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7755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尼器装置,它可以使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精度,可以不对阀施加大的负荷而提高其耐久性。其由外壳(11、21),容纳在外壳内的硅油(41),可旋转地装在外壳内的转子(51)和可防止硅油从该转子和外壳之间泄漏的O型圈(71)构成。其中,在转子上设有在硅油中向圆周方向运动的、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隔开容纳有硅油(41)的外壳(11,21)的容纳部(15)并具有缺口(54a)的第1转动翼(54),在第1转动翼(54)上设有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形成的第1阀(61),该第1阀(61)用于转子(51)在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缺口(54a),而转子(51)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缺口(54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对向打开方向的门的旋转进行制动、而对向关闭方向的门的旋转不进行制动的单向性的阻尼器装置
技术介绍
上述的阻尼器装置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581655号公报中提出的方案由外壳,容纳于该外壳内的粘性流体,可旋转地装于外壳内、具有从外壳突出的一部分轴部的转子,防止粘性流体从该转子的轴部和外壳之间泄漏的密封部件构成;将在转子上具有流体通道的突部设置在轴向,在突部上覆盖具有第1流体通道和第2流体通道的阀;其中,第1流体通道在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粘性流体向突部的流体通道的流量为小流量;第2流体通道在转子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期间,粘性流体向突部的流体通道的流量为大流量。由于上述的阻尼器装置的阀可以移动、可以旋转地配置,因而,借助于粘性流体通过与外壳之间的间隙,不能获得所要求的制动力矩,难于将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的精度。并且,由于对阀施以较大的负荷,因而阀存在损毁的危险,其耐久性也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尼器装置,它可将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精度,可提高阀的耐久性而不对阀施加大的负荷。本专利技术为如下的专利技术(1)、本专利技术的阻尼器装置,包括以下零部件外壳,装在上述外壳内的粘性流体,可旋转地装于上述外壳内的转子,以及防止上述粘性流体从上述转子和上述外壳之间泄漏的密封件;其中,在上述外壳或上述转子上设转动翼,上述转动翼具有粘性流体通道并向圆周方向在上述粘性流体中相对运动且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使其隔开容纳上述粘性流体的上述外壳的容纳部;在上述转动翼上设置阀,上述阀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制成,在上述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上述粘性流体通道,而在上述转子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上述粘性流体通道,上述阀的一端安装在上述转子的转动翼上,另一端可与上述外壳的内表面弹性接触。(2)、在(1)所述的阻尼器装置中,其中,上述粘性流体为硅油,上述阀以对上述硅油具有非膨润性的三元乙丙橡胶制成。(3)、本专利技术的阻尼器装置,包括以下零部件外壳,装在上述外壳内的粘性流体,可旋转地装于上述外壳内的转子,以及防止上述粘性流体从上述转子和上述外壳之间泄漏的密封件;其中,在上述外壳或上述转子上设转动翼,上述转动翼具有粘性流体通道并向圆周方向在上述粘性流体中相对运动且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使其隔开容纳上述粘性流体的上述外壳的容纳部;在上述转动翼上设置阀,上述阀在上述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上述粘性流体通道,而在上述转子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上述粘性流体通道,在上述外壳上设置朝向上述转子的轴部方向突出的壁部,将具有与上述转子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壁部的面和与该面对置的、具有与上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转子的面之间作为使被压缩的上述粘性流体通过的通道。采用本专利技术,由于将具有粘性流体通道并向圆周方向在粘性流体中相对运动且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使其隔开容纳粘性流体的外壳的容纳部的转动翼设置在外壳或转子上,将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制成、在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粘性流体通道,而在转子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粘性流体通道的阀设置在转动翼上,因而,在制动力矩发生时,通过以阀可靠地关闭粘性流体通道,则可使粘性流体只通过预定的通道,而使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精度。另外,由于阀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制成,因而,由于可提高阀的耐久性,进而可提高阻尼器装置的耐久性。并且,由于阀至少与外壳的内表面弹性接触,因而粘性流体能可靠地只通过预定的通道,可进一步提高制动力矩的精度。再者,由于粘性流体为硅油,阀由对硅油具有非膨润性的三元乙丙橡胶制成,因而,阀对温度变化不会出现动作不良,即使在寒冷地带也可正常使用。