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杯架制造技术_技高网

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76176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杯架,在保持于容纳部中的饮料容器因振动等而倾倒时尽可能的减小倾倒角度,能够相应于饮料容器的种类而可靠且良好的保持,并且不会加深容纳部的深度而将倾倒角度抑制为很小,提高美观性及使用便利性。杯架是具有取出或放入饮料容器(A~C)的容纳部(1A)的保持架主体(1)在将饮料容器放入到容纳部(1A)中且用容纳部底壁(23、33)承接住的状态下保持着饮料容器,其特征是,容纳部(1A)由接受饮料容器进入的上开口(24、34)、承接住饮料容器的底面的底壁(23、33)、形成所述上开口以及所述底壁之间的侧壁(22、32)构成为筒状,所述筒状形成为所述上开口侧的内径与所述底壁侧的内径是大致相同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备在汽车等的车厢内且将饮料容器(该容器包括塑料瓶、杯子、罐等)放入到容纳部内加以保持的杯架(cup holder)。


技术介绍

1、图11(a)、图11(b)示出专利文献1公开的杯架,图11(a)是将保持架主体在省略了臂部(保持器)以及施力构件的状态下示出的立体图,图11(b)是在保持架主体的容纳部中保持着饮料容器的状态下的剖视图。该图的杯架h的保持架主体10具有将饮料容器y取出或放入的容纳部(收纳部)13,将饮料容器(以下简称为容器)y从容纳部13的上开口放入且在由容纳部的平面状的底壁11承接住的状态下加以保持。

2、在此,容纳部13由接受容器y放入的上开口、将容器y的底面承接住的底壁11、划分上开口以及底壁11之间的侧壁12构成大致筒状。另外,在侧壁12上,在多个部位设置有配置臂部(保持器)14的开口部23。

3、在各开口部23,臂部14如图11(b)那样以如下状态被配置着,即,以轴部31为支点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枢轴支撑着,并且通过弹簧40而向着容纳部13内被施力。另外,在各开口部23设置有在两侧面间突出设置且对臂部14在最大容纳位置限制移动的限制构件32。在使用者为了解除将容器y从容纳部13中取出之际臂部14卡挂于容器的缩颈部的状态而用手指将臂部14压入的情况下,该限制构件32与被压入到开口部23内的臂部14相碰而限制向着压入方向的移动,由此,能够减轻施加于轴部31的负荷而防止轴部的破损。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jp特开2010-89592号公报。

7、上述专利文献1这样的以往结构中存在着以下这样的问题。图10(a)、图10(b)是用于说明该问题的示意图。该图的保持架主体10a具有容纳部8以及一体化于容纳部8的上侧的外观面板9。容纳部8的侧壁8b随着从平面状的底壁8a朝向上开口8c而直径变大。外观面板9是侧壁9b连续于侧壁8b,并且,上开口9c由凸缘9a包围住而形成边沿。在这样的以往结构中,首先,在通过树脂的注射成型来制作保持架主体的情况下,根据图10(a)可知,侧壁由于起模斜度的关系越往上则直径越大,也就是说越向外侧倾斜。因此,设想塑料瓶a如虚线所示那样由于振动等而倾倒的情况,需要抑制倾倒角度不要太大。换而言之,瓶的倾倒角度由于与从上开口至底壁的深度成比例的变小,因此设定为与所允许的倾倒角度对应的深度l1,但是难以设计成使深度l1变浅。因此,如图10(b)那样在取出或放入杯子b时,人的手指难以把持着杯子,因此取放性或使用便利性也差。

8、另外,在以往结构中,容纳部由于承接住容器的底壁形成为水平状,因此当由于紧急制动等对所保持着的容器施加强的惯性时,容器会移动而容易产生撞击声。关于这一点,即使是在容器像文献1那样通过多个臂部而被施力的情况下也多有发生,希望尽可能的防止容器的意外活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杯架,以消除以上那样的问题,在使容器的倾倒角度不变大的情况下能够稳定的保持各式各样的容器,进而在维持美观性的同时提高使用便利性。其它的目的在以下的内容说明中加以明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若参照附图进行确定,则该杯架是具有取出或放入饮料容器(a~c)的容纳部(1a)的保持架主体(1)在将饮料容器放入到所述容纳部中且用容纳部底壁(23、33)承接住的状态下保持着饮料容器,其特征是,所述容纳部(1a)由接受饮料容器进入的上开口(24、34)、承接住饮料容器的底面的底壁(23、33)、形成所述上开口以及所述底壁之间的侧壁(22、32)构成为筒状,另外,形成为所述上开口侧的内径与所述底壁侧的内径是大致相同尺寸的筒状。

