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6941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1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导电辊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包括壳体、第一接触头、分离头、弹性顶头以及第二接触头;所述的第一接触头的一端设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分离头设于壳体内,分离头的一端与第一接触头接触,另一端与弹性顶头连接,所述的第二接触头的一端固定于壳体内,并与弹性顶头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接头可旋转,避免了磨损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且结构简单连接方便。

A high current rotating conductive joi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
本技术涉及导电辊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
技术介绍
电子铝箔的腐蚀、化成设备是通过加电辊把电流导向铝箔进行电腐蚀反应,加电辊的电流导入通过铜辫子与加电辊的铜轴接触实现,加电辊的铜轴工作时是转动的,铜辫子通过安装重锤的重力保证与铜轴的接触,并且铜辫子与铜轴接触部位需加导电润滑剂来减少摩擦力。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①铜辫子与铜轴的摩擦力大且不稳定,而设备的传动系统是通过张力控制的,所以铜辫子的摩擦力波动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摩擦力大也导致整机的张力偏大带来影响产品质量的一系列因素,如箔片形变大、比容偏差大、容易断箔等;②铜轴、铜辫子磨损快,维护维修成本高;③铜辫子与铜轴的接触情况、润滑剂的多少或固化都会影响导电能力;④润滑剂是外露的,还会滴漏,从而影响产品质量;⑤不同的电压需要通过增减铜辫子来控制,所以导致加电辊的铜轴预留很大位置,整体偏长,增加了加电辊的张力,影响了箔片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通过设置弹性顶头、第一接触头和分离头的相互配合旋转,避免了磨损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且结构简单连接方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包括壳体、第一接触头、分离头、弹性顶头以及第二接触头;所述的第一接触头的一端设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分离头设于壳体内,分离头的一端与第一接触头接触,另一端与弹性顶头连接,所述的第二接触头的一端固定于壳体内,并与弹性顶头连接。在使用时,电源直接与第二接触头连接,第一接触头与待导电的设备直接连接,壳体固定在固定架上,在工作时,第一接触头可相对壳体发生转动,第一接触头与分离头接触,在第一接触头发生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接触头与分离头相互连接产生摩擦,造成磨损,当有磨损后,由于弹性顶头是具有弹性的,且弹性顶头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弹性顶头的弹性力驱使分离头向第一接触头方向移动,从而保证第一接触头与分离头始终保持在紧密接触的状态,避免产生磨损后导致接触不良。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接触头与分离头接触的一端为半球形结构,所述的分离头与第一接触头接触的一端为与第一接触头配合的半球形凹槽结构。将第一接触头和分离头设为相互配合的半球形结构,这样可以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接触头位于壳体内的一端的端部设有安装盲孔,所述的弹性顶头设于盲孔内。弹性顶头位于盲孔内,弹性顶头的一端与第二接触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分离头连接,在安装时,分离头与第一接触头接触后,弹性顶头处于压缩状态。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接触头、分离头、弹性顶头以及第二接触头均由导电材料构成;所述的壳体由绝缘材料构成。电流依次通过第二接触头、弹性顶头、分离头、第一接触头被导向至待导电的设备,壳体为绝缘材料构成,避免电流不会外泄。进一步的,所述的壳体上设有润滑通孔,润滑通孔上设有封盖;所述的润滑通孔位于第一接触头与分离头接触的位置。润滑油可以从润滑通孔滴入壳体内,实现对第一接触头、分离头等结构的润滑,润滑油在壳体的保护下不会发生滴漏的问题,避免润滑油滴漏在产品上,造成对产品的污染,影响产品质量。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接触头的一端套设有轴承,轴承固定于壳体内部。第一接触头通过轴承固定在壳体内,通过轴承,实现第一接触头的转动。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接触头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待导电设备连接的安装孔位;所述的第二接触头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电源连接的安装孔位。第一接触头与待导电的设备连接,第二接触头与电源连接,在第一接触头和第二接触头上设置安装孔位,便于第一接触头和第二接触头分别于设备和电源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分离头与弹性顶头可拆卸连接。