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离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640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磁离合器,包括一横截面为U形的环形磁铁外壳和设置在环形磁铁外壳内部空腔内的线圈。连接器将线圈的一对端部连接至一对绝缘导线上,绝缘导线与带有一电源的外电路相连。在成对绝缘导线一端分别设有一对槽形端部。连接器包括位于内底面上的一第一凹槽,一第二凹槽,一对第三凹槽及一对第四凹槽。第一和第二凹槽与第三和第四凹槽以直角交叉。线圈的一对端部被安装在第一凹槽内底面上且一对从二极管伸出的导线被安装在第二凹槽内底面上。(*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磁离合器,特别涉及一种与所述电磁离合器有关的连接器。在现有技术中,我们已知道了许多电磁离合器。这些电磁离合器用于控制动力从汽车发动机向汽车空调系统中致冷压缩机的输送。在申请号为NO.2-253014(“JP‘014”)的日本专利中披露了一种这样的电磁离合器。JP‘014中所披露的电磁离合器的整体构造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参照附图1所示,离合器装置10被设置在环形管状延伸部件11的外周部分上,该延伸部件从压缩机壳体(未绘出)的一端面伸出以包围驱动轴20。驱动轴20通过一轴承(未绘出)可转动地支承在压缩机壳体(未绘出)内。所述离合器装置10包括通过轴承12可转动地安装在管状延伸部件11上的转子30。转子30的横截面为U型结构,并包括外圆部分31,内圆部分32及轴向端板部件33。端板部件33在轴向一端连接内、外圆部件31和32。在转子30的外圆部件31上固定安装有皮带轮34。皮带轮34通过一根皮带(未绘出)与汽车发动机(未绘出)相连。从管状延伸部件11外伸出的衬套40通过一螺栓41被固定在驱动轴20的外端部。通过多个片簧60将一环形电枢板50可移动地连接到衬套40上。片簧60能允许电枢板50向转子30的端板部件33产生轴向移动。每一片簧60的一端通过铆钉51被固定在电枢板50上,其另一端通过铆钉52被固定在衬套40上。电枢板50以一预定的轴向间隙“G”面向转子30的端板部件33。电磁铁70包括一横截面为U型的轭铁71,以便限定出一环形空间711,在轭铁71的环形空间711内设有一电磁线圈72。线圈72由一根导线经多次缠绕而成,以便使线圈72具有一第一端部72a和一与第一端部72a相对的第二端部72b。制成线圈72的这根导线被包覆有一绝缘材料薄层。轭铁71与驱动轴20同轴,且通过一环形固定板73被牢牢地安装在压缩机气缸(未绘出)上。轭铁71被设置在转子30的一环形空间35内,以便在轭铁71的周围形成有一间隙。当对电磁铁70上的线圈72通电时,电枢板50被吸引至转子30的端板部件33。因此,当通过发动机使转子30转动时,驱动轴20也随之转动。如果未对电磁铁70上的线圈72通电,由于片簧60复原力的作用,电枢板50则与转子30的端板部件33分离。转子30因响应发动机的输出而继续转动,但是驱动轴20则不转动。离合器装置10还包括一连接器80,用于将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连接到一外电路(未绘出)上,该电路包括一安装在汽车内、作为电源的电池(未绘出)。连接器80通过环形固定板73被固定在轭铁71上。参照附图2,下面将对连接器80的结构加以描述。连接器80包括一箱式构件81,该箱式构件具有一开口端及一用于紧盖箱式构件81开口端的分离式盖82(如图1所示)。箱式构件81的形状为长方体并由绝缘塑料制成。在箱式构件81内嵌入有一对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端部构件83和84。在模制成形箱式构件81的同时,应将端部构件83和84嵌入箱式构件81内。端部构件83和84应相互平行设置。在端部构件83暴露于箱式构件81内空腔810的区域上形成有第一狭缝83a和一独立的第二狭缝83b.同样,在端部构件84暴露于箱式构件81内部空腔810的区域上形成有第一狭缝84a和一独立的第二狭缝84b如图1所示。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通过一橡胶衬套74而穿设于轭铁71的一环形底部712和环形固定板73。平行于端部构件83设置的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被导入箱式构件81的内部空腔810,并随后被强制插入端部构件83的狭缝83a内以与端部构件83形成电耦合。当将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强制插入端部构件83的狭缝83a内时,应将包覆在线圈72第一端部72a外表面的绝缘材料剥去,以便暴露一足够的导电区域以使其与端部构件83形成电耦合。在完成线圈72的第二端部72b与端部构件84的狭缝84a之间的装配关系时,也可使用与上述方式相似的方式。为了消除脉冲电压(在对电磁铁70的线圈72断电后立即产生的电压),在箱式构件81内部空腔810内安装有一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装置85包括二极管85a和一对与二极管85a相连并彼此反向延伸的导线85b和85c。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的定位应使导线对85b和85c与端部构件83和84垂直。导线85b的一端被强制插入端部构件83的狭缝83b内以与端部构件83形成电耦合。