3、以上的本专利技术更加优选如下述那样具体化。

4、(a)所述保持架主体为以下的构成:所述容纳部为圆筒状,且通过第一保持架半体以及第二保持架半体而被左右分切(技术方案2)。

5、(b)所述第一保持架半体以及第二保持架半体为以下的构成:使得相互的底壁侧彼此通过轴部以及嵌合部的嵌合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并且,使相互的侧壁侧彼此接近且通过爪片以及卡合孔的卡合而一体化(技术方案3)。

6、(c)所述保持架主体具有在上侧设置的外观面板,在所述第一保持架半体以及第二保持架半体的一体化状态下,从设置于所述爪片的贯穿孔插入紧固构件而共同紧固于所述外观面板侧(技术方案4)。

7、(d)所述保持架主体的所述底壁形成为大致研钵状(技术方案5)。

8、(e)所述保持架主体具有臂部,该臂部压接于被放入到所述容纳部中的饮料容器的周围部而限制该饮料容器在直径方向上的移动(技术方案6)。

9、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容纳部与以往相比较形成为上开口侧的内径与底壁侧的内径是大致相同尺寸的筒状,也就是说侧壁为垂直面,因此能够抑制容器的倾倒角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容器的倾倒角度而稳定的保持各式各样的容器,进而能够在维持美观性的同时提高使用便利性。

10、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容纳部是圆筒状,且通过第一保持架半体以及第二保持架半体而被左右分切,因此能够确实的形成上开口侧的内径与底壁侧的内径为大致相同尺寸的筒状。

11、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由于第一保持架半体以及第二保持架半体使得相互的底壁侧彼此通过轴部与嵌合部的嵌合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使相互的侧壁侧彼此接近且通过爪片以及卡合孔的卡合而一体化,因此不会增加构件数量而能够容易的制造。

12、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虽然在技术方案3的情况下有可能由于制造后的随时间变化而在分切部产生晃动或者由于大的负荷造成卡合脱离开,但是通过利用螺钉等紧固构件进行共同紧固,从而能够确实的防止晃动的发生或者意外的脱离开。

13、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容器因振动等在顺应着研钵形状而落下的状态下倾斜,因此能够在抑制高度尺寸的同时抑制容器的相碰倾倒角度。

14、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由于保持架主体具有臂部,该臂部压接于被放入到容纳部中的饮料容器的周围部而限制该饮料容器在直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即使所保持的容器因紧急制动等而受到大的负荷或振动也难以倾倒。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杯架,具有取出或放入饮料容器的容纳部的保持架主体在将饮料容器放入到所述容纳部中且用容纳部底壁承接住的状态下保持着饮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主体构成为,所述容纳部为圆筒状,并且通过第一保持架半体以及第二保持架半体而被左右分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架半体以及第二保持架半体使得相互的底壁侧彼此通过轴部以及嵌合部的嵌合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并且,使相互的侧壁侧彼此接近且通过爪片以及卡合孔的卡合而一体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主体具有在上侧设置的外观面板,在所述第一保持架半体以及第二保持架半体的一体化状态下,从设置于所述爪片的贯穿孔插入紧固构件而共同紧固于所述外观面板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主体的所述底壁形成为大致研钵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主体具有臂部,该臂部压接于被放入到所述容纳部中的饮料容器的周围部而限制该饮料容器在直径方向上的移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杯架,具有取出或放入饮料容器的容纳部的保持架主体在将饮料容器放入到所述容纳部中且用容纳部底壁承接住的状态下保持着饮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主体构成为,所述容纳部为圆筒状,并且通过第一保持架半体以及第二保持架半体而被左右分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架半体以及第二保持架半体使得相互的底壁侧彼此通过轴部以及嵌合部的嵌合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并且,使相互的侧壁侧彼此接近且通过爪片以及卡合孔的卡合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相马寿昭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