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用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8285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活塞杆式的阻尼器用连接装置。其作为阻尼器侧连接部,在维持简单的轴孔形状的同时,连接操作性及使用时的外观特性优良,且不会意外脱落。该阻尼器用连接装置为介于主体和转动式的可动体之间的制动用活塞杆式阻尼器,其将阻尼器的对应处可转动地安装到可动体或主体上,由具有突出于法兰部的上侧设置的带有环周槽的轴部和突出于法兰部的下面设置的卡紧脚的夹具、及可与环周槽配合的盖构成,相对于设在可动体或主体上的安装孔来卡紧卡紧脚,同时,将轴部穿过设在阻尼器侧的轴孔,并通过与环周槽配合的所述盖来防止拔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特别涉及活塞杆式的阻尼器用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在使比较重的可动体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切换的情况下,通过在主体和可动体之间安装活塞杆式(例如,空气阻尼器类具有可相对于气缸进行滑动的活塞杆的结构,以下相同)的阻尼器进行处理不会使可动体因锁定机构的卡紧解除而突然向打开位置方向转动。图8作为其一个实例,展示了专利文献1(特开2002-106245)中公开的构造。图8中,标记50是作为主体的仪表板、标记55是作为可动体的手套箱,标记60是具有气缸61及活塞杆62的空气阻尼器。这里,手套箱55相对于仪表板50的对应配置部可以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转动切换地被支撑的同时,在关闭位置上通过未示出的锁定机构被卡紧。空气阻尼器60,其气缸61、活塞杆62分别相对于仪表板50、手套箱55可转动地被安装且被连接。在该构造中,可不使用此前的螺钉和轴部件进行安装和连接。即,气缸61具有设于前端侧的缩颈部61a、及设于缩颈部61a两侧的轴部63。而且,气缸61以缩颈部61a配置于在仪表板50上设置的凸壁51和凸壁51之间的状态,通过与两侧轴部63对应的凸部侧的轴承孔部51a嵌合来可转动地连接。与此相对,活塞杆62具有设于突出端的嵌合孔64。而且,活塞杆62从凸壁51和凸壁51之间穿过手套箱55的外侧部,且通过使在突出端的嵌合孔64和突出于手套箱55的外侧设置的嵌合突起56嵌合来可转动地连接。虽然所述连接构造简易,但存在下述问题。(1)这种阻尼器利用车体设计而配置于手套箱内。在这种做法中,不可采用图8的构造,同时,如果像以往那样使用螺钉和轴部件来安装和连接,则外观降低且难以保持美观。(2)此种阻尼器最好能够兼用于各种用途,从这点出发,可用广泛使用的轴孔代替图8中气缸的缩颈部和轴部来作为气缸与活塞杆的连接部,且利用该轴孔可进行简单迅速的连接。(3)活塞杆通过嵌合孔和嵌合突起的嵌合连接到手套箱上。但是,在该构造中,由于手套箱较大且与仪表板配置部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隙,所以,例如当手套箱在横向承受过大载荷时,嵌合突起有从嵌合孔脱离的可能。而且,气缸通过轴部和轴承孔部的嵌合而被连接支撑在仪表板上。但是,在该构造中,当气缸通过活塞杆承受图8中左右方向的负荷时,凸壁发生位移且轴部具有从轴承孔部脱离的可能。所以希望消除以上不安定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以简易结构解决以上课题,作为阻尼器侧连接部,在维持简单的轴孔形状的同时,使连接操作性及使用时的外观特性优良,且不会意外脱离。为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阻尼器用连接装置,相对于主体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转动切换可动体的埸合使用,是介于所述主体和可动体之间的制动用活塞杆式阻尼器,其将该阻尼器的对应处可转动地安装到所述可动体或所述主体上,其特征在于由具有突出于法兰部的上侧设置的带有环周槽的轴部和突出于所述法兰部的下面设置的卡紧脚的夹具和可与所述环周槽配合的盖构成,相对于设置在所述可动体或主体上的安装孔来卡紧所述卡紧脚,同时,将所述轴部穿过设置在所述阻尼器侧的轴孔,并通过与所述轴部的环周槽配合的所述盖来防止拔出。在以上结构中,活塞杆式阻尼器具有气缸和活塞杆。而且,连接装置如实施例那样将活塞杆可转动地连接到设于可动体(或主体)上的安装孔中,或在将气缸可转动地连接到设于主体(或可动体)上的安装孔中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在以上的本专利技术中,最好是所述盖在内侧形成与所述环周槽配合的配合部,且通过所述环周槽和配合部的配合以安装到所述轴部的状态,使其覆盖所述轴部及轴孔而几乎看不见的形状(方案2)。