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7461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缓冲器。在自调整式的液压缓冲器中,防止因焊接溅射而导致异物混入油液内,防止由焊接热量产生变形。将与活塞杆(27)相连的活塞(24)嵌装在封入油液的缸(3)内。通过伸出侧盘形阀(31)、收缩侧盘形阀(32)和节流孔(33)产生衰减力,由自调整机构(S)在缸和油罐(10)之间传输接受油液并进行车高调整。将油罐(10)的内胆(12)夹持在分隔部件(8)的外侧凸缘部(9)和壳体(2)之间。由于油罐不由焊接而形成,因而能够防止因焊接溅射而导致异物混入和由焊接热量导致变形。通过将O型环(49)设置在外侧凸缘部上,能够减轻从贮液器(11)作用在内胆(12)的夹持部上的压力,防止内胆拔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安装在机动车等车辆的悬挂装置上的车高自动调整 机构的液压緩沖器。
技术介绍
在机动车等车辆中,通常将液压緩冲器安装在悬挂装置的上钢板弹 簧、下钢板弹簧之间,以通过减弱上钢板弹簧、下钢板弹簧的振动来提 高乘坐舒适度和操作稳定性。然而,在行李车、货车等载重量较大的车 辆中,伴随着乘客上下、货物增减等引起的装载负荷变化,车高发生很 大的变化,降低乘坐舒适度和操作稳定性。而且,由于装载了货物,后 轮侧的车高下降(前高后低),因而,车头灯的光轴朝向上方,由此,需 要一种能够与负载大小无关地自动保持一定车高的悬架装置。例如提出了 一种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所谓自调整式液压緩沖器,该液 压緩冲器包括利用活塞杆的伸缩将油罐内的油液供给到缸内的泵装置和 对应于活塞杆的伸缩位置从泵装置和缸将压力油返回到油罐内的返回装 置,且通过利用行进时悬架装置的振动使泵装置和返回装置进行动作来 适当地增减缸内的压力、将活塞杆的伸长长度进行一定调整,以自动地 保持一定的标准车高。专利文献l (日本)特开平9- 144801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自调整式液压緩沖器中,油罐由可挠膜隔 离为油室和气室,能够可靠地防止气体混入油液内并减小高度方向的尺 寸,且通过将油罐设置在外筒(壳体)外周的悬架弹簧的下方,可利用 死区以确保必要的容积。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自调整式液压緩沖器中,存在下述问 题。由于油罐通过对用于保持内胆(7、',夕、')的环状部件进行焊接来固 定,该内胆划分贮液器的油室和气室,因而有可能会由于焊接时产生的溅射而导致异物混入油液内,而且还可能会由于焊接时的热量而使环状 部件变形、密封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自调整 式液压緩冲器,其能够提高空间效率、确保贮液器和油罐的必要容量、 减少部件数量、此外能够防止因焊接而导致异物混入油液内和由焊接热 量产生变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申请中,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是一种液压緩冲器,其包括封入油液的缸;可滑动地嵌装在该缸内的活塞; 一端与该活 塞连接且另一端向上述缸的外部延伸出的活塞杆;对由上述活塞的移动 而产生的油液流动进^f于控制并产生衰减力的衰减力产生^L构;与上述缸 相连并封入了油液和气体的贮液器;存储油液的油罐;由上述活塞杆的 伸缩而在上述缸和油罐之间传输接受油液并对上述活塞杆的伸出长度进 行调整的自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将外筒设置在上述缸的外周上,在 上述缸和上述外筒之间形成室,由分隔部件对该室进行划分,将上述贮 液器设置在上部,将上述油罐设置在下部,上述油罐的内部由可挠膜划 分为油室和气室,设有对上述缸的下端部和上述Ui液器进行连通的第一 油路和对上述自调整机构和上述油罐的油室进行连通的第二油路。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在上述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设置由上述分隔 部件保持上述可挠膜、并将该可挠膜的保持部自上述贮液器进行密封的 密封装置。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在上述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分隔部件 和上述外筒之间对上述可挠膜进行夹持,相对于上述分隔部件和上述外 筒之间的上述可挠膜的夹持部,将上述密封装置设置在上述贮液器侧。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方面之一中,其特征在于,在组装 时,将大气封入上述油罐的气室内。