同样,导线85c的一端被强制插入端部构件84的狭缝84b内以与端部构件84形成电耦合。因此,二极管85a通过导线对85b和85c与端部构件83和84接通。在强制将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和第二端部72b以及导线对85b和85c插入相应的“狭缝83a和84a”和“狭缝83b和84b”之后,箱式构件81的开口端通过一弹性材料密封圈86(如图1所示)被绝缘塑料材料制成的盖82紧紧盖住,其中所述弹性材料可选用橡胶。与狭缝83a相对的端部构件83的一端从箱式构件81中伸出。同样,与狭缝84a相对的端部构件84的一端从箱式构件81中伸出。端部构件83和84均具有嵌入壳体87的一端,该壳体是构成箱式构件81整体所必需的构件。壳体87被连接在一凹形壳体(未绘出)上,以便端部构件83和84的一端与一对插头(未绘出)相连,这些插头分别与外电路(未绘出)相连。在图3-5中绘出了另一种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电磁离合器。进而,在图3-5中,用表示JP‘014的图1中所示的相同标号表示相应部件。如图3所示,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或第二端部72b,例如第一端部72a,通过已知方式,例如压接被连接到第一绝缘导线91的一端。在压接过程中,应将第一导线91一端的绝缘物剥去。随后,用一种管形构件911紧紧地绝缘塑料包覆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与第一绝缘导线91一端之间的相连区域,以便防止电流的泄漏。参照图4和5,线圈72的第二端部72b及被绝缘导线91应从贯穿设置于轭铁71的环形底部712的孔(未绘出)中通过。线圈72的第二端部72b,及第一绝缘导线91通过轭铁71并插入第一和第二橡胶衬套75和76内,这些橡胶衬套应分别插入环形固定板73内。线圈72第二端部72b的固定则是通过用螺钉77将第二端部72b的一端部安装在固定板73上来完成的。通过已知方式,例如压接而将一插头(未绘出)连接到第一绝缘导线91上。在该压接过程中,应使第一绝缘导线91的另一端暴露。插头(未绘出)与第一绝缘导线91另一端的连接部分被一绝缘塑料管912包裹,以防止电流泄漏。设置在第一绝缘导线91另一端的插头(未绘出)能够容纳第一插头92a。第一插头92a通过已知方式,例如压接被连接到第二绝缘导线92上。在该压接过程中,应使第二绝缘导线92的一端暴露。第一插头92a与第二绝缘导线92一端的连接部分被一绝缘塑料管92b包裹,以防止电流泄漏。第二插头92c应被连接至第二绝缘导线92的另一端。第二插头92c通过一导线(未绘出)被连接至一安装在汽车内、作为电源的电池(未绘出)相连。第二插头92c通过已知方式,例如压接被连接到第二绝缘导线92的另一端。在该压接过程中,应使第二绝缘导线92的另一端暴露。第二插头92c与第二绝缘导线92另一端的连接部分被一绝缘塑料管92d包裹,以防止电流泄漏。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离合器,包括: 一电磁线圈装置,该装置包括一横截面为U型的环形磁铁外壳和设置在所述环形磁铁外壳内部空腔内的线圈; 一导电元件被连接至具有一电源的外部电路上; 一连接件以可导电形式连接所述导电元件和线圈;以及 所述环形磁铁外壳包括一具有一外径的第一环形侧壁部分,一具有一内径的第二环形侧壁部分,该内径应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部分的外径,以及一用于在轴向端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环形侧壁部分的环形底部; 所述线圈包括一绕线式单根导线,该导线由一绝缘材料薄膜包裹,并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个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 所述连接件包括一箱式构件,该箱式构件具有一开口端和一与所述开口端相对的封闭的底端,当将绕线式单根导线的第一和第二端部插入环形磁铁外壳的环形底部以及所述的箱式构件的封闭的底端时,所述箱式构件便被固定在环形磁铁外壳的环形底部上; 所述导电元件包括一对绝缘导线以及一对分别与绝缘导线对一端牢固连接的尾端部件; 所述箱式构件包括一第一凹槽,一对第二凹槽及一对第三凹槽,这些凹槽均形成在所述封闭底端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凹槽,成对的第二凹槽及成对的第三凹槽的设置应使第一凹槽与成对的第二凹槽及成对的第三凹槽均交叉;以及 每一尾端部件均包括一具有相对侧端的平顶部分,一对从平顶部分的相对端向下伸出的侧壁部分,以及一对第一狭缝,所述狭缝形成在每一尾端部件上成对侧壁部分的伸出端; 所述绕线式单根导线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的设置,应使第一和第二端部的一部分均被固定第一凹槽的内底面上; 当分别将设置在第一凹槽上的绕线式单根导线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的一部分强制装配在尾端部件对的第一狭缝时,应将端部对的成对的侧壁部分分别安装在第二凹槽对和第三凹槽对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本有基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