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跃民专利>正文

双向输入双速输出轮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0908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输入双速输出轮系结构,包括主动轮(1),主动轮(1)与从动轮(2)啮合,从动轮(2)与第一内齿轮(5)啮合;从动轮(2)固定连接第一外齿轮(3),第一外齿轮(3)与第二外齿轮(4)啮合,同时第二外齿轮(4)与第二内齿轮(6)啮合;第一内齿轮(5)和第二内齿轮(6)分别通过超越离合器(51)与输出轮(7)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也可设计为主动轮(1)与输出轮(7)的轴心不同心,从动轮(2)与第一外齿轮(3)通过超越离合器(51)啮合,第二外齿轮(4)与主动轮(1)同心设置,第二内齿轮(6)与输出轮(7)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无需停机,无需换挡,只要切换电机旋转方向就可以实现两种输出比的同向转动输出。(*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动力传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机械换 挡的双向输入双速输出轮系结构。技术背景目前机械动力传动领域里,要求有两种输出速比,同时输出 方向不变时,通常输入转向是单向的,即正转或者反转。在减速 轮系中,特别是要求大减速比的情况下,要么齿轮级数将会较多, 这将大大增加轮系的功率损耗,要么就降低电机的转速实现输入 一个较低的输入转速,这又将增加电机本身的线圈数量,降低电 功的有效率。在两输出比的比率大的情况下,实现两种输出比的 方法,若由电机输入不同转速,这将增加电机控制装置的复杂程 度;而采用齿轮系变速,则多要先停机而后换挡,再开机。 实甩新型内容-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无需停机,无需换挡,切换电机旋转方向就可以实现两 种输出比的双向输入双速输出轮系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 种双向输入双速输出轮系结构,包括主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啮 合,从动轮与第一内齿轮啮合;从动轮固定连接第一外齿轮,第 一外齿轮与第二外齿轮啮合,同时第二外齿轮与第二内齿轮啮 合;第一内齿轮和第二内齿轮分别通过超越离合器与输出轮啮 合。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主动轮与输出轮的轴心同心, 所述从动轮、第一外齿轮、第二外齿轮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主 动轮与输出轮的轴心也可不同心。本技术所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输入双速 输出轮系结构,包括主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啮合,从动轮与第一内齿轮啮合;从动轮通过超越离合器连接第一外齿轮,第一外齿轮与第二外齿轮啮合,同时第二外齿轮与第二内齿轮啮合;第一内齿轮通过超越离合器与输出轮啮合,第二内齿轮与输出轮固 定连接。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主动轮与输出轮的轴心同 心,所述从动轮、第一外齿轮、第二外齿轮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主动轮与输出轮的轴心也可不同心。当本技术工作时,本技术的工作情况为-1:当主动轮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则从动轮逆时针方向旋转, 第一内齿轮也逆时针方向旋转,输出轮通过超越离合器,得到一个方向为逆时针的输出,输出比为i51 = —R5:Rl (R5、 Rl分别为 第一内齿轮和主动轮的半径)。另一方面,从动轮带动第一外齿 轮也作逆时针方向旋转,进而让第二外齿轮顺时针方向旋转,第 二内齿轮也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内齿轮与输出轮之间的超越离 合器脱离啮合。2:当主动轮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则从动轮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外齿轮也顺时针方向旋转,则第二外齿轮逆时针方向旋转, 第二内齿轮也逆时针方向旋转,输出轮通过超越离合器得到一个方向为逆时针的输出,输出比为i61 = + (R2:R1) * (R6:R3)二十 (R6:R1) * (R2:R3) , (Rl、 R2、 R3、 R6分别为主动轮、从动轮、 第一外齿轮、第二内齿轮的半径)另一方面,从动轮同时带动 第一内齿轮作顺时针转动,但第一内齿轮与输出轮之间存在超越 离合器,此时也会与输出轮脱离啮合。