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板室吊装结构及吊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32926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甲板室吊装结构及吊装方法,涉及吊装施工技术领域,包括设置于甲板室侧壁上两两相对的甲板室窗口,所述甲板室窗口接近甲板室顶上部外壁竖直设置有连接耳板,所述两两相对甲板室窗口穿设有钢管,所述钢管外壁上竖直设置有与连接耳板相匹配固定连接的连接钢板,所述钢管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吊码。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考虑了铝质甲板室的特点和控制吊运过程的反变形,而且其中的钢管可重复使用,因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了材料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Hois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deck roo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甲板室吊装结构及吊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吊装施工
,特别是涉及甲板室吊装结构及吊装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甲板室多是采用铝合金制成,半立体分段,大开口,强度弱。具有重量轻,容易变形,修复困难等特点。在吊运过程中,对于变形控制比钢质分段要求更高,吊运时需要考虑变形而增加的反面加强更复杂,同时也要防吊运钢丝对分段的磨损。因此,吊运过程需要重点考虑控制变形和施工便利性。上建甲板室常用的吊装方案是增加钢质的槽钢底座,把整个铝甲板室下口用角钢铝板等材料连接固定到底座上,把整个敞开面托起来,使受力点集中在底座上进行翻身吊运。同时,由于甲板室制作几乎全是采用倒装模式,即顶部在下,出胎会焊接铝质吊码到船体强力结构上进行吊运。此吊运方式适用于所有的分段,但是需要增加的加强多,吊装完后需要拆除和回收,这无疑会耗费劳动力和材料,加长施工周期和成本,而且工装的材料也增加的吊运重量,增加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甲板室吊装结构及吊装方法。所述甲板室吊装结构及吊装方法,能够达到节约了材料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的目的。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甲板室吊装结构,包括设置于甲板室侧壁上两两相对的甲板室窗口,所述甲板室窗口接近甲板室顶上部外壁竖直设置有连接耳板,所述两两相对甲板室窗口穿设有钢管,所述钢管外壁上竖直设置有与连接耳板相匹配固定连接的连接钢板,所述钢管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吊码。这样的吊装结构,可以控制甲板室吊运过程的反变形,而且钢管、吊码等可以在吊装后拆下来保留,应用到后续的产品上;同时这样的结构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了材料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优选的,所述钢管的长为6-8米,直径为280-300mm,管壁厚度为10-12mm,用CCSB级船板材料制成。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钢管在吊装时强度足够。优选的,所述连接耳板由铝板制成。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强度同时,连接耳板不会过多增加甲板室的重量。优选的,所述铝板为16-20mm厚的铝板。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连接耳板的强度。优选的,所述连接耳板与连接钢板通过螺栓连接。这样可以在吊装后可以拆除并再次利用。优选的,所述连接钢板为厚10-14mm的钢板。这样的设置保证连接钢板的强度的同时不会过多增加吊装结构的重量。甲板室吊装结构的吊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制作钢管,包括焊接吊码和连接钢板;甲板室窗口位置内侧局部加强,可以通过板条连接或者是斜撑,通过加强把吊杆的力传递到侧壁,同时减少吊运变形步骤二、在左右对称甲板室窗口上部外壁焊接连接耳板,把钢管穿过对称的甲板室窗口,并调整圆管对称中心与甲板室中心线重合,然后把钢管上的连接钢板与连接耳板固定连接,同样在另一左右对称甲板室窗口用另一钢管重复上述操作;步骤三、甲板室吊装翻身:把起吊行车的主钩与甲板室同一侧两个吊码通过吊索连接,然后把吊行车的副钩与甲板室另一侧两个吊码通过吊索连接,主钩和副钩同步吊起甲板室距离地面1.5M距离后,主钩继续向上升,副钩保持不变,待主钩把甲板室整体立起来后,把副钩端吊码松开卸扣,然后甲板室用绳子拉住,调转前后端方向,方向调到位后,用副钩重新连接吊码并把分段拉起,同时主钩一侧下降高度,当甲板室两侧高度大致平行后,下降到平板车装车运输;步骤四、甲板室吊装上船合拢:甲板室根据前后端用两台行车前后端吊运上船相应位置,甲板室下口垫木垫减少变形和固定,把连接耳板割除,整个连同钢管从甲板室窗口拉出,回收为下一个吊装使用,吊装完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充分考虑了铝质甲板室的特点和控制吊运过程的反变形,用两根圆钢和几个吊码组合就代替的纵横交错的槽钢角钢底座,并且该工装在分段定位过程中可以同步拆除,不影响安装进度,拆下来的工装可以保留下来,应用到后续的产品上。2、本专利技术能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了材料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甲板室吊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甲板室吊装结构中的钢管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甲板室吊装结构横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甲板室吊装结构图3中P-P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甲板室吊装结构及吊装方法在甲板室吊装翻身过程中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甲板室吊装结构及吊装方法在甲板室吊装翻身后示意图;图中,1-起吊行车、2-吊码、3-连接钢板、4-甲板室窗口、5-连接耳板、6-甲板室、7-吊索、8-钢管。