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7881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白车身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包括框架、定位白车身总成左侧围的左侧围定位工装、定位白车身总成右侧围的右侧围定位工装、定位白车身总成顶盖的上部定位工装及定位白车身总成下车体的底部定位工装,所述左侧围定位工装固定在所述框架的左侧,所述右侧围定位工装固定在所述框架的右侧,所述上部定位工装固定在所述框架上部,所述底部定位工装固定在框架内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框架做基础,左侧围定位工装、右侧围定位工装及上部定位工装附着于框架上,再配合底部定位工装,对白车身总成进行定位,精简了定位工装结构,提高了白车身的成型精度、减少了车型切换时间。

BIW assembly assemble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
本技术涉及白车身制造
,具体地指一种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
技术介绍
就目前国内焊装行业而言,白车身总成成型的方式多种多样,采用定位工装将下车体、左侧围、右侧围和顶盖合拼成型为承载式车身结构。然而,在车型切换时,大多采用定位工装整体切换的方式。这种定位工装整体切换的换型方式,不仅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而且切换时间长。基于此,需要有一种结构紧凑且定位精度高的设备来提高车身成型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定位精确的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包括框架、定位白车身总成左侧围的左侧围定位工装、定位白车身总成右侧围的右侧围定位工装、定位白车身总成顶盖的上部定位工装及定位白车身总成下车体的底部定位工装,所述左侧围定位工装固定在所述框架的左侧,所述右侧围定位工装固定在所述框架的右侧,所述上部定位工装固定在所述框架上部,所述底部定位工装固定在框架内的底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框架包括前龙门架、后龙门架、左横梁及右横梁,所述前龙门架和所述后龙门架呈门型框且前后平行布置,所述左横梁从上方在水平方向上连接所述前龙门架左侧立柱和所述后龙门架左侧立柱,所述右横梁从上方在水平方向上连接所述前龙门架右侧立柱和所述后龙门架右侧立柱,所述左横梁、所述右横梁相互平行且共水平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左横梁上固定有夹紧所述左侧围定位工装上部的左上工装夹紧单元,所述左横梁的下方设置有夹紧所述左侧围定位工装下部的左下工装夹紧单元;所述右横梁上固定有夹紧所述右侧围定位工装上部的右上工装夹紧单元,所述右横梁的下方设置有夹紧所述右侧围定位工装下部的右下工装夹紧单元;所述左横梁、所述右横梁上固定有夹紧所述上部定位工装的上部工装夹紧单元。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左横梁上设置有二个所述左上工装夹紧单元,所述左横梁下方设置有三个所述左下工装夹紧单元;所述右横梁上设置有二个所述右上工装夹紧单元,所述右横梁下方设置有三个所述右下工装夹紧单元;所述左横梁、所述右横梁上分别设置有二个所述上部工装夹紧单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框架做基础,左侧围定位工装、右侧围定位工装及上部定位工装附着于框架上,再配合底部定位工装,对白车身总成进行定位,精简了定位工装结构,提高了白车身的成型精度、减少了车型切换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的框架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采用图2中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进行白车身总成合拼的立体图。图4为图2中的左侧围定位工装与右侧围定位工装的立体图。图5为图2中的上部定位工装的立体图。图6为图2中的底部定位工装的立体图。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框架10(其中,前龙门架11、后龙门架12、左横梁13、右横梁14;左上工装夹紧单元15、右上工装夹紧单元16、左下工装夹紧单元17、右下工装夹紧单元18、上部工装夹紧单元19);左侧围定位工装20、右侧围定位工装30、上部定位工装40、底部定位工装50、白车身总成6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细节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优选实施的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包括框架10、左侧围定位工装20、右侧围定位工装30、上部定位工装40及底部定位工装50,左侧围定位工装20固定在框架10的左侧,右侧围定位工装30固定在框架10的右侧,上部定位工装40固定在框架10上部,底部定位工装50固定在框架10内的底部。