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3976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包括与车体连接的安装基板和与之通过缓冲机构连接的防护基板,所述防护基板上端面设有预缓冲层,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纵向吸能组件,纵向吸能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防护基板下端两侧的导向杆以及设置在安装基板上且与导向杆滑动连接的导向套,所述安装基板和防护基板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弹簧连接固定,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导向杆和导向套同轴设置,防护基板和安装基板之间通过导向杆、导向套和第一缓冲弹簧实现初步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装置的缺点进行改进,避免设置厚度较大的纵向缓冲机构造成装置体积过大的问题,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方便了后期对吸能块的更换,无需对整个防撞梁进行拆下,降低了维护的劳动强度。

A front crash beam of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
本技术涉及汽车部件设备
,具体是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
技术介绍
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由主梁、吸能盒,连接汽车的安装板组成,主梁、吸能盒都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通过这样就发挥了它对车辆的保护作用。现有专利公告号为CN208325125U的专利公布了一种防撞梁,这种装置是通过发泡铝结构来实现对冲击力的吸收,但是这种防撞梁在收到撞击后需要对吸能部件进行更换,该装置需要对整体进行拆卸维护,劳动强度大。针对现有装置的缺点现在提供一种便于后期维护的防撞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包括与车体连接的安装基板和与之通过缓冲机构连接的防护基板,所述防护基板上端面设有预缓冲层。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纵向吸能组件,纵向吸能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防护基板下端两侧的导向杆以及设置在安装基板上且与导向杆滑动连接的导向套,所述安装基板和防护基板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弹簧连接固定,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导向杆和导向套同轴设置,防护基板和安装基板之间通过导向杆、导向套和第一缓冲弹簧实现初步的连接。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便于对吸能部件更换的横向吸能组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横向吸能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面向防护基板的安装基板表面的两个滑动块,左右两个滑动块相对面都转动设有转动连杆,所述转动连杆上端与防护基板下端面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基板上还设有与滑动块相对应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通过紧压固定机构固定有与滑动块相抵的吸能块。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预缓冲层为橡胶材料制成。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能块为弹性块或者泡沫铝块。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紧压固定机构包括通过转动轴转动设置在固定块上的L型板,L型板活动端设有用于紧压吸能块的紧压块,所述紧压块的紧压面设有预紧垫,所述L型板通过紧压螺栓与固定块连接固定,这种连接方式,方便了后期对吸能块的更换,无需对整个防撞梁进行拆下,降低了维护的劳动强度。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动块下端通过T滑块与安装基板上T型滑槽滑动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动块之间通过第二缓冲弹簧连接,在左右两个滑动块向背滑动的时候,第二缓冲弹簧会对缓冲力的进一步吸收,从而有助于提高缓冲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针对现有装置的缺点进行改进,将现有的纵向缓冲机构设计成横向缓冲机构,这样在后期受到撞击时,随着安装基板和防护基板的相互靠近,转动连杆会带动滑动块在安装基板上滑动,进而对吸能块进行挤压,吸能块会通过自身的形变来实现对冲击力的吸收,而且这里产生的形变方向与安装基板平行,从而避免设置厚度较大的纵向缓冲机构造成装置体积过大的问题,这种可拆卸连接方式,方便了后期对吸能块的更换,无需对整个防撞梁进行拆下,降低了维护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结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中安装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安装基板1、防护基板2、预缓冲层3、转动连杆4、滑动块5、紧压固定机构6、导向杆7、第一缓冲弹簧8、导向套9、导向孔10、固定块11、吸能块12、第二缓冲弹簧13、L型板61、紧压螺栓62、转动轴63、紧压块64、T型滑槽50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包括与车体连接的安装基板1和与之通过缓冲机构连接的防护基板2,所述防护基板2用于直接抵抗外力的撞击,为了降低防护基板2的磨损,所述防护基板2上端面设有预缓冲层3,所述预缓冲层3为橡胶材料制成,这样在受到撞击会对缓冲力进行预先吸收。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纵向吸能组件,纵向吸能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防护基板2下端两侧的导向杆7以及设置在安装基板1上且与导向杆7滑动连接的导向套9,所述安装基板1和防护基板2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弹簧8连接固定,所述第一缓冲弹簧8、导向杆7和导向套9同轴设置,防护基板2和安装基板1之间通过导向杆7、导向套9和第一缓冲弹簧8实现初步的连接。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便于对吸能部件更换的横向吸能组件,所述横向吸能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面向防护基板2的安装基板1表面的两个滑动块5,左右两个滑动块5相对面都转动设有转动连杆4,所述转动连杆4上端与防护基板2下端面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基板1上还设有与滑动块5相对应的固定块11,所述固定块11上通过紧压固定机构6固定有与滑动块5相抵的吸能块12,这样在后期受到撞击时,随着安装基板1和防护基板2的相互靠近,转动连杆4会带动滑动块5在安装基板1上滑动,进而对吸能块12进行挤压,吸能块12会通过自身的形变来实现对冲击力的吸收,而且这里产生的形变方向与安装基板1平行,从而避免设置厚度较大的纵向缓冲机构造成装置体积过大的问题。所述紧压固定机构6包括通过转动轴63转动设置在固定块11上的L型板61,L型板61活动端设有用于紧压吸能块12的紧压块64,所述紧压块64的紧压面设有预紧垫,所述L型板61通过紧压螺栓62与固定块11连接固定,这种连接方式,方便了后期对吸能块12的更换,无需对整个防撞梁进行拆下,降低了维护的劳动强度。所述滑动块5下端通过T滑块与安装基板1上T型滑槽501滑动连接。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区别的是:请参阅图1,为了进一步提高缓冲效果,所述滑动块5之间通过第二缓冲弹簧13连接,在左右两个滑动块5向背滑动的时候,第二缓冲弹簧13会对缓冲力的进一步吸收,从而有助于提高缓冲效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包括与车体连接的安装基板(1)和与之通过缓冲机构连接的防护基板(2),所述防护基板(2)上端面设有预缓冲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纵向吸能组件,纵向吸能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防护基板(2)下端两侧的导向杆(7)以及设置在安装基板(1)上且与导向杆(7)滑动连接的导向套(9),所述安装基板(1)和防护基板(2)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弹簧(8)连接固定;/n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便于对吸能部件更换的横向吸能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包括与车体连接的安装基板(1)和与之通过缓冲机构连接的防护基板(2),所述防护基板(2)上端面设有预缓冲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纵向吸能组件,纵向吸能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防护基板(2)下端两侧的导向杆(7)以及设置在安装基板(1)上且与导向杆(7)滑动连接的导向套(9),所述安装基板(1)和防护基板(2)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弹簧(8)连接固定;
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便于对吸能部件更换的横向吸能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弹簧(8)、导向杆(7)和导向套(9)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吸能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面向防护基板(2)的安装基板(1)表面的两个滑动块(5),左右两个滑动块(5)相对面都转动设有转动连杆(4),所述转动连杆(4)上端与防护基板(2)下端面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基板(1)上还设有与滑动块(5)相对应的固定块(11),所述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圣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