在本技术中,第一接触头、弹性顶头、第二接触头均为高硬度、强抗磨损材料构成,在使用过程中,只有分离头会被磨损,当分离头磨损一定程度后,只需更换分离头即可继续使用,实现了设备的重复利用,节约了成本。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1.采用全新的机械接触,一端运动,一端静止,整体处于稳定状态;2.采用不同的材质,保证电流稳定的前提下,只对特定结构进行磨损,便于更换;3.采用直接接触导电,中间没有其他物质影响,电流稳定;4.通过壳体实现内部润滑,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润滑剂滴漏现象;5.作为一个整体,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机构,简洁小巧,便于安装,消除了对产品如箔片的张力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导电接头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包括壳体1、第一接触头2、分离头3、弹性顶头4以及第二接触头5;第一接触头2的一端设于壳体1内,并与壳体1可转动连接;分离头3设于壳体1内,分离头3的一端与第一接触头2接触,另一端与弹性顶头4连接,第二接触头5的一端固定于壳体1内,并与弹性顶头4连接。在使用时,电源直接与第二接触头5连接,第一接触头2与待导电的设备直接连接,壳体1固定在固定架上,在工作时,第一接触头2可相对壳体1发生转动,第一接触头2与分离头3接触,在第一接触头2发生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接触头2与分离头3相互连接产生摩擦,造成磨损,当有磨损后,由于弹性顶头4是具有弹性的,且弹性顶头4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弹性顶头4的弹性力驱使分离头3向第一接触头2方向移动,从而保证第一接触头2与分离头3始终保持在紧密接触的状态,避免产生磨损后导致接触不良。具体的,第一接触头2与分离头3接触的一端为半球形结构,分离头3与第一接触头2接触的一端为与第一接触头2配合的半球形凹槽结构。将第一接触头2和分离头3设为相互配合的半球形结构,这样可以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其中,第二接触头5位于壳体1内的一端的端部设有安装盲孔,弹性顶头4设于盲孔内。弹性顶头4位于盲孔内,弹性顶头4的一端与第二接触头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分离头3连接,在安装时,分离头3与第一接触头2接触后,弹性顶头4处于压缩状态。另外,第一接触头2、分离头3、弹性顶头4以及第二接触头5均由导电材料构成;壳体1由绝缘材料构成。电流依次通过第二接触头5、弹性顶头4、分离头3、第一接触头2被导向至待导电的设备,壳体1为绝缘材料构成,避免电流不会外泄。其中,壳体1上设有润滑通孔6,润滑通孔6上设有封盖;润滑通孔6位于第一接触头2与分离头3接触的位置。润滑油可以从润滑通孔6滴入壳体1内,实现对第一接触头2、分离头3等结构的润滑,润滑油在壳体1的保护下不会发生滴漏的问题,避免润滑油滴漏在产品上,造成对产品的污染,影响产品质量。另外,第一接触头2的一端套设有轴承7,轴承7固定于壳体1内部。第一接触头2通过轴承7固定在壳体1内,通过轴承7,实现第一接触头2的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头2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待导电设备连接的安装孔位;第二接触头5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电源连接的安装孔位。第一接触头2与待导电的设备连接,第二接触头5与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一接触头(2)、分离头(3)、弹性顶头(4)以及第二接触头(5);所述的第一接触头(2)的一端设于壳体(1)内,并与壳体(1)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分离头(3)设于壳体(1)内,分离头(3)的一端与第一接触头(2)接触,另一端与弹性顶头(4)连接,所述的第二接触头(5)的一端固定于壳体(1)内,并与弹性顶头(4)的另一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一接触头(2)、分离头(3)、弹性顶头(4)以及第二接触头(5);所述的第一接触头(2)的一端设于壳体(1)内,并与壳体(1)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分离头(3)设于壳体(1)内,分离头(3)的一端与第一接触头(2)接触,另一端与弹性顶头(4)连接,所述的第二接触头(5)的一端固定于壳体(1)内,并与弹性顶头(4)的另一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接触头(2)与分离头(3)接触的一端为半球形结构,所述的分离头(3)与第一接触头(2)接触的一端为与第一接触头(2)配合的半球形凹槽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电流旋转导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接触头(5)位于壳体(1)内的一端的端部设有安装盲孔,所述的弹性顶头(4)设于盲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朝志王鹏刘俊英邱文弘李九星
申请(专利权)人:乳源东阳光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