钎焊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7569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3 2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钎焊夹具,用于装夹铜银锌封严组件,铜银锌封严组件包括铜银锌合金环和套设于铜银锌合金环外环面的合金外环,钎焊夹具包括:设置在铜银锌合金环的内孔中用于支撑铜银锌合金环的支撑机构;用于与支撑机构配合将合金外环与铜银锌合金环由间隙配合转变为过盈配合的压力组合机构;用于夹持和定位铜银锌封严组件与支撑机构的定位机构。通过钎焊夹具装夹的铜银锌封严组件的合格率达92%以上,钎焊后满足水超和金相检查相关验收标准并且,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Brazing fix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钎焊夹具
本技术涉及涡轴发动机零部件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钎焊夹具。
技术介绍
涡轴发动机零部件会采用一些润滑封严材料,作为叶片、蓖齿等零件的封严润滑层,以提高零件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铜银锌封严组件由合金外环与铜银锌合金环钎焊连接而成,如图1所示。高温合金与Cu-Ag-Zn材料性能差异较大,钎焊温度下线膨胀系数相差近1.5倍(Cu-Ag-Zn线膨胀系数>高温合金)。钎焊时将钎料预置在合金环与外环之间,刷上钎剂水、再将内外环热组合后放在垫块上,进炉钎焊。钎焊冷却过程中由于两单件收缩快慢不一致则易导致焊缝拉裂,从而导致焊后水超检查及金相检查合格率较低,钎焊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钎焊夹具,以解决铜银锌钎焊的钎着率低及钎缝存在填充不连续、有气孔缺陷的技术问题。一种钎焊夹具,用于装夹铜银锌封严组件,铜银锌封严组件包括铜银锌合金环和套设于铜银锌合金环外环面的合金外环,钎焊夹具包括:设置在铜银锌合金环的内孔中用于支撑铜银锌合金环的支撑机构;用于与支撑机构配合将合金外环与铜银锌合金环由间隙配合转变为过盈配合的压力组合机构;用于夹持和定位铜银锌封严组件与支撑机构的定位机构。进一步地,支撑机构为支撑块,支撑块与铜银锌合金环的内环面贴合;支撑块上设置有用于供定位机构贯穿的通孔。进一步地,支撑块具有3°~6°的锥度;支撑块的长度大于25cm。进一步地,定位机构包括用于承载铜银锌封严组件和支撑机构的固定底座,和依次贯穿固定底座和支撑块的通孔的拉杆;拉杆上设有用于拉紧拉杆以将铜银锌封严组件和支撑机构与定位机构锁紧的限位件。进一步地,固定底座采用圆盘结构,固定底座上设置有用于支撑铜银锌封严组件的凸台;凸台为多个,多个凸台沿固定底座周向间隔布设;凸台与铜银锌封严组件之间设置垫块。进一步地,定位机构包括一个固定底座、一个限位件和一个拉杆;或者,定位机构包括多个固定底座、多个限位件和一个拉杆。进一步地,压力组合机构采用环形凹槽结构,环形凹槽结构设有用于容纳支撑块的第一空腔,用于容纳铜银锌封严组件的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内环面与铜银锌封严组件的外环面过盈配合。进一步地,第一空腔内设有用于调节支撑块高度的垫片。进一步地,钎焊夹具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机构上方用于对支撑机构下压施力以使得支撑机构和压力组合机构沿径向挤压铜银锌封严组件的施力装置。进一步地,支撑机构与铜银锌合金环的接触面、支撑机构与定位机构的接触面、定位机构与铜银锌封严组件的接触面涂覆有阻流层。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钎焊夹具,压力组合机构与支撑机构配合将合金外环与铜银锌合金环的间隙配合转变为过盈配合,降低钎焊间隙,支撑机构解决了铜银锌合金环与合金外环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钎焊间隙改变及钎缝冷却过程开裂的问题,定位机构有效的防止钎焊过程中钎焊夹具滑移或脱落,并提高铜银锌封严组件钎焊合格率及钎焊质量。通过钎焊夹具装夹的铜银锌封严组件的合格率达92%以上,钎焊后满足水超和金相检查相关验收标准并且,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铜银锌封严组件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定位机构夹持和定位铜银锌封严组件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支撑机构与压力组合机构结合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压力组合机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定位机构示意图;以及图6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多个定位机构串联示意图。装配式楼梯附图标记说明:1、铜银锌合金环;2、合金外环;3、支撑机构;4、压力组合机构;41、第一空腔;42、第二空腔;43、垫片;5、定位机构;51、固定底座;52、拉杆。