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881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装置外壳和电机外壳,所述装置外壳的外侧安装固定有第一旋转车轴,且第一旋转车轴的外侧安装有第一齿盘,所述第一齿盘的上表面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机外壳的内部安装设置有双杆电机,且双杆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二齿盘,所述第二齿盘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旋转车轴,且第二旋转车轴的外侧安装有第三齿盘,所述电机外壳的背部安装设置有透风孔,且透风孔的背部安装设置有散热风扇。该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采用电动推杆与矩形滑槽,便于使用者根据车辆使用需求,利用电动推杆带动第一齿盘进行水平的位移,进而便于双杆电机同时带动两组旋转车轴进行转动。

A new energy vehicle motor with changing transmission posi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energy vehicle motor with changing transmission position, which comprises a device shell and a motor shell, the outer side of the device shell is installed with a first rotating axle, and the outer side of the first rotating axle is installed with a first tooth plate,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first tooth plate is installed with an electric push rod, the inner part of the motor shell is installed with a double pole motor, and The output end of the double pole motor is fixed with a second toothed plate, the right side of the second toothed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rotating axle, and the outer side of the second rotating axle is provided with a third toothed plate, the back of the motor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ventilation hole, and the back of the ventilation hole is provided with a cooling fan. The motor of the new energy vehicle with the transmission position changed adopts the electric push rod and the rectangular sliding groove,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the user to drive the first gear plate for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ccording to the use demand of the vehicle, so that the double pole motor can simultaneously drive two groups of rotating axles for ro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设备
,具体为一种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采用的主要是非燃油动力装置,不需要燃烧汽油、柴油等,而是采用清洁能源,比如:电力、太阳能、氢气等,这样,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现在新能源汽车电机与车轴采用一体式结构,只能单一对一根车轴进行驱动,难以根据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调节电机带动车轴的数量,并且电机在转动过程中,难以对电机的多余热量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难以根据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调节电机带动车轴的数量,并且电机在转动过程中,难以对电机的多余热量进行散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装置外壳和电机外壳,所述装置外壳的外侧安装固定有第一旋转车轴,且第一旋转车轴的外侧安装有第一齿盘,所述第一齿盘的上表面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机外壳的内部安装设置有双杆电机,且双杆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二齿盘,所述第二齿盘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旋转车轴,且第二旋转车轴的外侧安装有第三齿盘,所述电机外壳的背部安装设置有透风孔,且透风孔的背部安装设置有散热风扇,所述电机外壳的背部粘接固定有橡胶底垫,且橡胶底垫的外侧安装有限位螺杆,所述电机外壳的外侧安装有橡胶背板,且电机外壳的背部焊接固定有散热片,所述橡胶底垫的外侧贯穿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第一旋转车轴的上表面开设有矩形滑槽。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车轴、第一齿盘、电动推杆及矩形滑槽构成升降结构,且电动推杆的长度与第一齿盘与第二齿盘距离一致,并且第一齿盘和电动推杆轴承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齿盘为旋转结构,且第一齿盘转动角度范围为0-15°,并且第一齿盘、第二齿盘与第三齿盘呈阶梯状分布。优选的,所述第三齿盘关于第二旋转车轴中心线对称分布,且第三齿盘的直径小于第二齿盘的直径。优选的,所述橡胶底垫呈矩形分布在电机外壳上,且橡胶底垫与装置外壳通过螺纹孔与限位螺杆贯穿拆卸安装结构。