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4619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是关于一种车辆及其副车架,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副车架本体上焊接板局部应力过于集中,容易造成车辆的安全隐患。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副车架包括:车架上板、车架下板、车架侧板、车身连接件、支撑件,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相对,所述车架侧板分别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所述支撑件包括相对的第一支撑侧以及第二支撑侧,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侧连接所述车身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侧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以及所述车架侧板,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副车架本体上焊接板局部应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增强了副车架整体的刚度,提高了车辆的强度稳定性。

Vehicle and its sub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及其副车架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车辆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及其副车架。
技术介绍
汽车副车架的本体和用于连接车身的车身连接结构之间通过一钢管支撑,钢管的一端与车身连接结构焊接,钢管的另一端插入本体上焊接板预设的开孔内,并与本体稳固的形成焊接,可满足高强度的支撑要求。其中,对应于不同的支撑力度的要求,钢管的尺寸不一,随着支撑力度要求的提高,钢管的外径尺寸也随之增大,由此,导致汽车副车架本体上焊接板的开孔尺寸也需要相应的增加,使副车架本体上焊接板开孔过大,局部应力过于集中,容易造成车辆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及其副车架,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副车架本体上焊接板局部应力过于集中,容易造成车辆的安全隐患。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副车架,包括:车架上板、车架下板、车架侧板、车身连接件、支撑件,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相对,所述车架侧板分别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相对的第一支撑侧以及第二支撑侧,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侧连接所述车身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侧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以及所述车架侧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可选的,前述的副车架,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分件以及第二支撑分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分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架上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分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架侧板连接。可选的,前述的副车架,其中所述车架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分别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所述第二支撑分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分件的第二端包括第一连接部分以及第二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与所述车架上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分由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第二侧板延伸,并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可选的,前述的副车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开有对向所述车架上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分与所述车架上板通过向所述第一通孔位置焊接连接。可选的,前述的副车架,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开有对向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分与所述第二侧板通过向所述第二通孔位置焊接连接。可选的,前述的副车架,其中所述第二支撑分件开有对向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支撑分件与所述第一侧板通过向所述第三通孔位置焊接连接。可选的,前述的副车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分件与所述第二支撑分件呈半环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分件与所述第二支撑分件对扣形成管状体。可选的,前述的副车架,其中所述车架上板边缘设置有加强结构翻边;或所述车架下板边缘设置有加强结构翻边。可选的,前述的副车架,其中所述车身连接件为用于将所述副车架和车身形成软连接的软连接部件。另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上述的副车架,所述车身连接件与所述车身连接。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的车辆及其副车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用于支撑车身连接件的支撑件,其分别与副车架的车架上板以及车架侧板连接,从而能够将支撑车身连接件的应力分布至车架上板以及车架侧板上,从而缓解现有技术中副车架本体上焊接板局部应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增强了副车架整体的刚度,提高了车辆的强度稳定性。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的第一轴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的第二轴测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车身连接件以及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实施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车辆及其副车架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图1至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一实施例,可应用于车辆当中,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副车架,包括:车架上板10、车架下板20、车架侧板30、车身连接件40、支撑件50,所述车架上板10与所述车架下板20相对,所述车架侧板30分别连接所述车架上板10与所述车架下板20,所述支撑件50包括相对的第一支撑侧以及第二支撑侧,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侧连接所述车身连接件40,所述第二支撑侧连接所述车架上板10以及所述车架侧板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用于支撑车身连接件的支撑件,其分别与副车架的车架上板以及车架侧板连接,从而能够将支撑车身连接件的应力分布至车架上板以及车架侧板上,从而缓解现有技术中副车架本体上焊接板局部应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增强了副车架整体的刚度。副车架作为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具有支撑前后悬架、发动机和转向器等的作用,可通过四点或六点与车身连接,起到阻隔振动和噪声直接进入车厢的作用。另外副车架作为前后桥的所有零部件的安装支撑,对整车装配的模块化分装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车身连接件具有多种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刚性连接部件和软连接部件。以刚性连接部件为例,硬连接部件为一套管结构,副车架与车身连接时,通过在车身上设置连接孔,然后通过连接螺栓穿过连接孔,再穿过副车架上的套管实现两者连接。这样的结构,副车架与车身之间形成刚性连接,其缺点是无法满足抗震减噪效果,并且套管容易磨损,影响车辆性能。以软连接部件为例,软连接部件包括连外套管、内衬套、橡胶套,内衬套嵌入外套管内,橡胶套被夹持于内衬套和外套管之间,橡胶套的夹持可采用硫化工艺等实现。副车架与车身连接时,通过在车身上设置连接孔,然后通过连接螺栓穿过连接孔,再穿过副车架上的内衬套实现两者连接。这样的结构,副车架与车身之间形成软连接,其优点是可满足抗震减噪效果。其缺点是,副车架整体抗弯特性变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车架,包括:车架上板、车架下板、车架侧板、车身连接件、支撑件,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相对,所述车架侧板分别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其特征在于,其中/n所述支撑件包括相对的第一支撑侧以及第二支撑侧,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侧连接所述车身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侧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以及所述车架侧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包括:车架上板、车架下板、车架侧板、车身连接件、支撑件,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相对,所述车架侧板分别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支撑件包括相对的第一支撑侧以及第二支撑侧,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侧连接所述车身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侧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以及所述车架侧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分件以及第二支撑分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分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架上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分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架侧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分别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所述车架上板与所述车架下板;
所述第二支撑分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分件的第二端包括第一连接部分以及第二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与所述车架上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分由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第二侧板延伸,并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关鑫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