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栾建成专利>正文

柴油机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0083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柴油机减振器,其特征是具有支承盘(1)和安装在支承盘(1)上下两侧的上惯性体(5)和下惯性体(3),支承盘和上、下惯性体之间分别装有被压紧的减振橡胶圈(2),在支承盘两侧、减振橡胶圈的外圈表面与上、下惯性体之间的间隙中注有硅油(7),在上惯性体(5)上设有溢油孔(8)和放气孔(9),在上、下惯性体上加工有螺钉孔,二者通过紧固螺钉(6)固接在一起,上、下惯性体之间装有橡胶密封圈(4)。(*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内燃机用的减振器

技术介绍
柴油机曲轴在运转时,由于受各种力的周期性作用,会产生扭转振动。这种振动如不加控制,当其自振频率与作用力变化频率产生合拍引起共振时,曲轴扭转变形幅度将大大超出正常值,对柴油机的工作和有关零部件产生不利影响,轻则加剧零件磨损,重则造成曲轴断裂。为减轻这种振动,目前柴油机上采用的弹簧减振器和阻尼减振器,不仅尺寸大,减振效果也不够理想。虽然现有的硅油-橡胶复合式减振器尺寸小,减振效果较好,但其结构均为不可拆式,安装使用1-2年后,里面的硅油、橡胶老化失效,减振器只能整体报废,增加使用成本,造成浪费。而且其硅油的注入只能在安装好后进行,加注时对于硅油在体内的流动、分布和填充情况即看不见也无法控制,若完全充满没有了胀缩空间容易造成硅油渗漏,影响减振器的稳定性,而胀缩空间滞留在阻尼面上则会改变阻尼力大小,影响减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拆装式的柴油机曲轴减振器,使减振器内部的硅油和橡胶圈老化后可以更换,降低使用成本,使硅油注入简单可控,提高减振器的减振效果和使用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具有支承盘和安装在支承盘上下两侧的上惯性体和下惯性体,支承盘和上、下惯性体之间分别装有被压紧的减振橡胶圈,在支承盘两侧、减振橡胶圈的外圈表面与上、下惯性体之间的间隙中注有硅油,在上惯性体上设有溢油孔和放气孔,在上、下惯性体上加工有螺钉孔,二者通过紧固螺钉固接在一起,上、下惯性体之间装有橡胶密封圈。由于本技术的上、下惯性体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一起,当使用一段时间其内部的硅油和橡胶圈老化后可拆开更换,而其余部分可重复使用,从而降低了使用成本。硅油可在安装过程中通过固定容积的注射器定量注入,简单可控,即可保证所有阻尼表面充满硅油,又可保证硅油的胀缩空间,避免了硅油的渗漏,保证了减振器的使用稳定性。利用硅油、橡胶的复合作用,大大提高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半剖图,示出了其整体结构;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半剖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支承盘1为一薄型金属圆盘,中间带有定位孔和螺栓孔可以方便地安装在柴油机曲轴端部。支承盘两侧各装有一起弹性减振作用的橡胶圈2,并由上惯性体5和下惯性体3压紧。支承盘两侧及外圆面与上、下惯性体之间的间隙中注有硅油7,起阻尼减振作用。在上、下惯性体的边缘部位加工有螺钉孔,二者通过一圈螺钉6紧固联接在一起。在上惯性体5上设有溢油孔8和放气孔9,放气孔9的作用是消除阻尼面上的有害空隙,溢油孔8的作用是让少量硅油在装配时从此孔流出,并从此孔抽出少量硅油以留出其胀缩空间。在上、下惯性体之间装有一橡胶密封圈4,以防止硅油渗漏。如果减振器的外圆尺寸受到柴油机空间限制,其结构可采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它是将紧固螺钉6安装位置移到上、下惯性体5、3的中部,在支承盘1和减振橡胶圈2上也加工有与上、下惯性体上的螺钉孔位置对应的孔,紧固螺钉6穿过该孔将上、下惯性体联接在一起。权利要求1.一种柴油机减振器,其特征是具有支承盘(1)和安装在支承盘(1)上下两侧的上惯性体(5)和下惯性体(3),支承盘和上、下惯性体之间分别装有被压紧的减振橡胶圈(2),在支承盘两侧、减振橡胶圈的外圈表面与上、下惯性体之间的间隙中注有硅油(7),在上惯性体(5)上设有溢油孔(8)和放气孔(9),在上、下惯性体上加工有螺钉孔,二者通过紧固螺钉(6)固接在一起,上、下惯性体之间装有橡胶密封圈(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减振器,其特征是在支承盘(1)和减振橡胶圈(2)上也加工有与上、下惯性体上的螺钉孔位置对应的孔,紧固螺钉(6)穿过该孔将上、下惯性体联接在一起。专利摘要一种柴油机减振器,具有支承盘和安装在支承盘上下两侧的上惯性体和下惯性体,支承盘和上、下惯性体之间分别装有被压紧的减振橡胶圈,支承盘两侧与上、下惯性体之间的间隙中注有硅油,上惯性体上设有溢油孔和放气孔,上、下惯性体通过紧固螺钉固接在一起。本技术可降低使用成本,保证减振器的使用稳定性,提高减振器的减振效果。文档编号F16F7/00GK2665455SQ200320121100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2日专利技术者代长贵, 栾建成 申请人:栾建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长贵栾建成
申请(专利权)人:栾建成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