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楼板和建筑物以及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1363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将现有技术中刚性的搭接钢筋设置为柔性搭接件结构,在施工时可以很方便的调节柔性搭接件的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检查产生遗漏或者生产时候钢筋摆放不严谨,从而造成现场依然存在钢筋碰撞,使得施工人员在吊装预制叠合楼板时非常不方便,严重影响施工效率等问题。一旦在施工现场发现由于检查遗漏或者生产时用于搭接的结构摆放不严谨,可以调整柔性搭接件的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案有效减少了现场调整钢筋位置的工序,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叠合楼板,包括所述框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建筑物,包括叠合梁以及所述叠合楼板。

A kind of composite floor and building and a frame for preparing composite fl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合楼板和建筑物以及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物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叠合楼板和建筑物以及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预制叠合楼板在与预制叠合梁搭接时,需要伸出比搭接钢筋直径大5倍的钢筋到梁中线位置,导致在现场施工时,可能造成预制叠合楼板伸出的搭接钢筋与预制叠合梁伸出的箍筋产生碰撞。并且即使在前期设计阶段检查过钢筋碰撞问题,也难免产生遗漏或者生产时候钢筋摆放不严谨,从而造成现场依然存在钢筋碰撞问题,这使得施工人员在吊装预制叠合楼板时非常不方便,严重影响施工效率。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可以方便施工的叠合楼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合楼板和建筑物以及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会产生筋碰撞,这使得施工人员在吊装预制叠合楼板时非常不方便,严重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包括钢筋网、桁架钢筋以及柔性搭接件;所述桁架钢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桁架钢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对齐设置;所述钢筋网穿过所述桁架钢筋,每个所述桁架钢筋所在的平面均垂直于所述钢筋网所在的平面;所述柔性搭接件沿所述钢筋网的外侧间隔设置,并与所述钢筋网连接,所述框架上所述柔性搭接件所在的侧边为连接边,所述连接边用于和叠合楼板或叠合梁连接。可选的,所述柔性搭接件包括钢丝绳,所述钢丝绳沿所述钢筋网的外侧设置,并与所述钢筋网连接。可选的,所述钢丝绳的数量为一根。可选的,所述钢丝绳在所述钢筋网上沿所述连接边呈S型分布,所述钢丝绳具有多个搭接段以及多个连接段,两个相邻的所述搭接段间均具有一个所述连接段,所述搭接段暴露在所述钢筋网外并用于和所述地和楼板或叠合梁搭接,所述连接段设置在所述钢筋网上,所述搭接段呈U型。可选的,所述钢丝绳的数量为两根。可选的,两根所述钢丝绳在所述钢筋网上沿所述连接边间隔设置,每个所述钢丝绳均具有多个搭接段以及多个连接段,两个相邻的所述搭接段间均具有一个所述连接段,所述搭接段暴露在所述钢筋网外并用于和所述地和楼板或叠合梁搭接,所述连接段设置在所述钢筋网上,所述搭接段呈U型。可选的,所述钢丝绳的数量为多根。可选的,多根所述钢丝绳在所述钢筋网上沿所述连接边间隔设置,每个所述钢丝绳均具有至少一个搭接段以及至少一个连接段,所述搭接段暴露在所述钢筋网外并用于和所述地和楼板或叠合梁搭接,所述连接段设置在所述钢筋网上,所述搭接段呈U型。可选的,所述钢筋网包括第一分布钢筋以及第二分布钢筋,所述第一分布钢筋与所述第二分布钢筋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分布钢筋间隔对齐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分布钢筋间隔对齐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分布钢筋与多个所述第二分布钢筋间互相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分布钢筋穿过所述桁架钢筋。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叠合楼板,包括上述特征描述中任一种所述的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可选的,还包括一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用于浇筑在所述框架上,所述钢筋网以及所述桁架钢筋均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内。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建筑物,包括叠合梁以及上述特征描述中任一种所述的叠合楼板,所述叠合梁具有箍筋,所述箍筋部分暴露在所述叠合梁外并用于跟所述柔性搭接件连接。