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自动寻位天花钻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5681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自动升降钻孔机,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移动底座、安装架、升降台、十字型移动导轨和钻孔机头,安装架内设置有驱动升降台垂直升降的升降驱动组件,钻孔机台包括冲击钻和标定钻孔位置的激光发生器,十字型移动导轨由相互垂直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组成,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均设置有伺服电机以及丝杆螺母组件,第一导轨固定在升降台上,第一导轨的第一移动座与第二导轨固定,第二导轨的第二移动座上设置有L字型固定座,固定座上开制有与冲击钻卡接的固定槽。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设计新颖、实用性强,通过十字型移动导轨精准移动调整冲击钻的位置,通过支撑脚增加移动底座的稳定性,实现对天花板等建筑物的半自动钻孔。

A semi-automatic drilling equipment for cei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自动寻位天花钻孔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特别涉及一种半自动寻位天花钻孔设备。
技术介绍
现在装修楼层天花板时,在天花板上钻孔一般由人工手持电钻钻孔,钻孔前需要将施工平台移动至钻孔大致区域后通过工人将钻头抵在天花板上进行工作。工作时因电钻对人反作用力较大,施工钻孔的精度容易产生误差,长时间工作会因为持力不佳,影响孔道形成,对后期施工产生影响。并且人工施工平台工作面积及施工高度有限,每打2到4个钻孔就需要移动施工平台到下一个施工位置继续施工,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对于3米以上特别是工业厂房的钻孔,楼层高度较高同时施工面积大,人工钻孔非常不便。还有,电钻在混凝土钻孔时会产生大量粉尘会干扰施工人员视线,导致钻孔位置容易发生偏差,影响施工的精度,而且工人长期在粉尘环境下工作会其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半自动寻位天花钻孔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半自动升降钻孔机,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移动底座、安装架、升降台、十字型移动导轨和钻孔机头,所述安装架内设置有驱动升降台垂直升降的升降驱动组件,所述钻孔机台包括冲击钻和标定钻孔位置的激光发生器,所述十字型移动导轨由相互垂直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组成,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均设置有伺服电机以及丝杆螺母组件,所述第一导轨固定在升降台上,所述第一导轨的第一移动座与第二导轨固定,所述第二导轨的第二移动座上设置有L字型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制有与冲击钻卡接的固定槽。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阐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上均设置有伸缩式风琴防尘罩。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架包括架体、底板、中板、顶板以及多个侧撑,所述底板固定在移动底座上,所述架体由垂直固定在底板上的四个立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立柱之间的横梁组成,所述中板平行设置在底板正上方并固定在四个立柱之间,所述顶板固定在四个立柱顶板并与中板相互平行,所述侧撑倾斜设置在底板与立柱之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升降驱动组件包括电动推杆和四个导向柱,所述电动推杆固定在安装座上,所述电动推杆的驱动端固定在升降座上,所述架体内设置有四个滑座,所述导向柱的上端固定在升降台,所述导向柱的下端与相应的滑座滑动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的四个角上分别往外设置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一端与底板枢接,所述支撑脚另一端往下设置有支撑盘。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脚中部设置有将支撑脚折叠或展开的肘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与移动底座之间还倾斜设置有加强杆。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底座包括电动台车,所述台车设置有两个驱动后轮和一个转向前轮,所述电动台车在转向前轮上方设置有转向杆,所述转向杆上端垂直设置把手。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架体外侧设置操作箱和控制电箱,所述操作箱上设置有显示屏和触摸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设计新颖、实用性强,通过十字型移动导轨平移钻孔机头,精准移动调整冲击钻的位置,通过升降组件使得钻孔机头稳定升降,通过展开的支撑脚增加移动底座的稳定性,实现对天花板等建筑物的半自动钻孔。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冲击钻;11、固定座;12、固定槽;13、吸尘件;21、第一导轨;22、第一移动座;23、第二导轨;24、第二移动座;25、伺服电机;26、风琴防尘罩;3、升降台;41、导向柱;42、电动推杆;43、滑座;51、顶板;52、立柱;53、横梁;54、中板;55、侧撑;56、底板;7、移动底座;71、转向前轮;72、驱动后轮;73、转向杆;74、把手;8、支撑脚;81、肘部;82、支撑盘;91、操作箱;92、控制电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如图1所示,一种半自动升降钻孔机,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移动底座7、安装架、升降台3、十字型移动导轨和钻孔机头,安装架内设置有驱动升降台3垂直升降的升降驱动组件,钻孔机台包括冲击钻1和标定钻孔位置的激光发生器,十字型移动导轨由相互垂直的第一导轨21和第二导轨23组成,第一导轨21和第二导轨23均设置有伺服电机25以及丝杆螺母组件,第一导轨21固定在升降台3上,第一导轨21的第一移动座22与第二导轨23固定,第二导轨23的第二移动座24上设置有L字型固定座11,固定座11上开制有与冲击钻1卡接的固定槽12。冲击钻1钻头处设置有吸尘件13,将钻孔产生的灰尘吸取,避免灰尘扩散,污染工作环境。第一导轨21和第二导轨23上均设置有伸缩式风琴防尘罩26。安装架包括架体、底板56、中板54、顶板51以及多个侧撑55,底板56固定在移动底座7上,架体由垂直固定在底板56上的四个立柱52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立柱52之间的横梁53组成,中板54平行设置在底板56正上方并固定在四个立柱52之间,顶板51固定在四个立柱52顶板51并与中板54相互平行,侧撑55倾斜设置在底板56与立柱52之间。升降驱动组件包括电动推杆42和四个导向柱41,电动推杆42固定在安装座上,电动推杆42的驱动端固定在升降座上,架体内设置有四个滑座43,导向柱41的上端固定在升降台3,导向柱41的下端与相应的滑座43滑动连接。底板56的四个角上分别往外设置有支撑脚8,支撑脚8的一端与底板56枢接,支撑脚8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自动升降钻孔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移动底座、安装架、升降台、十字型移动导轨和钻孔机头,所述安装架内设置有驱动升降台垂直升降的升降驱动组件,所述钻孔机台包括冲击钻和标定钻孔位置的激光发生器,所述十字型移动导轨由相互垂直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组成,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均设置有伺服电机以及丝杆螺母组件,所述第一导轨固定在升降台上,所述第一导轨的第一移动座与第二导轨固定,所述第二导轨的第二移动座上设置有L字型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制有与冲击钻卡接的固定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自动升降钻孔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移动底座、安装架、升降台、十字型移动导轨和钻孔机头,所述安装架内设置有驱动升降台垂直升降的升降驱动组件,所述钻孔机台包括冲击钻和标定钻孔位置的激光发生器,所述十字型移动导轨由相互垂直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组成,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均设置有伺服电机以及丝杆螺母组件,所述第一导轨固定在升降台上,所述第一导轨的第一移动座与第二导轨固定,所述第二导轨的第二移动座上设置有L字型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制有与冲击钻卡接的固定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自动升降钻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上均设置有伸缩式风琴防尘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半自动升降钻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架体、底板、中板、顶板以及多个侧撑,所述底板固定在移动底座上,所述架体由垂直固定在底板上的四个立柱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立柱之间的横梁组成,所述中板平行设置在底板正上方并固定在四个立柱之间,所述顶板固定在四个立柱顶板并与中板相互平行,所述侧撑倾斜设置在底板与立柱之间。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美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