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车身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7735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7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车身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车辆车身的D柱下端区域的抗变形能力较差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车身包括D柱下内板、后围板和管状加强构件,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通过该管状加强构件相连。通过上述设置,增强了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的连接可靠性,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车身尾端被意外撞击时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之间的连接件断裂的可能,优化了车身的抗撞性能。并且由于管状加强构件在车身后向发生碰撞以及车身侧向发生碰撞时均具有较好的抗弯能力,因此使得车辆车身的抗扭转性能也得到极大提升。

Vehicle body and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vehicles, in particular to a vehicle body and a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deformation resistance of the lower end area of the D-pillar of the existing vehicle body is poor. To this end, the vehicle body of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D-pillar lower inner panel, a rear panel and a tubular reinforcing member, and the D-pillar lower inner panel and the rear panel are connected by the tubular reinforcing member. Through the above settings, the connection reliability of the D-pillar lower inner panel and the rear panel is enhanced, the possibility of fractur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pillar lower inner panel and the rear panel is greatly reduced when the rear end of the body is accidentally impacted, and the anti-collision performance of the body is optimized. And because the tubular stiffeners have better bending resistance when the vehicle body collides in the back direction and in the side direction, the tors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 body is greatly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车身及车辆
本技术属于交通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车身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汽车的安全性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通常,汽车的A柱、B柱、C柱和D柱是汽车车身上的重要支撑件之一,其结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车身强度。由于汽车的尾端被意外碰撞的几率较高,因此D柱下端位置具有足够的强度是十分必要的车身设计要求。目前,除D柱自身内部设置的加强件以外,D柱下端通过钣金片与汽车的后围板相连。虽然该钣金片能够在正常行驶过程中保证D柱下端和后围板的连接可靠性并对D柱下端区域提供一定的强度支撑,但是上述钣金片的强度十分有限,该钣金片极易在受到碰撞时发生变形甚至断裂,对D柱下端区域的抗扭转能力、抗撞能力的提升难以起到明显作用。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车辆车身及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汽车车身的D柱下端区域的抗变形能力较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身,所述车辆车身包括D柱下内板、后围板和管状加强构件,所述管状加强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D柱下内板相连,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后围板相连。在上述车辆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以非平行方式相连。在上述车辆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分沿竖向设置;并且/或者所述第二部分沿横向设置。在上述车辆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状加强构件还包括弧形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通过所述弧形部分连接至所述第二部分。在上述车辆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状加强构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在上述车辆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状加强构件为钢结构。在上述车辆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状加强构件由铝挤压方式制成。在上述车辆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状加强构件的管壁厚度为1.6mm。在上述车辆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分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至所述D柱下内板;并且/或者所述第二部分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后围板。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一种车辆车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车辆车身的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之间通过管状加强构件相连接。与现有的钣金片连接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的方案相比,管状加强构件的强度显然更高。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增强了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的连接可靠性,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车身尾端被意外撞击时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之间的连接件断裂的可能,优化了车身的抗撞性能。另一方面,管状加强构件在车身后向发生碰撞以及车身侧向发生碰撞时均具有较好的抗弯变形能力,在多个方向上均比片状的连接件的抗弯能力更强。也就是说,本技术通过将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之间的连接件设置为管状结构来提升车辆车身的抗扭转性能以及抗撞性能。进一步地,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管状加强构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非平行方式相连。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共线连接的方式相比,上述非平行连接方式能够通过增加管状加强构件的弯折程度的方式增加该加强构件的长度,既使得管状加强构件与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保证了D柱下内板以及后围板的连接可靠性,又通过上述折弯设置增加了管状加强构件的抗变形能力,从而提升了车辆车身的抗变形性能。更进一步地,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沿竖向设置,第二部分沿横向设置,以便在管状加强构件连接至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上的情形下减小管状加强构件占用的布置空间,从而为其他车身部件预留足够的安装空间,平衡管状加强构件的抗变形性能与其占用空间之间的关系,以便避免增加车辆车身的整体体积。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管状加强构件还包括弧形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弧形部分连接至第二部分,一方面,弧形部分实现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过渡连接,解决了第一部分直接连接至第二部分时连接位置强度薄弱的问题,提高了管状加强构件的整体强度。另一方面,弧形部分的设置增加了管状加强构件的抗弯能力,使得车辆车身的抗扭转性能得到提升。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管状加强构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以保证管状加强构件与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的连接面的平整性,使得管状加强构件能够与D柱下内板和后围板可靠连接。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为:图1是本技术的车辆车身的尾部右侧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车辆车身的管状加强构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D柱下内板;2、后围板;3、管状加强构件;31、第一部分;32、第二部分;33、弧形部分。具体实施方式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首先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的车辆车身的尾部右侧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车辆车身的管状加强构件的正向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车身包括D柱下内板1、后围板2和管状加强构件3。D柱下内板1是车辆车身的D柱的一部分,位于后围板2的上方并与后围板2相邻。管状加强构件3管状加强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其中,第一部分31与D柱下内板1相连,第二部分32与后围板2相连接。也就是说,D柱下内板1和后围板2之间通过管状加强构件3间接连接。进一步地,管状加强构件3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以非平行方式相连,即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以非共线的方式相连。在D柱下内板1和后围板2形成的安装面上,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之间形成有夹角。作为示例。第一部分31沿竖向(即车辆的z向)设置,以使第一部分31能够近似于沿D柱的长度方向设置,以减小第一部分31占用的布置空间,避免第一部分31影响D柱加强件、D柱外板等其他D柱部件的装配;第二部分32沿横向(即车辆的y向)设置,以使第二部分32能够沿后围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通过上述夹角的设置,使得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的整体形状能够更适应垂直设置的D柱与后围板2,使得管状加强构件3与D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车身包括D柱下内板、后围板和管状加强构件,所述管状加强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D柱下内板相连,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后围板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车身包括D柱下内板、后围板和管状加强构件,所述管状加强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D柱下内板相连,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后围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以非平行方式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沿竖向设置;并且/或者所述第二部分沿横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加强构件还包括弧形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通过所述弧形部分连接至所述第二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身,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鹏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HK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