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7388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减振器,其中形成在主体(24)的在径向上与质量部(26)重叠的一轴向端处的第一孔部(32)的内径(D2)设定成小于形成在主体(24)的在径向上不与质量部(26)重叠并用带部件(20)紧固的另一轴向端处的第二孔部(34)的内径D3(D3>D2)。待压配到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中的驱动轴(12)的外径(D1)设定成大于第一孔部(32)的内径(D2)并大于第二孔部(34)的内径(D3)(D1>D3>D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减振器,其安装在诸如汽车的驱动轴之类的转 动轴上,用于衰减转动轴上产生的有害振动。
技术介绍
迄今,公知安装在汽车的驱动轴或推进器轴之类的转动轴上的动力 减振器,其用于衰减由于转动轴转动时引起的不平衡转动情况而产生的不应产生的有害振动,例如弯曲振动、扭转振动等。动力减振器在其固有频率等于转动轴的受激有害振动的主频率的情 况下,通过谐振将转动轴的振动能转化成动力减振器的振动能,从而具 有吸收转动轴振动能的功能。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上述类型的动力减振器,其包括具有中心孔的凸台,该中心孔中压配有驱动轴之类的转动轴;与该凸台 同心布置的环状重物(质量部);用于径向连接凸台和重物的弹性连接器; 以及固定带,其紧固在凸台的外周面上以将凸台固定到转动轴上。此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动力减振器包括在轴向两端具有锁定槽 的凸台、绕该凸台布置的环状质量部、以及缠绕在锁定槽上以固定凸台 的固定带。然而,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动力减振器的不利之处在于,在固 定带未紧固在凸台上的部位,水可渗透进转动轴和凸台的内壁面之间的 间隙内。安装在驱动轴或推进器轴之类的转动轴上的动力减振器通常用在靠 近地面的恶劣空气环境中。当动力减振器长期用于这样的环境下时,橡 胶之类的材料疲劳,从而其在转动轴上的紧固力下降。结果,在固定带 未紧固在凸台上的部位,水可渗透进转动轴和凸台内壁之间的间隙内。通过减小凸台的内径以改善凸台内壁面与转动轴的外周面之间的接 触可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动力减振器安装在转动 轴上时,需要增大的力来抵靠凸台的内壁面将转动轴压配到凸台中。因 此,作业效率下降,并且除现有设备之外还需要额外的压配装置等,使 得制造成本更高。此外,当施加增大的力以抵靠凸台的内壁面将转动轴压配到凸台中 时,凸台的内壁被过度加压并变形。具体地说,在凸台中,待由固定带 紧固的部分比其他部分薄,从而沿挤压转动轴的方向变形并延伸。专利文献l:日本实开公报No.59-00304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02-15482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总体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减振器,其可防止外界的水等渗 透到其内。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减振器,其可更有效地安装在转 动轴上。在本专利技术的动力减振器中,在主体中形成的通孔在沿径向与质量部 重叠的一轴向端处具有内径D2,并且该内径D2小于待压配在该通孔中 的转动轴的外径D1。因此,内径为D2的通孔的内壁面可在所述一端处 与转动轴的外周面充分接触,从而可有效地防止水在所述表面之间的渗 透。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主体中形成的通孔在沿径向不与质量部重叠 的另一轴向端处具有内径D3,该内径D3大于所述一端处的内径D2,主体在所述另一端附近是薄壁的,并且在该薄壁部上紧固有带。因此,内 径为D3的通孔与在所述一端处一样可在所述另一端处与转动轴的外周 面充分接触,从而可有效地防止水的渗透。因而,在本专利技术中,主体在所述一轴向端处和所述另一轴向端处都 可与转动轴理想接触,从而在所述两端处都可防止水通过主体中通孔的 内壁与转动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渗透。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主体的位于所述一轴向端附近的厚壁部处和在主体 的位于所述另一轴向端附近的薄壁部处,将转动轴压配在主体的通孔中 所需的力不同,而且在所述一轴向端附近的部分处和在所述另一轴向端 附近的部分处,主体的弹性变形不同。也就是说,在主体的与质量部重 叠的一端处弹性变形和压配力大,而在主体的不与质量部重叠的另一薄 壁端处弹性变形和压配力小。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改善转动轴沿主体的安装,并且可防止薄 壁部变形,从而可防止动力减振器的性能变差。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从内径为D2的所述一端向内径为D3的所述另一端将转动轴压配在所述通孔中。在这种情况下,可实现转动轴与 位于所述一端附近的具有较小内径的第一孔部之间以及转动轴与位于所 述另一端附近的具有较大内径且其上紧固有带的第二孔部之间的紧密密 封,从而可在两端处有效防止水渗透。