优选的,所述散热片等间距分布在电机外壳的外侧,且散热片与散热风扇为相互平行,并且散热风扇的厚度小于橡胶底垫的厚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1、采用电动推杆与矩形滑槽,便于使用者根据车辆使用需求,利用电动推杆带动第一齿盘进行水平的位移,进而便于双杆电机同时带动两组旋转车轴进行转动,并利用矩形滑槽减少双杆电机水平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提升双杆电机日常调节的便捷性;2、采用第二齿盘与橡胶背板,利用第三齿盘上下两组的齿牙带动第一齿盘与第二齿盘同时进行转动,提升双杆电机实际的工作效率,通过橡胶背板对双杆电机的外侧进行抵压,减少双杆电机在运行中产生的震动与噪音,提升双杆电机运行的稳定性;3、采用散热片与橡胶底垫,通过橡胶底垫增加装置外壳与电机外壳之间的距离,便于双杆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将热量从底部导出,并利用散热片,将双杆电机发出的热量更有效地传导到散热片上,再经散热片散发到周围空气中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三齿盘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机外壳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机外壳背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装置外壳;2、第一旋转车轴;3、第一齿盘;4、电动推杆;5、电机外壳;6、双杆电机;7、第二齿盘;8、第二旋转车轴;9、第三齿盘;10、透风孔;11、散热风扇;12、橡胶底垫;13、限位螺杆;14、橡胶背板;15、散热片;16、螺纹孔;17、矩形滑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装置外壳1、第一旋转车轴2、第一齿盘3、电动推杆4、电机外壳5、双杆电机6、第二齿盘7、第二旋转车轴8、第三齿盘9、透风孔10、散热风扇11、橡胶底垫12、限位螺杆13、橡胶背板14、散热片15、螺纹孔16和矩形滑槽17,装置外壳1的外侧安装固定有第一旋转车轴2,且第一旋转车轴2的外侧安装有第一齿盘3,第一齿盘3的上表面安装有电动推杆4,电机外壳5的内部安装设置有双杆电机6,且双杆电机6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二齿盘7,第二齿盘7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旋转车轴8,且第二旋转车轴8的外侧安装有第三齿盘9,电机外壳5的背部安装设置有透风孔10,且透风孔10的背部安装设置有散热风扇11,电机外壳5的背部粘接固定有橡胶底垫12,且橡胶底垫12的外侧安装有限位螺杆13,电机外壳5的外侧安装有橡胶背板14,且电机外壳5的背部焊接固定有散热片15,橡胶底垫12的外侧贯穿设置有螺纹孔16,第一旋转车轴2的上表面开设有矩形滑槽17。第一旋转车轴2、第一齿盘3、电动推杆4及矩形滑槽17构成升降结构,且电动推杆4的长度与第一齿盘3与第二齿盘7距离一致,并且第一齿盘3和电动推杆4轴承连接,便于根据车辆使用需求,通过电动推杆4带动第一齿盘3进行位移,利用双杆电机6对第一旋转车轴2进行带动转动,提升双杆电机6使用的效率。第一齿盘3为旋转结构,且第一齿盘3转动角度范围为0-15°,并且第一齿盘3、第二齿盘7与第三齿盘9呈阶梯状分布,便于第一齿盘3与第二齿盘7进行啮合连接,便于第二齿盘7带动第一齿盘3进行转动。第三齿盘9关于第二旋转车轴8中心线对称分布,且第三齿盘9的直径小于第二齿盘7的直径,通过第三齿盘9带动左右两侧的第一齿盘3和第三齿盘9进行转动,提升双杆电机6日常的工作效率。橡胶底垫12呈矩形分布在电机外壳5上,且橡胶底垫12与装置外壳1通过螺纹孔16与限位螺杆13贯穿拆卸安装结构,通过橡胶底垫12将装置外壳1与电机外壳5进行隔离,便于电机外壳5机体的散热与通风。散热片15等间距分布在电机外壳5的外侧,且散热片15与散热风扇11为相互平行,并且散热风扇11的厚度小于橡胶底垫12的厚度,通过散热片15将双杆电机6运行中产生的热量导出,并利用散热风扇11直接将热量导出。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时,根据图1、图2及图3所示,操作人员首先将电机外壳5水平放置在装置外壳1上,通过限位螺杆13插入到装置外壳1及螺纹孔16的内部,完成对装置外壳1与电机外壳5的固定,随后将第二齿盘7与第三齿盘9进行啮合连接,随后打开双杆电机6,通过双杆电机6带动第二齿盘7进行转动,第二齿盘7带动第三齿盘9进行转动,利用第三齿盘9带动第二旋转车轴8进行转动;根据图1至图4所示,当使用人员需要双杆电机6同时带动第一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装置外壳(1)和电机外壳(5),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1)的外侧安装固定有第一旋转车轴(2),且第一旋转车轴(2)的外侧安装有第一齿盘(3),所述第一齿盘(3)的上表面安装有电动推杆(4),所述电机外壳(5)的内部安装设置有双杆电机(6),且双杆电机(6)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二齿盘(7),所述第二齿盘(7)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旋转车轴(8),且第二旋转车轴(8)的外侧安装有第三齿盘(9),所述电机外壳(5)的背部安装设置有透风孔(10),且透风孔(10)的背部安装设置有散热风扇(11),所述电机外壳(5)的背部粘接固定有橡胶底垫(12),且橡胶底垫(12)的外侧安装有限位螺杆(13),所述电机外壳(5)的外侧安装有橡胶背板(14),且电机外壳(5)的背部焊接固定有散热片(15),所述橡胶底垫(12)的外侧贯穿设置有螺纹孔(16),所述第一旋转车轴(2)的上表面开设有矩形滑槽(1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装置外壳(1)和电机外壳(5),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1)的外侧安装固定有第一旋转车轴(2),且第一旋转车轴(2)的外侧安装有第一齿盘(3),所述第一齿盘(3)的上表面安装有电动推杆(4),所述电机外壳(5)的内部安装设置有双杆电机(6),且双杆电机(6)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二齿盘(7),所述第二齿盘(7)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旋转车轴(8),且第二旋转车轴(8)的外侧安装有第三齿盘(9),所述电机外壳(5)的背部安装设置有透风孔(10),且透风孔(10)的背部安装设置有散热风扇(11),所述电机外壳(5)的背部粘接固定有橡胶底垫(12),且橡胶底垫(12)的外侧安装有限位螺杆(13),所述电机外壳(5)的外侧安装有橡胶背板(14),且电机外壳(5)的背部焊接固定有散热片(15),所述橡胶底垫(12)的外侧贯穿设置有螺纹孔(16),所述第一旋转车轴(2)的上表面开设有矩形滑槽(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改变传动位置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车轴(2)、第一齿盘(3)、电动推杆(4)及矩形滑槽(17)构成升降结构,且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栋
申请(专利权)人:新昌县磊石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