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侧汇流结构、电池模组和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1183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同侧汇流结构、电池模组和电动车,同侧汇流结构包括固定板及汇流板;固定板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通孔及多个第二固定通孔;汇流板设置在固定板的一侧,且汇流板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二固定通孔对应的汇流通孔;汇流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还设置有极片,极片与第一固定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正极极耳。在焊接时,单体电池正极、负极金属片分别通过第一固定通孔及第二固定通孔固定在固定板上,且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汇流板上设置的正极极耳连接,单体电池的负极通过负极金属片与汇流板连接,从而实现单体电池的正极、负极均焊接在该同侧汇流结构上。在焊接过程中,无需对电池模组进行来回翻转,通过简化焊接步骤提高焊接效率。

Bus structure, battery module and electric vehicle on the same s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侧汇流结构、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同侧汇流结构、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技术介绍
目前,动力电池模组的装配一般采用焊接的方式实现多个单体电池与汇流板连接。然而,由于单体电池(例如圆柱型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位于单体电池的两端,在进行单体电池与汇流板的焊接时,需要先将单体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一端与汇流板进行焊接,随后将整个动力电池模组进行翻转对单体电池的另一端进行焊接。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为了使动力电池提供更久的续航能力,动力电池模组的体积和重量可能会逐渐增大,这种需要来回翻转动力电池模组的焊接方式既费时又费力,影响焊接效率。同时,此种焊接方式需要在单体电池的正极、负极均设置汇流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侧汇流结构、电池模组和电动车。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同侧汇流结构,所述同侧汇流结构包括固定板及汇流板;所述固定板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单体电池正极的第一固定通孔,及多个用于固定单体电池的负极金属片的第二固定通孔;所述汇流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且所述汇流板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二固定通孔对应的汇流通孔;所述汇流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还设置有极片,所述极片与所述第一固定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正极极耳。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汇流板包括第一汇流板、第二汇流板及第三汇流板;所述第一汇流板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一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同侧;所述第二汇流板包括第二连接件及第二汇流排,所述第二汇流排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同侧;所述第三汇流板包括第三连接件及第三汇流排,所述第三汇流排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两侧,且位于所述第三连接件同侧的汇流排间隔设置;所述汇流通孔间隔设置在第一汇流排、第二汇流排及第三汇流排上;所述第一汇流板及所述第二汇流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两端,且所述第一汇流排及所述第二汇流排相对设置。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汇流排及第二汇流排之间,且所述第三汇流排与所述第一汇流排及所述第二汇流排交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固定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汇流排、第二汇流排与所述第三汇流排之间,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汇流排、第二汇流排及第三汇流排上的汇流通孔与所述固定板的第二固定通孔重合。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极片包括第一极片及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盖合在所述第一汇流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极片盖合在所述第二汇流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极片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汇流板形状相同,所述第二极片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汇流板形状相同。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片包括有与所述第一汇流排对应的第一极耳臂,所述第二极片包括有与所述第二汇流排对应的第二极耳臂;所述第一极耳臂及第二极耳臂上分别设置有正极极耳,其中,设置在所述第二极片上的正极极耳位于所述第二极耳臂上靠近所述第三汇流板的一侧。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汇流板及所述第二汇流板为“E”字型,所述第三汇流板为“丰”字型。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及前述实施方式任意一项所述的同侧汇流结构;所述单体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及负极金属片,其中,所述负极金属片的一端与所述负极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一侧;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第一固定通孔中,所述负极金属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第二固定通孔中;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负极金属片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通孔后与所述汇流板电性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所述正极极耳通过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的负极金属片与所述汇流板通过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车,所述电动货包括发动机及前述实施方式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发动机电性连接,为所述发动机提供电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同侧汇流结构、电池模组和电动车,同侧汇流结构包括固定板及汇流板;固定板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单体电池正极的第一固定通孔,及多个用于固定单体电池的负极金属片的第二固定通孔;汇流板设置在固定板的一侧,且汇流板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二固定通孔对应的汇流通孔;汇流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还设置有极片,极片与第一固定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正极极耳。单体电池正极、负极金属片分别通过第一固定通孔及第二固定通孔固定在固定板上,且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汇流板上设置的正极极耳连接,单体电池的负极通过负极金属片与汇流板连接,从而实现单体电池的正极、负极均焊接在该同侧汇流结构上。在焊接过程中,无需对电池模组进行来回翻转,通过简化焊接步骤提高焊接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单体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同侧汇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电池模组;10-同侧汇流结构;20-单体电池;11-固定板;12-汇流板;13-极片;111-第一固定通孔;112-第二固定通孔;121-汇流通孔;122-第一汇流板;123-第二汇流板;124-第三汇流板;1221-第一连接件;1222-第一汇流排;1231-第二连接件;1232-第二汇流排;1241-第三连接件;1242-第三汇流排;131-第一极片;132-第二极片;1311-第一极耳臂;1321-第二极耳臂;133-正极极耳;21-正极;22-负极;23-负极金属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侧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侧汇流结构包括固定板及汇流板;/n所述固定板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单体电池正极的第一固定通孔,及多个用于固定单体电池的负极金属片的第二固定通孔;/n所述汇流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且所述汇流板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二固定通孔对应的汇流通孔;/n所述汇流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还设置有极片,所述极片与所述第一固定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正极极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侧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侧汇流结构包括固定板及汇流板;
所述固定板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单体电池正极的第一固定通孔,及多个用于固定单体电池的负极金属片的第二固定通孔;
所述汇流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且所述汇流板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二固定通孔对应的汇流通孔;
所述汇流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还设置有极片,所述极片与所述第一固定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正极极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侧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板包括第一汇流板、第二汇流板及第三汇流板;
所述第一汇流板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一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同侧;
所述第二汇流板包括第二连接件及第二汇流排,所述第二汇流排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同侧;
所述第三汇流板包括第三连接件及第三汇流排,所述第三汇流排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两侧,且位于所述第三连接件同侧的第三汇流排间隔设置;
所述汇流通孔间隔设置在第一汇流排、第二汇流排及第三汇流排上;
所述第一汇流板及所述第二汇流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两端,且所述第一汇流排及所述第二汇流排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侧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汇流排及第二汇流排之间,且所述第三汇流排与所述第一汇流排及所述第二汇流排交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固定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汇流排、第二汇流排与所述第三汇流排之间,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汇流排、第二汇流排及第三汇流排上的汇流通孔与所述固定板的第二固定通孔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侧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包括第一极片及第二极片;
所述第一极片盖合在所述第一汇流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星辰郭信信王保全黄秋桦周鹏
申请(专利权)人: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