根据第 一 方面的液压緩沖器,在具备自调整机构的液压緩沖器中, 通过将贮液器设置在外筒和缸之间的上部,将油罐设置在下部,能够减 少焊接部位。而且,由于将贮液器设置在上部,能够充分提高液面,防止气体混入油液内。由于油罐设置在下部,并由可挠膜划分为油室和气 室,因而能够防止气体混入油液内,且减少高度方向的尺寸,提高空间 效率。根据第二方面的液压緩冲器,通过密封装置,能够减轻贮液器作用 在可挠膜的保持部上的压力。根据第三方面的液压緩冲器,通过可挠膜的夹持部和密封装置,能 够对贮液器和油罐之间进行两阶段密封。根据第四方面的液压緩冲器,由于无需另外将气体封入油罐的气室 内,因而能够简化装配。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緩冲器的纵剖面图; 图2是对图1所示液压緩冲器的变形例的关键部位进行放大显示的 纵剖面图;图3是对图1所示液压缓沖器的其它变形例的关键部位进行放大显 示的纵剖面图;图4是对图1 ~3所示液压緩沖器的其它变形例的关键部位进行放大 显示的纵剖面图;图5是对图4所示变形例的环状部件进行放大显示的纵剖面图。 附图标记1液压緩沖器 2壳体(外筒)3缸 8分隔部件10油罐 11贮液 器 12内胆(可挠膜)13油室 14气室 22环状油路(第一油路) 24活塞27活塞杆 31盘形阀(衰减力产生机构)32 盘形阀(衰减 力产生机构)33节流孔(衰减力产生机构)38油路(第二油路)49 O型环(密封装置)S自调整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 一 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1所示,液压緩沖器1为将缸3插入大致有底圓筒状壳体2(外 筒)内的双筒结构。将密封部件4安装在壳体2的开口部,在壳体2和缸3之间形成了环状室。在壳体2上,下端部侧由隆起加工等而膨胀,形成了胀径部5。胀径部5的上方部分稍微扩径,形成弹簧支架支持部6。 将盖部件7焊接在壳体2的底部上而对壳体2的底部进行阻塞。将分隔 部件8插入到壳体2的胀径部5和缸3之间,形成在分隔部件8上端部 上的外侧凸缘部9嵌合在壳体2上,壳体2和缸3之间的环状室被划分 为面临胀径部5的下部油罐IO和上部贮液器11。由可挠性内胆(可挠膜)12将油罐IO划分为内周侧油室13和外周 侧气室14。将油液封入到缸3和油罐10的油室13内,将低压气体封入 到油罐IO的气室14内。将油液和高压气体封入到贮液器11内。将环状保持部件15安装在分隔部件8的下端部和盖部件7之间。将 基底导向件16嵌合在保持部件12的内周部上。在盖部件7和基底导向 件16之间形成油室17。将基底部件18安装在基底导向件16和缸3的下 端部之间,在基底导向件16和基底部件18之间形成油室19。将环状部 件20嵌合在壳体2的下端部和分隔部件8之间。环状部件20由盖部件7 的缘部和分隔部件8的外周台阶部夹持固定。油罐10的内胆12由分隔 部件8的外侧凸缘部9和环状部件20夹持。盖部件7和基底导向件16之间的油室17由设置在环状部件20上的 油路21而与油罐IO的油室13连通。基底导向件16和基底部件18之间 的油室19通过形成在缸3和分隔部件8之间的环状油路22 (第一油路) 而与贝i液器ll连通。利用由基底部件18形成的节流孔23 (后述),缸3 和油室19 (也就是通过环状油^各22,和贮液器11)连通。环状活塞24可滑动地嵌装在缸3内,由该活塞24将缸3内划分为 缸上室3A和缸下室3B两个室。由活塞螺栓25和螺母26将中空活塞杆 27的一端部连接在活塞24上。活塞杆27的另一端侧插通有安装在壳体 2和缸3的上端部上的杆导向器28和密封部件4,向缸3和壳体2的外 部延伸。在活塞24上设置了使缸上室3A和缸下室3B连通的延伸侧通路29 和收缩侧通路30,此外还设置了对延伸侧通路29和收缩侧通路30的油 液流动进行控制并产生衰减力的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 由延伸侧盘形阀31、收缩侧盘形阀3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缓冲器,包括封入油液的缸;可滑动地嵌装在该缸内的活塞;一端与该活塞连接且另一端向上述缸的外部延伸出的活塞杆;对由上述活塞的移动而产生的油液流动进行控制并产生衰减力的衰减力产生机构;与上述缸相连并封入油液和气体的贮液器;存储油液的油罐;由上述活塞杆的伸缩而在上述缸和上述油罐之间传输接受油液并对上述活塞杆的伸出长度进行调整的自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    将外筒设置在上述缸的外周上,在上述缸和上述外筒之间形成室,由分隔部件对该室进行划分,将上述贮液器设置在上部,将上述油罐设置在下部,上述油罐的内部由可挠膜划分为油室和气室,设有对上述缸的下端部和上述贮液器进行连通的第一油路和对上述自调整机构和上述油罐的油室进行连通的第二油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笃中川礼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