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型微涡流分布式湍流高效除尘除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9336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0:27
GH型微涡流分布式湍流高效除尘除雾装置,包含外壳、湍流除尘除雾部分和冲洗部分,所述外壳呈圆筒形,湍流除尘除雾部分和冲洗部分均位于所述外壳内部,冲洗部分位于湍流除尘除雾部分的上方;冲洗部分包含有冲洗喷头、冲洗泵、管路、阀门、压力仪表及电气控制部分。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烟气气流自下而上通过湍流层,将轻质的湍流球流化,冲洗液自上而下进行均匀喷淋,流化的湍流球在湍动旋转和相互碰撞中,使得冲洗液液膜表面不断的进行破碎更新,从而强化气液两相的传质和反应,达到较高的除尘除雾效率。同时湍流球的流化和扰动还有助于避免湍流层出现结垢和堵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除尘除雾效率高,且适用面广,对锅炉符合无要求,可与机组同步运行。

GH type micro eddy current distributed turbulent high efficiency dedusting and demis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GH型微涡流分布式湍流高效除尘除雾装置
本技术涉及环保领域装置,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GH型涡流分布式湍流高效除尘除雾装置。
技术介绍
多年来在我国的环保领域里的烟气脱硫系统中,90%以上的系统采用的工艺为湿法脱硫装置。由于湿法脱硫装置技术原理的原因,在脱硫后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60μm以下的水滴,这些水滴不但导致烟囱带水、石膏雨等问题,同时会使烟气中的烟尘排放难以达标。为了减轻这一现象,通常在脱硫塔上部安装有折板式除雾器,由于这类除雾器主要是依赖水滴和折板的碰撞来脱除水滴,因为微小的水滴存在绕流现象,一般来说,折板式除雾器对小直径水滴(20μm以下)的脱除效果不甚理想,其除雾效果很难达到75mg/Nm3以下。在折板式除雾器中除雾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气体中的水滴存在绕流效应;绕流效应和水滴直径、介质有关,水滴直径越小,绕流效应越明显。要减轻绕流效应,就必须提高水滴和都会第碰撞面的相对速度。但在折板式除雾器中,过大的流速会使除雾器阻力加大,也会使水滴二次扬起而影响效果。所以折板式除雾器的除尘效率很难高于75mg/Nm3。此外这些水滴并非纯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GH型微涡流分布式湍流高效除尘除雾装置,包含外壳、湍流除尘除雾部分和冲洗部分,其特征在于:/n所述湍流除尘除雾部分和冲洗部分均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冲洗部分位于所述湍流除尘除雾部分上方;/n所述湍流除尘除雾部分包含有三层湍流层,分别为第一湍流层、第二湍流层和第三湍流层,所述第一湍流层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底层,所述第二湍流层为与第一湍流层的上方,所述第三湍流层为与第二湍流层的上方;/n所述冲洗部分包含有冲洗喷头、冲洗泵、管路、阀门、压力仪表及电气控制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GH型微涡流分布式湍流高效除尘除雾装置,包含外壳、湍流除尘除雾部分和冲洗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湍流除尘除雾部分和冲洗部分均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冲洗部分位于所述湍流除尘除雾部分上方;
所述湍流除尘除雾部分包含有三层湍流层,分别为第一湍流层、第二湍流层和第三湍流层,所述第一湍流层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底层,所述第二湍流层为与第一湍流层的上方,所述第三湍流层为与第二湍流层的上方;
所述冲洗部分包含有冲洗喷头、冲洗泵、管路、阀门、压力仪表及电气控制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GH型微涡流分布式湍流高效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湍流层由第一支撑板和第一湍流球组成,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外壳内壁,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圆孔,所述圆孔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湍流层的第一湍流球直径8~12mm;所述每个圆孔为一个区域,所有圆孔组成第一湍流球的分布式区域,所述分布式区域呈蜂巢结构,每一个分布式区域侧壁包含有6个面,每一个分布式区域横截面为正六边形;
所述第一湍流球是空心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H型微涡流分布式湍流高效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滔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高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