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鉴定枇杷黄肉性状基因纯合或杂合类型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11493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4 2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鉴定枇杷黄肉性状基因纯合或杂合类型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当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为纯合时,所述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当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为杂合时,所述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2所示。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分子标记可预先对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进行准确鉴定,针对白肉枇杷新品种选育,可在杂交亲本选择选配时,选择杂合类型与杂合类型或杂合类型与白肉类型进行杂交,其后代群体中就一定会出现白肉性状,进而可能获得白肉枇杷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降低育种成本。

A molecular marker for identification of homozygous or heterozygous types of loquat yellow meat character gene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鉴定枇杷黄肉性状基因纯合或杂合类型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果树遗传育种
,具体地,涉及一种鉴定枇杷黄肉性状基因纯合或杂合类型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枇杷(ErobotryaJaponicLindl.)原产于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早春水果之一。我国枇杷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主要栽培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各省,其中浙江、福建和四川的栽培面积较大,先后成为我国枇杷行业的领跑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金松等首先利用杂交育种技术育成了中国首个杂交枇杷品种‘早钟6号’,并由此建立了枇杷有性杂交育种技术体系,而杂交育种也成为枇杷新品种选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开展枇杷的性状遗传研究,可为杂交亲本的选配及后代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枇杷果实的颜色是一个重要经济性状,依据果肉颜色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黄肉枇杷和白肉枇杷。其中黄肉枇杷果实较大,抗逆性强,但果肉粗糙,口感较差;白肉枇杷果实较小,抗逆性弱,但果肉细腻,口感较佳。因此,消费者往往更喜欢白肉枇杷。从育种的角度来看,如何快速地选育白肉枇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若要获得白肉大果枇杷新品种,在选择亲本材料上,多选择大果黄肉品种与大果黄肉品种杂交,或大果黄肉品种与白肉品种杂交,希望在它们的后代中有白肉品种出现,但事实是这样的杂交组合有可能后代中根本无白肉性状的出现。因此,如果能在杂交工作进行之前就判断后代群体中是否会出现白肉性状,就能极大提高选育种效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可以缩短育种周期和提高育种效率,广泛应用于许多作物。目前,DNA标记广泛用于枇杷各项研究,如评估遗传多样性、遗传连锁图谱和种质鉴定,对枇杷果实颜色的分子标记研究较少,仅报道过利用枇杷白肉品种为研究材料,获得的部分特异标记可以区分‘贵妃’、‘新白1号’和‘新白8号’。而针对枇杷黄肉品种,目前尚未见有能区分黄肉枇杷的后代果实颜色性状遗传倾向的分子标记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鉴定枇杷黄肉性状基因纯合或杂合类型的分子标记。在杂交育种中,通过该分子标记可准确鉴定亲本枇杷品种黄肉性状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其杂交后代果肉颜色的类型。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分子标记在鉴定枇杷果肉颜色遗传倾向中的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以黄肉品种‘早钟6号’、‘梅花霞’和白肉品种‘白玉’为亲本,通过正反交和自交,获得了9个杂交后代群体(1166株),利用枇杷果肉颜色特异分子标记对杂种后代个体果实颜色进行了鉴定,并对其遗传倾向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枇杷果实颜色性状的遗传规律,为白肉枇杷新品种杂交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杂种后代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枇杷果实颜色可能受到一对呈显隐关系的基因控制,其中黄肉性状为显性,其基因型可记为AA或Aa,其DNA分子标记分别表现为1013bp或1013bp和319bp;白肉性状为隐性,基因型为aa,其DNA分标记为319bp。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分子标记可对枇杷品种黄肉性状的基因型进行准确鉴定,因此,本专利技术请求保护一种鉴定枇杷黄肉性状基因纯合或杂合类型的分子标记,当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为纯合时,所述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当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为杂合时,所述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2所示。