附图说明图1是结合有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减振器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的垂直剖视图,视图中省略了某些部分;图2是驱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减振器的放大垂直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动力减振器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3的线IV-IV剖取的垂直剖视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减振器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 图,该动力减振器中未压配有驱动轴;图6是图5的动力减振器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图,该动力减振器中 压配有驱动轴;图7是根据对比实施方式的动力减振器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图,该 动力减振器中未压配有驱动轴;图8是图7的动力减振器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图,该动力减振器中 压配有驱动轴;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减振器沿轴向的垂直剖视图10是图9的动力减振器的垂直剖视图,该动力减振器中压配有驱动轴;图11是根据图9的动力减振器的修改例的动力减振器沿轴向的垂直 剖视图;以及图12是图11的动力减振器的垂直剖视图,该动力减振器中压配有 驱动轴。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驱动力传递机构的垂直剖视图,视图中省略了某些部分,其 中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减振器安装在作为转动轴的驱动轴 上,图2是安装在驱动轴上的动力减振器的放大垂直剖视图。驱动力传递机构10包含驱动轴12,其具有外径D1,如图2所示; 以及联接到驱动轴12的相应端的Barfidd式等速万向节14和三球销式等 速万向节16。由橡胶或树脂制成的接头罩18、 19分别安装在Barfidd式 等速万向节14和三球销式等速万向节16上。动力减振器22通过不锈钢 带之类的带20大致安装在驱动轴12的中央处。如图3和图4所示,动力减振器22具有大致筒状的主体24,其 环绕驱动轴12的外周面;单体环状质量部26,其布置在主体24的径向 外侧,位于主体24的一轴向端附近;环形连接支撑部28,其连接主体 24和质量部26。主体24、连接支撑部28和质量部26—体模制,形成由橡胶材料制 成的单体式柔性件。主体24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通孔30,驱动轴12压配在通孔30中。 通孔30具有内径为D2的第一孔部32、内径为D3的第二孔部34以及锥 形部36。第一孔部32形成在主体24的与质量部26重叠的所述一轴向端 处,第二孔部34形成于在径向上不与质量部26重叠的另一轴向端处, 锥形部36形成在第一孔部32和第二孔部34之间,并且在径向上不与质 量部26重叠。在该实施方式中,锥形部36形成为使得内径从第二孔部34向第一 孔部32逐渐减小。如图4所示,锥形部36的大直径起始端36a在径向 上基本上与形成在主体24的外周面上的环形凹部38的侧壁38a (稍后描 述)相对应,锥形部36的小直径终止端36b在径向上基本上与质量部26 的侧壁26a相对应。优选的是,起始端36a位于在径向上与环形凹部38的侧壁38a基本 上相对应的位置,或者处于在径向上离连接支撑部28更加近而不与环形 凹部38重叠的位置。当主体24在环形凹部38处具有变化的径向厚度并 且带20紧固在环形凹部38上时,主体24可不均匀地弹性变形和翘曲。 在这种情况下,主体24不均匀地受到带20的紧固应力,从而不能防止 水渗透。优选的是,终止端36b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衰减转动轴(12)的振动的动力减振器(22a),该动力减振器包括:    大致筒状的主体(24),该主体具有通孔(30),所述转动轴(12)压配在该通孔中;    包含重物(46)的质量部(26),该质量部布置在所述主体(24)的径向外侧、位于所述主体(24)的一轴向端附近;    柔性的环形连接支撑部(28),该连接支撑部布置在所述主体(24)和所述质量部(26)之间;以及    带(20),该带在所述主体(24)的另一轴向端附近紧固到所述主体(24)的一部分上,从而将所述主体(24)固定至所述转动轴(12),所述部分在径向上不与所述质量部(26)重叠,    其中,如用D1表示所述转动轴(12)的外径,用D2表示所述通孔在所述主体(24)的、外侧布置有所述质量部(26)的所述一轴向端处的内径,用D3表示所述通孔(30)在所述主体(24)的、外侧未布置所述质量部(26)的所述另一轴向端处的内径,    则所述外径D1、所述内径D2和所述内径D3满足相应的关系表达式:D1>D2和D1>D3>D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胜勉中尾彰一铃木进栗原孝雄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