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焊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2752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4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面焊锡机构,包括两组主体;所述两组主体左右对称安装;所述主体包括第一移动装置、第二移动装置、焊锡装置、动力装置、限位装置和冷却装置;所述第一移动装置推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上下移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推动所述焊锡装置左右移动;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后表面的右端;所述冷却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后表面的左端。解决了现有方案造成的焊头载荷不稳定、电流对设备造成影响、动力输出不稳定和冷却效率低等问题。

A double side solder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面焊锡机构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双面焊锡机构。
技术介绍
一般的,在焊锡行业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焊锡的机械化也在不断的普及。机械化的焊锡可以节省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为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力。现在的焊锡设备机械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无法做到准确的焊锡。现在的焊锡设备焊头的电流很不稳定,无法保证焊锡的质量。且动力来源采用老式电机,动力传输和过度不稳定,焊头容易损坏工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现有的方案,焊锡装置的焊头直接与电源连接,采用老式电机作为动力源。采用自然冷却的方式给工件降温这样的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焊头与电源直接连接,焊头载荷不稳定;(2)没有绝缘装置,电流对设备造成影响;(3)电机作为动力源,动力输出不稳定,容易卡顿和冲击;(4)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面焊锡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焊头载荷不稳定、电流对设备造成影响、动力输出不稳定和冷却效率低等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面焊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主体;所述两组主体左右对称安装;所述主体包括第一移动装置、第二移动装置、焊锡装置、动力装置、限位装置和冷却装置;所述第一移动装置推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上下移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推动所述焊锡装置左右移动;所述动力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的右端;所述限位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后表面的右端;所述冷却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后表面的左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第一底座、分度头、上下滑动块、两组调整装置和第二底座;所述分度头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上端;所述上下滑动块并列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的后表面;两组所述调整装置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下表面;所述上下滑动块推动所述第二底座上下移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第二底座;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包括滑动导轨、左右滑动块、第三底座、推板和稳定装置;所述滑动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底座的后端;所述左右滑动块与所述滑动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左右滑动块固定连接;所述推板安装于所述第三底座的后端;所述稳定装置与所述推板相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焊锡装置包括电极板、U形板、焊头和绝缘装置;所述绝缘装置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相连接;所述电极板安装于所述绝缘装置的后端;所述焊头分别连接所述电极板;所述电极板通过所述U形板连接电极。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绝缘装置为环氧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包括稳定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动力轴;所述稳定装置与所述动力轴相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动力装置为气缸。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连接板和千分头;所述限位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相连接;所述千分头安装于所述限位连接板的后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第二底座;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连接板和吹气装置;所述冷却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底座相连接;所述吹气装置安装于所述冷却连接板的后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双面焊锡机构采用U形板来保证电流的稳定输出。采用气缸作为动力源,同时设置稳定装置保证动力的平稳。采用吹气装置来对工件进行快速降温。双面焊锡机构带来了如下效果:(1)采用软铜箔连接电极和电极板,保证电流传输稳定;(2)设计有绝缘装置,阻隔电流对其他部件的影响;(3)气缸作为动力源,动力传输稳定;(5)设计了稳定装置,动力传输时不会卡顿和冲击;(6)设计了吹气装置,加快工件的冷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焊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右视图。图中:1、主体;2、第一移动装置;21、第一底座;22、分度头;23、第一上下滑动块;24、第二上下滑动块;25、调整装置;26、第二底座;27、调整弹簧;3、第二移动装置;31、滑动导轨;32、第一左右滑动块;33、第二左右滑动块;34、第三底座;35、推板;36、稳定装置;4、焊锡装置;41、第一电极板;42、第二电极板;43、第一U形板;44、第二U形板;45、焊头;46、绝缘装置;47、隔板;5、动力装置;51、动力轴;6、限位装置;61、限位连接板;62、千分头;7、冷却装置;71、冷却连接板;72、吹气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面焊锡机构。图中X的方向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的后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的右端。双面焊锡机构包括两组主体1。两组主体1对称安装。两组主体1对称安装于工件的左右两端。两组主体1可以同时工作,同时对工件的左右两端进行焊接。主体1包括第一移动装置2、第二移动装置3、焊锡装置4、动力装置5、限位装置6和冷却装置7。第一移动装置2包括第一底座21、分度头22、两组上下滑动块23、24、两组调整装置25和第二底座26。第一底座21安装于第一移动装置2的前端。分度头22安装于第一底座21的上端。分度头22的下端穿过第一底座21的上表面。两组上下滑动块23、24并列安装于第一底座21后表面的左右两端。第一上下滑动块23安装于第一底座21后表面的左端。第一上下滑动块23的前表面与第一底座21后表面的左端相贴合。第二上下滑动块24安装于第一底座21后表面的右端。第二上下滑动块24的前表面与第一底座21后表面的右端相贴合。两组调整装置25分别安装于第一底座21下表面的左右两端。调整装置25包括调整弹簧27。调整弹簧27安装于调整装置25的上端。调整弹簧27的下端与调整装置25的上端相连接。调整弹簧27的上端穿过第一底座21的下表面。第二底座26安装于第一底座21的后端。在第二底座26的前端加工有多组凸台。多组凸台并列加工于第二底座26前表面。调整弹簧27与凸台相连接。调整弹簧27的上端顶住凸台的下端。调整装置25起到推动第一移动装置2的作用。第二底座26沿两组上下滑动块23、24作直线往复的上下移动。第二底座26在移动时会产生偏移。调整弹簧27起到了调整偏移位置的作用。焊锡装置4在工作时需要先定位。定位会出现偏差,就需要调整偏差。分度头22通过推动第二底座26起到调整焊锡装置4的定位。图3为本技术第二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右视图。结合图1、图3和图5所示,第二移动装置3安装于第一移动装置2的后端。第二移动装置3包括滑动导轨31、两组左右滑动块32、33、第三底座34、推板35和稳定装置36。滑动导轨31安装于第二底座26的后端。两组左右滑动块32、33分别安装于滑动导轨31后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面焊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主体(1);所述两组主体(1)左右对称安装;所述主体(1)包括第一移动装置(2)、第二移动装置(3)、焊锡装置(4)、动力装置(5)、限位装置(6)和冷却装置(7);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推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3)上下移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3)推动所述焊锡装置(4)左右移动;所述动力装置(5)驱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3);所述限位装置(6)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3)后表面的右端;所述冷却装置(7)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3)后表面的左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焊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主体(1);所述两组主体(1)左右对称安装;所述主体(1)包括第一移动装置(2)、第二移动装置(3)、焊锡装置(4)、动力装置(5)、限位装置(6)和冷却装置(7);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推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3)上下移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3)推动所述焊锡装置(4)左右移动;所述动力装置(5)驱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3);所述限位装置(6)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3)后表面的右端;所述冷却装置(7)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3)后表面的左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焊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包括第一底座(21)、分度头(22)、上下滑动块(23、24)、两组调整装置(25)和第二底座(26);所述分度头(22)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21)的上端;所述上下滑动块(23、24)并列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21)的后表面;两组所述调整装置(25)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21)的下表面;所述上下滑动块(23、24)推动所述第二底座(26)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焊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装置(2)包括第二底座(26);所述第二移动装置(3)包括滑动导轨(31)、左右滑动块(32、33)、第三底座(34)、推板(35)和稳定装置(36);所述滑动导轨(31)安装于所述第二底座(26)的后端;所述左右滑动块(32、33)与所述滑动导轨(31)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底座(34)与所述左右滑动块(32、33)固定连接;所述推板(35)安装于所述第三底座(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诺森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