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以框架10为定位基础,左侧围定位工装20、右侧围定位工装30、上部定位工装40以及底部定位工装50四部分定位单元对白车身总成60进行夹紧来实现对白车身总成进行精确定位。左侧围定位工装20、右侧围定位工装30及上部定位工装40,可以分别进行切换,以适应对不同车型的柔性定位。如图1中所示,框架10包括前龙门架11、后龙门架12、左横梁13及右横梁14,前龙门架11和后龙门架12呈门型框且前后平行布置,左横梁13从上方在水平方向上连接前龙门架11左侧立柱和后龙门架12左侧立柱,右横梁14从上方在水平方向上连接前龙门架11右侧立柱和后龙门架12右侧立柱。左横梁13、右横梁14相互平行且共同一水平面。如图2中所示,框架10内设置十四组夹紧机构将各部分工装夹紧稳固:二个左上工装夹紧单元15固定在左横梁13左侧,三个左下工装夹紧单元17设置在左横梁13的下方;二个右上工装夹紧单元16固定在右横梁14左侧、三个右下工装夹紧单元18设置在右横梁14的下方;四个上部工装夹紧单元19分别固定在左横梁13、右横梁14上。左侧围定位工装20、右侧围定位工装30及上部定位工装40由搬运机器人搬运并附着于框架10上。左侧围定位工装2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由左上工装夹紧单元15和左下工装夹紧单元17夹紧固定。右侧围定位工装3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由右上工装夹紧单元16和右下工装夹紧单元18夹紧固定。上部定位工装40由上部工装夹紧单元19夹紧固定。底部定位工装50设置在框架10内,左横梁13、右横梁14(上部定位工装40)的下方。如图3、图4、图5和图6中所示,上述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适用于在白车身总成60由下车体、左侧围、右侧围和顶盖构成的承载式车身的定位和合拼成型,左侧围定位工装20定位白车身总成60的左侧围,右侧围定位工装30定位白车身总成60的右侧围,上部定位工装40定位白车身总成60的顶盖,底部定位工装50内部的定位单元定位白车身总成60的下车体。在进行白车身总成60合拼成型时,底部定位工装50内部的定位单元并将白车身总成60托举定位,最后左侧围定位工装20、右侧围定位工装30及上部定位工装40四个部分定位工装内的夹紧单元按时序进行分步夹紧,最终实现对白车身总成60的精确定位。在需要变换车型时,三台搬运机器人分别搬运左侧围定位工装20、右侧围定位工装30和上部定位工装40离开框架10并放置到存放架上,再搬运另外的对应车型白车身总成的三个部分定位工装,到框架10上进行精确定位,实现白车身车型柔性切换的结构。本技术的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采用具有龙门架结构的框架做基础,左、右及上部定位工装附着于框架上,再配合底部定位工装,共四部分工装对白车身总成进行定位,精简了定位工装结构,提高了白车身的成型精度、减少了车型切换时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0)、定位白车身总成(60)左侧围的左侧围定位工装(20)、定位白车身总成(60)右侧围的右侧围定位工装(30)、定位白车身总成(60)顶盖的上部定位工装(40)及定位白车身总成(60)下车体的底部定位工装(50),所述左侧围定位工装(20)固定在所述框架(10)的左侧,所述右侧围定位工装(30)固定在所述框架(10)的右侧,所述上部定位工装(40)固定在所述框架(10)上部,所述底部定位工装(50)固定在框架(10)内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0)、定位白车身总成(60)左侧围的左侧围定位工装(20)、定位白车身总成(60)右侧围的右侧围定位工装(30)、定位白车身总成(60)顶盖的上部定位工装(40)及定位白车身总成(60)下车体的底部定位工装(50),所述左侧围定位工装(20)固定在所述框架(10)的左侧,所述右侧围定位工装(30)固定在所述框架(10)的右侧,所述上部定位工装(40)固定在所述框架(10)上部,所述底部定位工装(50)固定在框架(10)内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车身总成合拼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0)包括前龙门架(11)、后龙门架(12)、左横梁(13)及右横梁(14),所述前龙门架(11)和所述后龙门架(12)呈门型框且前后平行布置,所述左横梁(13)从上方在水平方向上连接所述前龙门架(11)左侧立柱和所述后龙门架(12)左侧立柱,所述右横梁(14)从上方在水平方向上连接所述前龙门架(11)右侧立柱和所述后龙门架(12)右侧立柱,所述左横梁(13)、所述右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裕佳周鑫周斌斌黄玮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