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颜广博专利>正文

电子多功能无级变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6366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电子多功能无级变速装置,属于变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无级变速器,是采用直流同步电机与行星齿轮配合工作,以发动机传动为主,以直流电机传动为辅助,即可以用发动机驱动,又可以用直流电瓶驱动,还可以机电合动,在运行过程中同步电机可以当成直流发电机,又可以在启动过程中,起电动机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①不改变原车其它机件位置,不影响原车各个系统工作及性能;②对驾驶操作无特殊要求;③因取代了发电机、电动机、及飞轮、离合器、制动器和液力偶合变扭器,相对地增加了发动机仓的空间;④实现了发动机单独驱动、电瓶单独驱动或二者合动,能量传递效率高,节能环保,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的积极效果。(*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变速器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无级变速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中低档轿车仍使用手动档变速器,一些较豪华汽车采用了自动变速器;而在一些少数发达国家中已出现使用无级变速器,尽管这些变速器在汽车上已应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手动档变速器需要司机在启动、运行过程中频繁地切断、结合离合器,即要求司机有熟练的驾驶技术,而且劳动强度大;自动档变速器虽然比手动档先进,劳动强度低,但在自动变换档位过程中,仍是同手动档效果一样,不连续、跳跃式,而且在实现自动变速过程中,由于采用液力偶合变扭器,增加了能量的损失,需要有单独的散热器,因此传递效率不高,另外对液压系统要求精度高,工艺复杂,而且必须有离合器和制动器,因此制约了自动变速器国产化的步伐;国外虽有少数国家有无级变速器在汽车上应用,但仍需要液力偶合变扭器、液压控制系统,在变速过程中,依靠液力控制主、从动轮的半径大小,依靠高强度钢质,耐磨、耐用,精密程度高做成的金属链条传递动力方式,实现无级变速的,因而成本高,普遍使用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变速平稳、接合柔和,集发电机、启动机、飞轮、离合器、变速器于一体的,即可以实现电瓶单独驱动,又可以发动机单独驱动,或电瓶和发动机共同驱动的电子多功能无级变速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采用永磁直流同步电机与行星齿轮配合工作,以发动机传动为主,以直流电机传动为辅助,即可以用发动机驱动,又可以用直流电瓶驱动,还可以机电合动。