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是本技术的铜银锌封严组件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定位机构夹持和定位铜银锌封严组件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支撑机构与压力组合机构结合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压力组合机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定位机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多个定位机构串联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钎焊夹具,用于装夹铜银锌封严组件,铜银锌封严组件包括铜银锌合金环1和套设于铜银锌合金环1外环面的合金外环2,钎焊夹具包括:设置在铜银锌合金环1的内孔中用于支撑铜银锌合金环1的支撑机构3;用于与支撑机构3配合将合金外环2与铜银锌合金环1由间隙配合转变为过盈配合的压力组合机构4;用于夹持和定位铜银锌封严组件与支撑机构3的定位机构5。本技术的钎焊夹具,压力组合机构4与支撑机构3配合将合金外环2与铜银锌合金环1的间隙配合转变为过盈配合,降低钎焊间隙,支撑机构3解决了铜银锌合金环1与合金外环2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钎焊间隙改变及钎缝冷却过程开裂的问题,定位机构5有效的防止钎焊过程中钎焊夹具滑移或脱落,并提高铜银锌封严组件钎焊合格率及钎焊质量。通过钎焊夹具装夹的铜银锌封严组件的合格率达92%以上,钎焊后满足水超和金相检查相关验收标准并且,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机构3为支撑块,支撑块与铜银锌合金环1的内环面贴合;支撑块上设置有用于供定位机构5贯穿的通孔。支撑块设置有用于供定位机构5贯穿的通孔。钎焊工艺过程中,由于铜银锌合金环1与合金外环2膨胀系数存在差异,钎焊过程中利用其在受热时所产生的不同膨胀量来提供钎焊过程中的压力。支撑块与铜银锌合金环1的内环贴合,确保在整个过程中能持续保证钎焊所需的压力,同时降低钎焊冷却时拉应力的影响。支撑块采用与合金外环2相同的高温合金制成,避免扩散焊时结构被破坏,降低钎缝存在填充不连续、气孔的缺陷。本实施例中,支撑块具有3°~6°的锥度。支撑块的长度大于25cm。支撑块的锥度与铜银锌合金环1的内壁面的锥度一致,使得二者紧密贴合,并且支撑块结构的设计,有利于支撑块安装在铜银锌合金环1内,也可以增加支撑块的自锁能力。上述支撑块的长度大于铜银锌合金环1的长度,使得支撑块与铜银锌合金环1的内环面全接触,保证钎焊所需的压力分布均匀,减少局部变形的缺陷。如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定位机构5包括用于承载铜银锌封严组件和支撑机构3的固定底座51,和依次贯穿固定底座51和支撑块的通孔的拉杆52。拉杆52上设有用于拉紧拉杆52以将铜银锌封严组件和支撑机构3与定位机构5锁紧的限位件。上述定位机构5的固定底座51承载铜银锌封严组件和支撑机构3,拉杆52贯穿支撑块,在支撑块上端设置的限位件调节支撑块的移动距离,即将拉杆52拉紧使得铜银锌封严组件和支撑机构3与定位机构5锁紧,一方面,有效的防止铜银锌封严组件和支撑机构3在钎焊过程中脱落;另一方面,保证支撑机构3与铜银锌封严组件定位准确,防止在钎焊过程中,铜银锌封严组件受热膨胀对支撑机构3挤压而发生移动。可选地,限位件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钎焊夹具,用于装夹铜银锌封严组件,所述铜银锌封严组件包括铜银锌合金环(1)和套设于所述铜银锌合金环(1)外环面的合金外环(2),其特征在于,所述钎焊夹具包括:设置在所述铜银锌合金环(1)的内孔中用于支撑所述铜银锌合金环(1)的支撑机构(3);用于与所述支撑机构(3)配合将所述合金外环(2)与所述铜银锌合金环(1)由间隙配合转变为过盈配合的压力组合机构(4);用于夹持和定位所述铜银锌封严组件与所述支撑机构(3)的定位机构(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钎焊夹具,用于装夹铜银锌封严组件,所述铜银锌封严组件包括铜银锌合金环(1)和套设于所述铜银锌合金环(1)外环面的合金外环(2),其特征在于,所述钎焊夹具包括:设置在所述铜银锌合金环(1)的内孔中用于支撑所述铜银锌合金环(1)的支撑机构(3);用于与所述支撑机构(3)配合将所述合金外环(2)与所述铜银锌合金环(1)由间隙配合转变为过盈配合的压力组合机构(4);用于夹持和定位所述铜银锌封严组件与所述支撑机构(3)的定位机构(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3)为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所述铜银锌合金环(1)的内环面贴合;所述支撑块上设置有用于供所述定位机构(5)贯穿的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钎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具有3°~6°的锥度;所述支撑块的长度大于25c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钎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5)包括用于承载所述铜银锌封严组件和所述支撑机构(3)的固定底座(51),和依次贯穿所述固定底座(51)和所述支撑块的通孔的拉杆(52);所述拉杆(52)上设有用于拉紧拉杆(52)以将所述铜银锌封严组件和所述支撑机构(3)与所述定位机构(5)锁紧的限位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钎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51)采用圆盘结构,所述固定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斌谭飞苗小锋尚延涛郑南松许小虎李凯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