同时,上述分子标记在鉴定枇杷果肉颜色遗传倾向中的应用亦在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内。优选地,利用上述分子标记鉴定枇杷果肉颜色遗传倾向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提取枇杷样本基因组DNA;S2.对步骤S1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S3.电泳结果判断:若扩增产物仅为1013bp的电泳条带,则该枇杷样本基因型为纯合,果肉颜色为黄色,当其与黄肉纯合类型、或与黄肉杂合类型、或与白肉类型的枇杷进行杂交,其后代果实颜色均为黄色;若扩增产物为1013bp和319bp的电泳条带,则该枇杷样本基因型为杂合,果肉颜色为黄色,当其与黄肉杂合类型进行杂交,其后代果实颜色为黄色或白色,黄肉与白肉分离比为3:1;当其与白肉类型进行杂交,其后代果实颜色为黄色或白色,黄肉与白肉分离比分别为1:1;若扩增产物仅为319bp的电泳条带,则该枇杷样本基因型为纯合,果肉颜色为白色,当其与黄肉纯合类型进行杂交,其后代果实颜色均为黄色;当其与黄肉杂合类型杂交,其后代果实颜色为黄色或白色,黄肉与白肉分离比为1:1;当其与白肉类型杂交,其后代果实颜色均为白色。其中,所述1013bp的电泳条带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所述319bp的电泳条带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2所示。优选地,所述PCR反应体系为TaqMix10μL,50ng/mLDNA模板2μL,10μmol/LPCR引物各0.5μL,双蒸水7μL。优选地,所述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5℃复性30s,72℃延伸1min,35个循环;72℃延伸5mi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分子标记可预先对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进行准确鉴定,针对白肉枇杷新品种选育,可在杂交亲本选择选配时,选择杂合类型与杂合类型或杂合类型与白肉类型进行杂交,其后代群体中就一定会出现白肉性状,进而可能获得白肉枇杷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降低育种成本,为白肉枇杷新品种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与选配提供参考依据。附图说明图1为所选亲本特异PCR扩增式样。其中,泳道M为Marker;泳道1为‘早钟6号’;泳道2为‘梅花霞’;泳道3为‘白玉’。图2为RAPD分子标记引物的筛选结果。其中,泳道M为Marker;泳道1为‘早钟6号’;泳道2为‘梅花霞’;泳道3为‘白玉’。图3为SRAP分子标记引物的筛选结果。其中,泳道M为Marker;泳道1为‘早钟6号’;泳道2为‘梅花霞’;泳道3为‘白玉’。图4为9个杂交(自交)组合后代特异PCR扩增图谱。其中,泳道M为Marker;a为‘梅花霞’ב白玉’杂交后代群体;b为‘白玉’ב梅花霞’杂交后代群体;c为‘早钟6号’ב白玉’杂交后代群体;d为‘白玉’ב早钟6号’杂交后代群体;e为‘梅花霞’ב早钟6号’杂交后代群体;f为‘早钟6号’ב梅花霞’杂交后代群体;g为‘梅花霞’自交后代群体;h为‘白玉’自交后代群体;i为‘早钟6号’自交后代群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出进一步地详细阐述,所述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为可从商业途径得到的试剂和材料。实施例一、材料与方法1、亲本的选择与选配利用枇杷果实颜色特异的分子标记,可以准确地区分黄、白肉枇杷品种。不同黄肉枇杷品种中有两种不同扩增类型,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鉴定枇杷黄肉性状基因纯合或杂合类型的分子标记,其特征在于,当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为纯合时,所述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当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为杂合时,所述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2所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鉴定枇杷黄肉性状基因纯合或杂合类型的分子标记,其特征在于,当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为纯合时,所述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当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为杂合时,所述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2所示。


2.权利要求1所述分子标记在鉴定枇杷果肉颜色遗传倾向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提取枇杷样本基因组DNA;
S2.对步骤S1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S3.电泳结果判断:若扩增产物仅为1013bp的电泳条带,则该枇杷样本基因型为纯合,果肉颜色为黄色,当其与黄肉纯合类型、或与黄肉杂合类型、或与白肉类型的枇杷进行杂交,其后代果实颜色均为黄色;
若扩增产物为1013bp和319bp的电泳条带,则该枇杷样本基因型为杂合,果肉颜色为黄色,当其与黄肉杂合类型进行杂交,其后代果实颜色为黄色或白色,黄肉与白肉分离比为3:1;当其与白肉类型进行杂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向晖邹士成林顺权何业华赵崇斌王曼白昀鹭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