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实施例如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甲板室吊装结构,包括设置于甲板室6侧壁上两两相对的甲板室窗口4,所述甲板室窗口4接近甲板室6顶上部外壁竖直设置有连接耳板5,所述两两相对甲板室窗口4穿设有钢管8,所述钢管8外壁上竖直设置有与连接耳板5相匹配固定连接的连接钢板3,所述钢管8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吊码2。在吊装前,在甲板室6左右相对称的甲板室窗口4上部外壁上,分别竖直焊接连接耳板5,同时用一根钢管8穿过左右对称的甲板室窗口,而钢管8上焊接有连接钢板3,连接钢板3也是竖直设置,可以与甲板室窗口4两侧的连接耳板5分别固定连接,而钢管8两端部设置有吊码2,吊码2通过了吊索7与起吊行车1连接,同样在另一左右对称的甲板室窗口4也穿入并安装钢管8,其上的吊码2通过了吊索7与起吊行车1连接,这样就可以开始吊装。通过这样的吊装结构,吊装的力都作用在侧壁上,就可以控制甲板室吊运过程的反变形,而且钢管8可以在吊装后拆下来保留,应用到后续的产品上;同时这样的结构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了材料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地,所述钢管8的长为6-8米,直径为280-300mm,管壁厚度为10-12mm,用CCSB级船板材料制成。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钢管8在吊装时强度足够。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耳板5由铝板制成。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强度同时,连接耳板5不会过多增加甲板室的重量。进一步地,所述铝板为16-20mm厚的铝板。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连接耳板5的强度。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耳板5与连接钢板3贴合,二者都有相对应的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这样可以在吊装后可以拆除钢管8,在另一个吊装中再次利用。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钢板3为厚10-14mm的钢板。这样的设置保证连接钢板3的强度的同时不会过多增加吊装结构的重量。甲板室吊装结构的吊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制作钢管8,包括在钢管8上焊接承重10T的吊码2和连接钢板3;甲板室窗口4位置内侧局部加强,可以通过板条连接或者是斜撑,通过加强把吊杆的力传递到侧壁,同时减少吊运变形步骤二、在左右对称甲板室窗口4上部外壁焊接连接耳板5,把钢管8穿过对称的甲板室窗口4,并调整钢管8对称中心与甲板室6中心线重合,然后把钢管8上的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甲板室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甲板室(6)侧壁上两两相对的甲板室窗口(4),所述甲板室窗口(4)接近甲板室(6)顶上部外壁竖直设置有连接耳板(5),所述两两相对甲板室窗口(4)穿设有钢管(8),所述钢管(8)外壁上竖直设置有与连接耳板(5)相匹配固定连接的连接钢板(3),所述钢管(8)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吊码(2)。/n

【技术特征摘要】
1.甲板室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甲板室(6)侧壁上两两相对的甲板室窗口(4),所述甲板室窗口(4)接近甲板室(6)顶上部外壁竖直设置有连接耳板(5),所述两两相对甲板室窗口(4)穿设有钢管(8),所述钢管(8)外壁上竖直设置有与连接耳板(5)相匹配固定连接的连接钢板(3),所述钢管(8)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吊码(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板室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8)的长为6-8米,直径为280-300mm,管壁厚度为10-12mm,用CCSB级船板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板室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耳板(5)由铝板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甲板室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铝板为16-20mm厚的铝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板室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耳板(5)与连接钢板(3)通过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板室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板(3)为厚10-14mm的钢板。


7.甲板室吊装结构的吊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钢管(8),包括焊接吊码(2)和连接钢板(3);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金波莫家焕王名卿郭祥玉徐仁韦鹏恒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