在运行过程中同步电机可以当成直流发电机,又可以在启动过程中,起电动机作用;从发动机曲轴输出的动力轴与电机和行星排相互配合的形式有一种是从曲轴输出的动力轴从中空的转子轴通过与转子轴分别与行星排的两齿轮相结合,动力从该行星排另一齿轮上输出;另一种情况是发动机曲轴输出轴与电机的转子(或定子)共用一轴,与电机的另一轴定子(或转子)作用在行星排的两齿轮上,动力从该行星排的另一齿轮上输出,本技术以第一种情况为例说明本技术是由电机和行星变速器组成,电机转子输出轴开有外花键,该外花键与I排太阳轮A前端的内花键相配合,在I排太阳轮A上套有单向超越离合器F0和F1;单向超越离合器F0的外齿与元件B(前架后轮)前端的内花键相配合,单向超越离合器F1的外齿与元件B的前端的侧面的行星轮配合,该行星轮与I排的外齿圈C的内齿相配合,外齿圈C通过外花键与壳体固定;在元件B的后端侧面开有斜齿,该处也是II排行星排的太阳轮,且斜齿与安装在II排行星架上的行星轮配合,II排行星架上的行星轮,还与II排外齿圈的内齿相配合,II排外齿圈的外侧通过轴承与壳体固定;在II排外齿圈的后部外侧开有外花键,该外花键与动力接合套F前端的内花键相配合,动力接合套的前端外侧有一个凸沿,在凸沿上套有轴承,该轴承的外圈镶嵌在固定套H前端的内侧,动力接合套F可以在固定套H内转动,动力接合套F的后部开有内外齿,内齿与III排行星架Q内轴的外齿相滑接,外齿与III排太阳轮前端的内齿滑接;III排太阳轮M前端有内、外齿,外齿与固定套H后端开有的内齿相滑接,III排太阳轮M的后端外侧开有斜齿,该斜齿与III排行星架Q上的行星轮相配合,该行星轮还与III排外齿圈L前端的内齿相配合,III排外齿圈L的前端通过轴承与壳体固定,在III排外齿圈L的后端里侧开有内花键,该内花键为主减速器动力接合处;III排行星架Q通过轴承与壳体固定,其外圈前端开有内花键,与固定套H后端开有的外花键相滑接,固定套H的外圈开有外花键与壳体的内花键相滑接,固定套H外圈的前端有4组相同的斜面,该斜面与通过轴承固定在其前侧壳体上的驱动圈的后端的斜面相配合;在固定套H的后部安装有15-20个弹簧座圈,弹簧座圈顶在固定在壳体内壁的卡环;II排行星架D内轴的前端外侧开有外花键,该外花键与连接发动机动力输出端、且与穿过中空转子轴Y的动力输入轴N后端的内花键相配合,该动力输入轴N通过轴承固定在转子内;卡环Z镶在壳体上对I排外齿圈C,驱动套G起到限位作用;与转子一体的绝缘滑动接触盘O0在转子端头上边有接触滑环;根据电机容量可在电机一端加一风扇;本技术的电路由电机工作电路、电瓶充放电保护电路、控制电机、电瓶工作的操纵控制电路和以市电为电源充电电路四部分电路组成;本电路的所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有电解电容的负极都与电瓶负极相连结,在以后叙述中将不重复说明;第一部分,三相绕组L1、L2、L3一端相互连在一起组成公共端;L1的另一端与D3正极D4负极和碳刷A′相连;L2的另一端与D1正极D2负极和碳刷B′相连;L3的另一端与D6正极D5负极和碳刷C′相连;D3负极D1负极D6负极和IC4整流输出1脚、JKx的K′点D19正极相连,D19负极和继电器JKc中的T′点相连。D4正极,D2正极,D5正极接电瓶负极; 碳刷E′、碳刷D0′分别与继电器JKQ中的F′点,M′点相连,继电器JKQ中的L′点Y′点共同和电瓶负极相连,限流保护器S0′一端与JKQ中的N′、Z′相连,另一端与JKD继电器中的X′点C1正极、电感L4一端相连、L4的另一端与JKx的W′点相连。继电器JKD中的H′点JKC中的G′点通过点火开关K0保险丝S0与电源正极相连;第二部分,IC1中的1脚通过R7与Q8基相连,Q8集电极通过JKC线圈与电源正极相连,Q8集电极与D24正极相连,D24负极接电源正极;IC1的2脚与R21、C7正极、D13正极R18、R22一端相连,R21另一端通D16负极与刹车制动信号相连,D13负极接电瓶负极,R18另一端接电源正极,R22另一端接D20正极,D20负极与节气门信号IDL相连;IC1的3脚、6脚与R10一端相连,R10另一端与C6正极、R19、R17一端相连,R19另一端接电瓶负极,R17另一端接电源正极;IC1的4脚接电瓶负极,IC1的5脚与C5正极、D12正极、R16一端相连,R16另一端接电源正极,D12负极接电瓶负极。IC1中的7脚通过R6与Q7基极相连,Q7集电极、Q6集电极共同接Q4基极上;IC1中的8脚、C3正极、IC2的3脚与IC3的14脚相连。