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中电路板的布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37135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电源中电路板的布局结构,包括移动电源本体以及外壳,移动电源本体与外壳通过滑槽与滑动部配合连接,移动电源本体内设置有控制充放电的电路板,电路板的上部设有依次横向分布的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以及第三连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持续为外部终端设备进行供电,另外大容量的电池可进行大功率的输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具有边充边放的功效,散热效果好;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进行个性化的logo定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电源中电路板的布局结构
本技术主要涉及的是电子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移动电源中电路板的布局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电子产品不断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由于人们的出行在外,并不能及时找到充电插座进行充电,因此,移动电源应运而生。现有的移动电源仅支持普通的充电,由于充电电流小,电池容量大,导致充电时间超长,一般为8-10个小时,不能满足人们出行在外的要求;而且USB输出功率小,不能支持市场上大电流的终端设备;另外,现有的移动电源并不能满足边为终端设备充电同时本身也进行充电,为使用者造成不便。以上不足,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电源中电路板的布局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移动电源中电路板的布局结构,包括移动电源本体以及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与所述外壳通过滑槽与滑动部配合连接,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内设置有控制充放电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上部设有依次横向分布的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以及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左侧设置有充电管理芯片,右侧设置有纵向排列的第二二极管与MOS管,正下方设置有MCU,所述MOS管的下方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电源中电路板的布局结构,包括移动电源本体以及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与所述外壳通过滑槽与滑动部配合连接,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内设置有控制充放电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上部设有依次横向分布的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以及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左侧设置有充电管理芯片,右侧设置有纵向排列的第二二极管与MOS管,正下方设置有MCU,所述MOS管的下方设置有纵向分布的第一锂电池保护芯片、第三锂电池保护芯片及第二锂电池保护芯片,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右侧为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的下方设置有第三三极管及第七三极管,所述第七三极管的下方设置有主控芯片,所述第二连接口的右侧设置有纵向排列的第三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电源中电路板的布局结构,包括移动电源本体以及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与所述外壳通过滑槽与滑动部配合连接,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内设置有控制充放电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上部设有依次横向分布的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以及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左侧设置有充电管理芯片,右侧设置有纵向排列的第二二极管与MOS管,正下方设置有MCU,所述MOS管的下方设置有纵向分布的第一锂电池保护芯片、第三锂电池保护芯片及第二锂电池保护芯片,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右侧为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的下方设置有第三三极管及第七三极管,所述第七三极管的下方设置有主控芯片,所述第二连接口的右侧设置有纵向排列的第三二极管及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下方设置有纵向排列的第五三极管、第四二极管及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右侧为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三连接口的下方设置有横向排列的第六三极管及第四三极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中电路板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包括一个底板以及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显示板、第二显示板以及所述滑槽,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内部安装有显示条,所述显示条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显示板以及所述第二显示板的位置对应,所述显示条上设置有logo,所述显示条与所述电路板相连,所述电路板为所述显示条供电;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一显示孔、第二显示孔以及所述滑动部,所述第一显示孔与所述第一显示板对应,所述第二显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茆海飞叶良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斯莱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