x设置多个出风通道组12a,则冷却气体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对减震器200进行吹风,从而能够对减震器200进行均匀的散热,以进一步提升降温效果。...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长条状的风冷器主体,所述风冷器主体具有沿长度方向位于所述风冷器两端的两个端面和位于两个所述端面之间的出风面;所述风冷器主体内还设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贯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端面;所述出风通道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且贯穿所述出风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长条状的风冷器主体,所述风冷器主体具有沿长度方向位于所述风冷器两端的两个端面和位于两个所述端面之间的出风面;所述风冷器主体内还设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贯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端面;所述出风通道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且贯穿所述出风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出风面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适于配合待冷却件,以使所述出风通道和待冷却件之间具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具有背向所述风冷器主体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设有适于设置待冷却件的容纳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板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通道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为多个,其中至少两个出风通道沿进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超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