另外,由于将具有粘性流通道并向圆周方向在粘性流体中相对运动且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使其隔开容纳粘性流体的外壳的容纳部的转动翼设置在外壳或转子上,将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制成、在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粘性流体通道,而在转子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粘性流体通道的阀设置在转动翼上,在外壳上设置朝向转子的轴部方向突出的壁部,将具有与转子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壁部的面和与该面对置的、具有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转子的面之间作为使被压缩的粘性流体通过的通道,因而,制动力矩发生时,通道因通过通道的粘性流体的压力被打开,通道的间隔因外壳的刚性而保持一定,从而可使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精度。此外,由于形成通道的构件可保持刚性,因而可提高阻尼器装置的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壳体的俯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壳体的正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壳体的仰视图。图5是沿图2的A-A线的剖面图。图6是沿图2的B-B线的剖面图。图7是图1所示的盖的俯视图。图8是沿图7的C-C线的剖面图。图9是图1所示的第2阀的俯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第2阀的正视图。图11是图9所示的第2阀的仰视图。图12是图1所示的转子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转子的左侧予以半剖的正视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转子的仰视图。图15是图1所示的第1阀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第1阀的正视图。图17是图15所示的第1阀的仰视图。图18是图15所示的第1阀的右侧视图。图19是图1所示的臂的俯视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臂的带局部剖的正视图。图21是沿图19的D-D线的放大剖面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俯视图。图2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正视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后视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仰视图。图2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右侧视图。图27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左侧视图。图28是沿图22的E-E线的局部剖面图。图29是沿图22的E-E线的放大剖面图。图30是沿图22的F-F线的放大的半剖面图。图3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动作说明图。图3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动作说明图。图3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动作说明图。图3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动作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中,D表示阻尼器装置,由以下零部件构成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例如聚碳酸酯制成的壳体11;用于封闭该壳体11的开口部分、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例如聚碳酸酯制成的盖21;安装在设置于壳体11内的底部的第2转动翼上的、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缩醛制成的第2阀31;作为容纳在以盖21封闭的壳体11内(容纳部15)的粘性流体的硅油41;可旋转地装于外壳11内、具有从盖21的通孔22向外部突出的一部分轴部52的、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缩醛制成的转子51;安装在设置于该转子51上的第1转动翼54上、由对粘性液体例如硅油41具有非膨润性、并具有弹性的三元乙丙橡胶制成的第1阀61;防止硅油41从盖21和转子51之间泄漏的密封件、由例如自润滑的硅橡胶形成的O型圈71;外径比转子51的凸缘部53的外径稍小、配置在盖21和转子51的凸缘部53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圆环状封闭片81;安装在从盖21突出的转子51的轴部52上的、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例如聚缩醛制成的臂91。此外,外壳由壳体11和盖21构成。图2是图1所示的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器装置,包括以下零部件:外壳,装在上述外壳内的粘性流体,可旋转地装于上述外壳内的转子,以及防止上述粘性流体从上述转子和上述外壳之间泄漏的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或上述转子上设转动 翼,上述转动翼具有粘性流体通道并向圆周方向在上述粘性流体中相对运动且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使其隔开容纳上述粘性流体的上述外壳的容纳部;在上述转动翼上设置阀,上述阀在上述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上述粘性流体通道,而在上述转子向另一方向旋 转期间关闭上述粘性流体通道,在上述外壳上设置朝向上述转子的轴部方向突出的壁部,将具有与上述转子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壁部的面和与该面对置的、具有与上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转子的面之间作为使被压缩的上述粘性流体通过 的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濑户康彦西山雅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