IC27808为供给IC1、IC3工作的稳压电路,1脚与C4正极D11负极相连,D11正极与电源正极相连。IC2中的2脚与电瓶负极相连;第三部分IC3LS7408的1脚、Q1集电极、R11一端相连,R11另一端接电源正极;Q1基极与C2正极、D7负极相连,D7正极与R12一端相连,R12另一端接车速传感器送来的信号;IC32脚与操纵手柄上的K3一端相连,K3另一端与R13相连,R13另一端接电源正极;IC33脚通R1接Q2基极,Q2集电极与D21正极、B0、B1一端相连;D21负极、B0、B1另一端接电源正极;IC34脚通过R8与从D15正极进入负极输出的节气门IDL信号相连;IC35脚与K1的D′点、R′点相连,K1的P′点与D17正极相连。I1′点通过R14接在电源正极上;IC36脚、R2一端、D9正极相连。R2另一端接Q3基极,Q3集电极通过D22正极、JKx继电器线圈与电源正极相连,D9负极与IC3中的10脚相连;IC37脚接电瓶负极;IC38脚通过R3与Q4基极、Q6、Q7集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子多功能无级变速装置,是由电机(3)和行星变速器(4)和控制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 在电机(3)转子(1)输出轴(Y)开有外花键,该外花键与Ⅰ排太阳轮(A)前端的内花键相配合,在Ⅰ排太阳轮(A)上套有单向超越离合器(F↓[0])和 (F↓[1]);单向超越离合器(F↓[0])的外齿与前架后轮元件(B)前端的内花键相配合,单向超越离合器(F↓[1])的外齿与元件(B)的前端的侧面的行星轮配合,该行星轮与Ⅰ排的外齿圈(C)的内齿相配合,外齿圈(C)通过外花键与壳体固定;  在元件(B)的后端侧面开有斜齿,该处也是Ⅱ排行星排的太阳轮,且斜齿与安装在Ⅱ排行星架上的行星轮配合,Ⅱ排行星架上的行星轮,还与Ⅱ排外齿圈的内齿相配合,Ⅱ排外齿圈的外侧通过轴承与壳体固定;在Ⅱ排外齿圈的后部外侧开有外花键,该外花键与动力 接合套(F)前端的内花键相配合,动力接合套的前端外侧有一个凸沿,在凸沿上套有轴承,该轴承的外圈镶嵌在固定套(H)前端的内侧,动力接合套(F)可以在固定套(H)内转动,动力接合套(F)的后部开有内外齿,内齿与Ⅲ排行星架(Q)内轴的外齿相滑接,外齿与Ⅲ排太阳轮前端的内齿滑接;Ⅲ排太阳轮(M)前端有内、外齿,外齿与固定套(H)后端开有的内齿相滑接,Ⅲ排太阳轮(M)的后端外侧开有斜齿,该斜齿与Ⅲ排行星架(Q)上的行星轮相配合,该行星轮还与Ⅲ排外齿圈(L)前端的内齿相配合,Ⅲ排 外齿圈(L)的前端通过轴承与壳体固定,在Ⅲ排外齿圈(L)的后端里侧开有内花键,该内花键为主减速器动力接合处;Ⅲ排行星架(Q)通过轴承与壳体固定,其外圈前端开有内花键,与固定套(H)后端开有的外花键相滑接,固定套(H)的外圈开有外花键 与壳体的内花键相滑接,固定套(H)外圈的前端有4组相同的斜面,该斜面与通过轴承固定在其前侧壳体上的驱动圈的后端的斜面相配合;在固定套(H)的后部安装有15-20个弹簧座圈,弹簧座圈顶在固定在壳体内壁的卡环;Ⅱ排行星架(D)内轴的前端 外侧开有外花键,该外花键与连接发动机动力输出端、且与穿过中空转子轴(Y)的动力输入轴(N)后端的内花键相配合,该动力输入轴(N)通过轴承固定在转子内;卡环(Z)镶在壳体上对Ⅰ排外齿圈(C),驱动套(G)起到限位作用;与转子一体的绝缘滑动接触盘(O↓[0])在转子端头上边有接触滑环;所述的控制电路如下:电路由电机工作电路、电瓶充放电保护电路、控制电机、电瓶工作的操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广博
申请(专利权)人:颜广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2[中国|长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