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与现有技术区别在于,将现有技术中刚性的搭接钢筋设置为柔性搭接件结构,在施工时可以很方便的调节柔性搭接件的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检查产生遗漏或者生产时候钢筋摆放不严谨,从而造成现场依然存在钢筋碰撞,使得施工人员在吊装预制叠合楼板时非常不方便,严重影响施工效率等问题。一旦在施工现场发现由于检查遗漏或者生产时用于搭接的结构摆放不严谨,可以调整柔性搭接件的位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案有效减少了现场调整钢筋位置的工序,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叠合楼板,包括所述框架,利用柔性搭接件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叠合楼板刚性的搭接钢筋。可有效减少现场调整钢筋位置的工序,减小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建筑物,包括叠合梁以及所述叠合楼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合楼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物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物的结构示意图;10-钢筋网,101-第一分布钢筋,102-第二分布钢筋,20-桁架钢筋,30-柔性搭接件,301-搭接段,302-连接段,40-混凝土层,50-叠合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包括钢筋网10、桁架钢筋20以及柔性搭接件30。所述桁架钢筋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桁架钢筋20沿第一方向间隔对齐设置。所述钢筋网10穿过所述桁架钢筋20,每个所述桁架钢筋20所在的平面均垂直于所述钢筋网10所在的平面。所述柔性搭接件30沿所述钢筋网10的外侧间隔设置,并与所述钢筋网10连接,所述框架上所述柔性搭接件30所在的侧边为连接边,所述连接边用于和叠合楼板或叠合梁连接。需要注意的是,所述连接边是指所述框架上用于和其它结构(例如其它的叠合楼板或叠合梁)连接的边,所述连接边的数量最少为一个,具体数量需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在此不做限制。与现有技术区别在于,将现有技术中刚性的搭接钢筋设置为柔性搭接件30结构,在施工时可以很方便的调节柔性搭接件30的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检查产生遗漏或者生产时候钢筋摆放不严谨,从而造成现场依然存在钢筋碰撞,使得施工人员在吊装预制叠合楼板时非常不方便,严重影响施工效率等问题。一旦在施工现场发现由于检查遗漏或者生产时用于搭接的结构摆放不严谨,可以调整柔性搭接件30的位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案有效减少了现场调整钢筋位置的工序,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搭接件30可设置为钢丝绳,所述钢丝绳沿所述钢筋网10的外侧设置,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网、桁架钢筋以及柔性搭接件;/n所述桁架钢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桁架钢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对齐设置;/n所述钢筋网穿过所述桁架钢筋,每个所述桁架钢筋所在的平面均垂直于所述钢筋网所在的平面;/n所述柔性搭接件沿所述钢筋网的外侧间隔设置,并与所述钢筋网连接,所述框架上所述柔性搭接件所在的侧边为连接边,所述连接边用于和叠合楼板或叠合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网、桁架钢筋以及柔性搭接件;
所述桁架钢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桁架钢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对齐设置;
所述钢筋网穿过所述桁架钢筋,每个所述桁架钢筋所在的平面均垂直于所述钢筋网所在的平面;
所述柔性搭接件沿所述钢筋网的外侧间隔设置,并与所述钢筋网连接,所述框架上所述柔性搭接件所在的侧边为连接边,所述连接边用于和叠合楼板或叠合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搭接件包括钢丝绳,所述钢丝绳沿所述钢筋网的外侧设置,并与所述钢筋网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的数量为一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具有多个搭接段以及多个连接段,两个相邻的所述搭接段间均具有一个所述连接段,所述搭接段暴露在所述钢筋网外并用于和所述地和楼板或叠合梁搭接,所述连接段设置在所述钢筋网上,所述搭接段呈U型。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的数量为两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叠合楼板的框架,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钢丝绳在所述钢筋网上沿所述连接边间隔设置,每个所述钢丝绳均具有多个搭接段以及多个连接段,两个相邻的所述搭接段间均具有一个所述连接段,所述搭接段暴露在所述钢筋网外并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旦刘智龙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