构成所述阻尼器且形成所述轴孔的活塞杆或气缸,通过设置于所述轴部的接触突起和形成于所述轴孔中且漏过所述接触突起的切口部将其转动范围控制在预定角内(方案3),所述轴部具有可与所述轴孔的内周面线接触的纵肋(方案4)。在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例如,即使阻尼器配置于可动体内侧的方式,也可通过在使用状态中盖起到了外罩的功能并覆盖连接部来保持外观特性。而且,阻尼器作为连接结构,由于只要形成通常所采用的轴孔就可以,所以可保持泛用性。夹具通过安装孔与卡紧脚的配合结构而可提供相对于安装孔的必要充分的安装强度,且可通过轴部环周槽和盖的配合结构而可简单地使相对于轴孔的必要充分的防拔出强度足够。在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利用盖的形状能够切实提高上述的外观特性。在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设定阻尼器侧的转动范围时,通过不需要专用部件的简单构成能够很容易地限制转动范围。在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阻尼器侧轴孔可减轻相对于轴部的摩擦阻力并可良好地转动。附图说明图1是展示了使用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连接操作的要部图解式剖视图。图2是构成了活塞杆式阻尼器的一个实例的构成图。图3是展示了构成所述连接装置的夹具和盖的外观图。图4是展示了所述夹具单体和安装孔的图。图5是展示了所述盖单体的图。图6是展示了所述连接装置的主要动作的要部动作图。图7是展示了所述连接装置使用时的动作的模式图。图8是用于说明现有问题的参考图。图中1—夹具(连接装置),2—盖(连接装置),3—阻尼器,4—气缸(4a是臂部、4b是轴孔),5—活塞杆(5a是轴孔),7—手套箱(相当于可动体,7a是侧壁、7b是安装孔),8—仪表板(相当于主体,8a是支撑部、8b是安装孔),10—法兰部,11—轴部(12是环周槽,13是突起、14是纵肋)15—卡紧脚(弹性爪),23—配合孔(相当于配合部)。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再有,图1(a)展示了通过连接装置将阻尼器连接到可动体上的操作步骤实例,图1(b)展示了连接状态。图2展示了阻尼器,(a)是侧视图,(b)是俯视图,(c)是剖面放大图。图3是展示了构成连接装置的夹具及盖的外观图。图4(a)到图4(e)展示了夹具的细微部分,(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俯视图,(d)是仰视图,(e)是(a)的A-A线放大剖视图。图4(f)展示了可动体侧的安装孔。图5展示了盖的细微部分,(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仰视图,(d)是(a)的B-B线放大剖视图。图6展示了阻尼器和夹具的关系,(a)是从夹具的法兰部上观察的图,(b)是从(a)的A箭头方向观察的图。图7是展示了连接装置的使用例的模式图。在以下说明中将描述装置构造、连接操作、动作顺序。(装置结构)方式例的连接装置由树脂制的夹具1及树脂制的盖2构成,如图7中所示,其用于将活塞杆式阻尼器3(具有气缸4及活塞杆5)安装到作为可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切换地安装在仪表板8中的可动体的手套箱7上。再有,图7中,为简便起见,用虚线表示仪表板8及支撑体8a,用点划线(关闭位置)和双点划线(打开位置)表示手套箱7。如图3和图4所示,夹具1具有设于纵向大体为中央处的法兰部10、突出于法兰部10的上面设置的带有环周槽12的轴部11、突出于法兰部10的下面设置的卡紧脚15。其中,法兰部10大体成圆盘状,厚度在左右或前后不同且一方侧比另一方侧较厚地形成。在中心处形成有孔10a,且该孔与轴部11的筒内连通。在下面横穿过孔10a沿前后方向设有槽10b。轴部11被设置成其整个尺寸比后述活塞杆5的轴孔5a(该孔的长度)更大,且环周槽12形成于前端侧,接触突起13突出地设置于轴周围的基端侧,纵肋14被设置成在轴周围中与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器用连接装置,是在相对于主体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转动切换可动体的場合使用、介于所述主体和可动体之间的制动用活塞杆式阻尼器,将该阻尼器的对应处可转动地安装到所述可动体或所述主体上,其特征在于:由具有突出于法兰部上侧设置的带有环 周槽的轴部和突出于所述法兰部下面设置的卡紧脚的夹具、和可与所述环周槽配合的盖构成,将所述卡紧脚卡紧于设置在所述可动体或主体上的安装孔的同时,将所述轴部穿过设置在所述阻尼器侧的轴孔,并通过与所述轴部的环周槽配合的所述盖来防止拔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田洋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