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器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9231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6:45
提供能够有效地实现绝缘性的确保和电感的提高的电感器部件。电感器部件具备:磁性层,其包含磁性粉和含有磁性粉的树脂;第一螺旋布线以及第二螺旋布线,它们配置在磁性层内的同一平面上,且相互相邻;以及绝缘层,其配置在第一螺旋布线与第二螺旋布线之间,且不含有磁性体,第一螺旋布线具有与第二螺旋布线对置的第一侧面,第一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磁性层相接。

Inductor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感器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感器部件。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电感器部件,有日本特开2013-225718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部件。该电感器部件具备:绝缘基板;螺旋导体,其形成在绝缘基板的主面;绝缘层,其覆盖螺旋导体且不含有磁性粉;上部磁性层以及下部磁性层,它们覆盖绝缘基板的上面侧以及背面侧并且由含有磁性粉的树脂构成。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5718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绝缘层覆盖螺旋导体的全部,所以相对于电感器部件的绝缘层所占的区域较多。绝缘层不含有磁性粉,与磁性层相相对磁导率较低,所以难以提高电感。另外,在同一平面上配置了多个螺旋导体的情况下,绝缘层的区域变得更多,更难以提高电感。另一方面,若为了提高电感,而减少绝缘层所占的区域,则磁性层所占的区域增加,但磁性层由于含有的磁性粉而绝缘性比绝缘层低,而有耐电压、漏电电流恶化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实现绝缘性的确保和电感的提高的电感器部件。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电感器部件具备:磁性层,包含磁性粉和含有上述磁性粉的树脂;第一螺旋布线以及第二螺旋布线,它们配置在上述磁性层内的同一平面上,且相互相邻;绝缘层,配置在上述第一螺旋布线与上述第二螺旋布线之间,且不含有磁性体,上述第一螺旋布线具有与上述第二螺旋布线对置的第一侧面,上述第一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磁性层相接。根据本公开的电感器部件,在配置绝缘层而绝缘性提高的第一螺旋布线与第二螺旋布线之间,第一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磁性层相接,所以使磁性层的区域增加,所以能够在确保绝缘性的同时,有效地实现电感的提高。此外,螺旋布线是指在平面上延伸的曲线(二维曲线),既可以是匝数超过一圈的曲线,也可以是匝数小于一圈的曲线,或者,也可以在一部分具有直线。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绝缘层配置在包含上述第一螺旋布线与上述第二螺旋布线之间的距离最小的区域的位置。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螺旋布线间的绝缘性。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绝缘层与上述第一侧面的一部分相接,上述第一螺旋布线的与上述第一侧面相反侧的第二侧面与上述磁性层相接。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电感的提高。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绝缘层在与上述第一侧面之间隔着上述磁性层。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感。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绝缘层的厚度比上述第一螺旋布线的厚度大。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性。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多个外部端子,它们配置在上述磁性层的表面;第一柱状布线,连接上述第一螺旋布线与上述多个外部端子之一并贯通上述磁性层;第二柱状布线,连接上述第二螺旋布线与上述多个外部端子之一并贯通上述磁性层,在上述第一柱状布线与上述第二柱状布线之间也配置绝缘层。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性。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具备:第三螺旋布线,配置在上述第一螺旋布线的上方,上述第一螺旋布线与上述第三螺旋布线电连接。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层间绝缘层,配置在上述第一螺旋布线与上述第三螺旋布线之间,上述层间绝缘层的厚度比上述绝缘层的宽度小。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兼得绝缘可靠性和低背化。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磁性粉包含Fe系磁性粉。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直流重叠特性。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Fe系磁性粉为FeSiCr并且平均粒子径在5μm以下。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直流重叠特性提高,能够通过细粉降低高频下的铁损。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树脂包含环氧类树脂以及丙烯酸系树脂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担保磁性粉间的绝缘性,另外,能够减小高频下的铁损。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磁性粉包含铁素体粉。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包含相对磁导率较高的铁素体,能够提高磁性层的单位体积的磁导率亦即有效磁导率。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绝缘层包含环氧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苯酚系树脂以及乙烯醚系树脂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绝缘可靠性。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螺旋布线具有从与上述电感器部件的层叠方向平行的侧面向外部露出的露出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螺旋布线具有露出部,能够提高制造时的静电破坏耐性。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露出部的露出面的厚度在上述第一螺旋布线的厚度以下,并且,在45μm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露出面的厚度在螺旋布线的厚度以下,所以能够增加磁性层的比例,能够提高电感。另外,通过使露出面的厚度在45μm以上,能够降低断线的产生。另外,在电感器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露出面为氧化膜。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电感器部件与其相邻的部件之间抑制短路。根据作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电感器部件,能够有效地实现绝缘性的确保和电感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透视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X-X剖视图。图1C是图1A的Y-Y剖视图。图1D是表示螺旋布线的优选的方式的放大剖视图。图2A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B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C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D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E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F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G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H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I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J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K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L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M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N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O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P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Q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R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S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法的说明图。图2T是说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感器部件,具备:/n磁性层,包含磁性粉和含有上述磁性粉的树脂;/n第一螺旋布线以及第二螺旋布线,它们配置在上述磁性层内的同一平面上,且相互相邻;以及/n绝缘层,配置在上述第一螺旋布线与上述第二螺旋布线之间,且不含有磁性体,/n上述第一螺旋布线具有与上述第二螺旋布线对置的第一侧面,上述第一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磁性层相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717 JP 2018-1341891.一种电感器部件,具备:
磁性层,包含磁性粉和含有上述磁性粉的树脂;
第一螺旋布线以及第二螺旋布线,它们配置在上述磁性层内的同一平面上,且相互相邻;以及
绝缘层,配置在上述第一螺旋布线与上述第二螺旋布线之间,且不含有磁性体,
上述第一螺旋布线具有与上述第二螺旋布线对置的第一侧面,上述第一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磁性层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上述绝缘层配置在包含上述第一螺旋布线与上述第二螺旋布线之间的距离最小的区域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上述绝缘层与上述第一侧面的一部分相接,
上述第一螺旋布线的与上述第一侧面相反侧的第二侧面与上述磁性层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上述绝缘层在与上述第一侧面之间隔着上述磁性层。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上述绝缘层的厚度比上述第一螺旋布线的厚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还具备:
多个外部端子,它们配置在上述磁性层的表面;
第一柱状布线,连接上述第一螺旋布线与上述多个外部端子中的一个外部端子并贯通上述磁性层;以及
第二柱状布线,连接上述第二螺旋布线与上述多个外部端子中的一个外部端子并贯通上述磁性层,
在上述第一柱状布线与上述第二柱状布线之间也配置绝缘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口义规吉冈由雅滨田显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