3:若要防止输出轮逆转,由于两个超越离合器没有任何连 接,此时假设用外力对输出轮作顺时针转动时,两个超越离合器 均啮合,第一内齿轮和第二内齿轮均会被动地作顺时针方向转 动,带动从动轮和第二外齿轮均作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外齿轮 带动第一外齿轮作转向为逆时针的转动,与从动轮的转向相反,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输出轮逆转是不可能的。但对于不用防止输出轮逆转的情况,可在两个超越离合器之间连接一个连动机 构,防止两个超越离合器同时啮合(但要求能同时脱离啮合),则 会取消掉止逆功能。4-用外力对输出轮作方向为逆时针的转动,此时,两个超 越离合器均会脱离(这也是无逆止功能时,两个超越离合器要求 能同时脱离啮合的原因),对从动轮和第一 内齿轮的运动不产生 影响;此时,各齿轮会处在一个无驱动源的状态。5:若在运行中改变输入旋转的方向,以开始输入方向为逆 时针为例,此时,轮系工作在工作情况2,输入方向要改变时, 输出轮的转速会迅速降低,此时输出轮会在惯性作用下以较小的 加速度减速,超越离合器就会脱离啮合状态,这相当于在工作状 态4下工作,但各齿轮是在主动轮的驱动下工作,最后,主动轮 实现反转(方向变为顺时针),带动从动轮和第一内齿轮加速, 直到第一内齿轮的转速追上输出轮,超越离合器接着驱动输出 轮,此时轮系转为工作情况l。反之情况亦然。减速比计算-因为R5 = R1+2*R2,所以i51 = —R5:R1 = — (Rl + 2 * R2) :R1, 在本系统中,R2的大小应在1、倍Rl之间为宜,因此,i51=—3 一9。因为第一内齿轮、第二内齿轮是并列安装于输出轮上的, 它们的半径最好相等,所以,i"二+(R6:Rl) *(R2:R3)= + (R5:R1) *(R2:R3)= — i51 * (R2 : R3);但从动轮、第一外齿轮是 一对同心齿轮,它们的半径比最好在2~4之间,因此,i61=— (2 4) 女i51。本技术的优点巧妙地利用了超越离合器对单向运动方 向的传递功能,在小空间内实现电机正反转输入,得到较大的减 速比,两档间大小适中的速比比例,单向的转速输出。因为所有 齿轮都只在两个安装平面内,因此本系统在轴向上的尺寸要求很 小;在径向上,可以让第一内齿轮、第二内齿轮做到与输入电机 外径差不多,很容易将整个减速系统装进电机外壳。对于要实现大功率的场合,可以多安装几组从动轮、第一外齿轮、第二外齿 轮,以实现负荷的分散传递。本技术能实现防止或不防止输 出轮逆转。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本技术使用于电动车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A-A向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使用于电动车后轮的轮系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A向放大视图。图8是本技术使用于电动车后轮的轮系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输入电机轴 上安装主动轮1,从动轮2与主动轮1啮合,且同时与第一内齿 轮5啮合;第一外齿轮3与从动轮2固定连接,同时与第二外齿 轮4啮合,第二外齿轮4与第二内齿轮6内啮合。从动轮2、第 一外齿轮3及第二外齿轮4安装于机架上。第一内齿轮5和第二 内齿轮6并列安装于机架的输出轮7上。第一内齿轮5和第二内 齿轮6分别与输出轮7通过超越离合器51结合。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其大致结构与第 一较佳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主动轮1与输出轮7的轴心不 同心,从动轮2与第一外齿轮3通过超越离合器51啮合,第二 外齿轮4与主动轮1同心设置,第二内齿轮6与输出轮7固定连 接。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其大致结构与第 一较佳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为增加输出力矩,而多设置两 组从动轮2、第一外齿轮3及第二外齿轮4。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其大致结构与第6较佳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一个第二外齿轮4,其巨的是改善轮系受力结构。根据需要第一外齿轮4也可以为数个如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其大致结构与第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个第二外齿轮4,其目的是改善轮系受力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输入双速输出轮系结构,包括主动轮(1),其特征在于,主动轮(1)与从动轮(2)啮合,从动轮(2)与第一内齿轮(5)啮合;从动轮(2)固定连接第一外齿轮(3),第一外齿轮(3)与第二外齿轮(4)啮合,同时第二外齿轮(4)与第二内齿轮(6)啮合;第一内齿轮(5)和第二内齿轮(6)分别通过超越离合器(51)与输出轮(7)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跃民
申请(专利权)人:邓跃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