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5786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后桥及汽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后桥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二固定件,第一横梁设置有第一避让部,第二横梁设置有与第一避让部同向设置的第二避让部,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共同形成用于装配的容置空间,二固定件分别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两端,且固定件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端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后桥的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后桥及汽车,其不仅离地间隙高、空间利用率高,而且结构强度大,能够满足汽车对于载重量的结构强度要求。

Rear axle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桥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而言,涉及后桥及汽车。
技术介绍
后桥,就是指车辆动力传递的后驱动轴组成部分。它可以由两个半桥组成,可实施半桥差速运动。后桥也是用来支撑车轮和连接后车轮的装置。如果是前桥驱动的车辆,那么后桥就仅仅作为随动桥,只起到承载的作用。如果前桥不是驱动桥,那么后桥就是驱动桥,这时候除了承载作用外还起到驱动和减速还有差速的作用。目前,现有市场使用的后桥结构为同轴直通后桥,同轴直通后桥离地间隙低,空间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桥,其不仅离地间隙高、空间利用率高,而且结构强度大,能够满足汽车对于载重量的结构强度要求。本技术提供一种关于后桥的技术方案:一种后桥,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二固定件,所述第一横梁设置有第一避让部,所述第二横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避让部同向设置的第二避让部,所述第一避让部和所述第二避让部共同形成用于装配的容置空间,二所述固定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端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梁包括连接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二弯折部,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二所述弯折部成夹角连接并形成所述第一避让部,二弯折部中的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端部成夹角连接,另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端部成夹角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的结构一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安装孔用于容置传动轴。r>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还设置有多个螺栓孔,多个所述螺栓孔环绕所述安装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后桥还包括连接梁,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其具有的后桥结构不仅离地间隙高、空间利用率高,而且结构强度大,能够满足汽车对于载重量的结构强度要求。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关于汽车的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包括制动件、钢板弹簧和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后桥,所述制动件与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钢板弹簧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汽车还包括多个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钢板弹簧连接,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钢板弹簧位移。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横梁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第一限位件或者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间隔内。进一步地,所述汽车还包括驱动电机或者电池组,所述驱动电机或者所述电池组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后桥及汽车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后桥及汽车,第一横梁设置的第一避让部和第二横梁设置的第二避让部共同形成用于装配的容置空间。第一避让部和第二避让部在形成容置空间的同时,提高了后桥的离地间隙,提高汽车整车的通过性。容置空间能够用于装配汽车中的零部件,有效地提高车体下部空间利用率。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两端的固定件对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进行固定支撑,并且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作用下,有效地提高了后桥的结构强度,进而满足载重量较大的车辆对结构强度的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后桥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后桥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后桥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后桥结构示意图。图标:10-后桥;100-第一横梁;200-第二横梁;300-固定件;400-容置空间;500-连接梁;600-制动件;700-钢板弹簧;800-电池组;120-连接部;130-第一端部;140-第二端部;150-弯折部;210-第二避让部;310-安装孔;320-螺栓孔;710-限位件;711-第一限位件;712-第二限位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后桥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后桥10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桥10,其不仅离地间隙高、空间利用率高,而且结构强度大,能够满足汽车对于载重量的结构强度要求。本实施例提供的后桥10可以应用于汽车中,现有市场中汽车大多使用的是同轴直通后桥,同轴直通后桥机械结构上较为复杂、高精度零部件的数量较多,成本较高,并且同轴直通后桥10离地间隙较低,导致汽车下部的空间较低。虽然有较少汽车领域采用了非同轴单体式拱门型后桥,这种结构虽然提高了后桥离地的间隙,但是结构强度不能满足载重量较大的车辆,并且利用率同样较低。本实施例提供的后桥10不仅离地间隙高、空间利用率高,而且结构强度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二固定件,所述第一横梁设置有第一避让部,所述第二横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避让部同向的第二避让部,所述第一避让部和所述第二避让部共同形成用于装配的容置空间,二所述固定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端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二固定件,所述第一横梁设置有第一避让部,所述第二横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避让部同向的第二避让部,所述第一避让部和所述第二避让部共同形成用于装配的容置空间,二所述固定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端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包括连接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二弯折部,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二所述弯折部成夹角连接并形成所述第一避让部,二弯折部中的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端部成夹角连接,另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端部成夹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的结构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安装孔用于容置传动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还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仪波毛强鄢俊朱登科刘翰东陆松保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坚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