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0301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3:42
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油温散热器、转向机总成、转向油罐与转向泵,所述转向油罐的出油口经一号管路与转向泵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泵的出油口经二号管路与转向机总成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机总成的出油口经三号前管路与转向油温散热器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出油口经三号后管路与转向油罐的进油口相通,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底面依次经散热器支架、转向机支架与车架相连接,转向油温散热器前、后侧面的散热面相对于车架的走向呈横向设置,且散热面朝向车辆前进方向。本设计不仅管路结构简单、安装难度较低,而且安装位置较佳、散热效果较好。

A Heat Dissipating Steer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的转向系统,属于汽车转向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具体适用于增强散热效果,并简化管路结构、优化安装位置。
技术介绍
目前,工程车通常采用液压助力转向管路系统,实现转向助力功能,其中,电动工程车采用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管路系统,实现转向助力功能,但是,上述工程车大多在转向管路系统中未设计油温散热器。长时间工作时,尤其是应用在工况恶劣工地上的工程车上长时间工作时,会使转向液压油的温度迅速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后,转向液压油会变稀,性能变差,另外,转向油泵在高温液压油工作状态下会发生输出压力下降、流量减少、甚至不供油的现象,导致该转向管路的系统助力效能减弱,甚至失效,引发行车安全隐患,此外,液压油温度过高不仅会使电动工程车的电动转向泵损坏,而且会使转向系统中各个橡胶密封件快速老化,降低密封性能,缩短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授权公告号为CN203666762U,授权公告日为2014年6月25日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重型卡车转向系统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由多个散热片组成,所述散热装置一端设有泄油口、第一回油口和第一合流管,另一端设有分流管、第二合流管、吸油管和第二回油口。虽然该设计能降低转向液压系统的油温,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首先,该设计中增设的散热装置结构复杂,其上设置有多个进油管道以吸入转向液,如吸油管、第一回油胶管、第二回油胶管,不仅增加了散热管路的总长度,提高了安装难度,而且增加了管路回转或弯曲路径的数量,降低了散热效果;其次,该设计对于散热装置的安装位置没有公开,而在现有比较完备的转向系统中,安装空间非常有限,因而,散热装置的安装位置直接影响其应用价值,此外,转向系统内包含很多零部件,当增设一个外来的散热装置后,其位置不仅影响散热装置自身的散热效率,还会影响其余零部件功能的发挥。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路结构复杂、安装位置不佳、散热效果较差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管路结构简单、安装位置较佳、散热效果较好的散热型转向系统。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机总成、转向油罐与转向泵,所述转向油罐的出油口经一号管路与转向泵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泵的出油口经二号管路与转向机总成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机总成的出油口经三号管路与转向油罐的进油口相通;所述转向系统还包括近转向机总成设置的转向油温散热器,所述三号管路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管路与三号后管路,所述转向机总成的出油口经三号前管路与转向油温散热器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出油口经三号后管路与转向油罐的进油口相通;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底面经散热器支架与转向机支架相连接,且转向机总成经转向机支架与车架相连接。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前、后侧面均为散热面,该散热面相对于车架的走向呈横向设置,且散热面朝向车辆前进方向。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包括进油端、散热本体与出油端,所述散热本体包括进油柱、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与出油柱,所述进油柱的底端与进油端的顶端相连接,进油柱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经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与出油柱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进行对应连接,出油柱的外侧面与出油端相连接,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多个两两相互平行的散热层板,该散热层板的两端分别与进油柱的内侧面、出油柱的内侧面相连接,所有的散热层板的前侧面或后侧面构成散热面;所述散热层板的内部开设有散热油道,进油端内开设有进端油腔,出油端内开设有出端油腔,进油柱内开设有进油柱腔,出油柱内开设有出油柱腔,所述三号前管路经进端油腔与进油柱腔的底部相通,进油柱腔的侧部经散热油道与出油柱腔的一侧相通,出油柱腔的另一侧经出端油腔与三号后管路相通。所述散热油道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散热子油道,散热子油道与散热油道的走向相同,且散热油道的宽度小于散热层板的宽度。所述上连接板与相近的散热层板之间,下连接板与相近的散热层板之间,以及相邻的散热层板之间都设置有多个散热片,该散热片的两端与其相接触的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或散热层板进行垂直连接。所述进油端与进油柱同轴设置,出油端与出油柱外侧面的中部垂直连接,且进油柱、出油柱相互平行。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底面上近转向油温散热器进油口的部位的前、后侧面分别与一个进油支架相连接,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底面上近转向油温散热器出油口的部位的前、后侧面分别与一个出油支架相连接,进油支架、出油支架经散热器支架与转向机支架相连接。所述散热器支架包括散热器固定板、支架固定板与斜承加强筋,所述支架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向下开口的支架缺口及位于支架缺口两侧的支架腿一板、支架腿二板,支架腿一板、支架腿二板均与转向机支架相连接,支架固定板的另一端与散热器固定板的一端垂直连接,散热器固定板的另一端的顶面与进油支架相连接,散热器固定板上近支架固定板、散热器固定板交接处的部位的顶面与出油支架相连接;所述斜承加强筋的筋顶边与散热器固定板的底面相连接,斜承加强筋的筋侧边与支架固定板的内侧面相连接,筋侧边、支架固定板的交接处高于支架缺口设置。所述转向机支架包括支架内板面、支架外板面与支架侧弧面,所述支架内板面的一面与车架相连接,支架内板面的另一面经支架横板与支架外板面的内侧面相连接,支架外板面的外侧面与转向机总成相连接,支架腿一板、支架腿二板与支架内板面的连接处分别位于支架横板的两侧,支架横板的顶边上延至支架缺口的内部;所述支架内板面上近支架腿二板的一端经支架侧弧面与支架外板面上近散热器固定板的一端相连接,且支架腿二板位于支架腿一板、支架侧弧面之间。所述二号管路包括相互连接的二号前管路与二号后管路,所述转向泵的出油口依次经二号前管路、二号后管路后与转向机总成的进油口相通;所述三号前管路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一管路与三号前二管路,所述转向机总成的出油口依次经三号前一管路、三号前二管路后与转向油温散热器的进油口相通;所述三号后管路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后一管路与三号后二管路,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出油口依次经三号后一管路、三号后二管路后与转向油罐的进油口相通;所述一号管路、二号前管路、三号前二管路、三号后一管路都为橡胶软管,所述二号后管路、三号前一管路、三号后二管路都为金属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中,转向油温散热器近转向机总成设置,该安装位置使得油液一从转向机总成出来即可散热,延长了散热时间,利于提高散热效率,而且相对于油罐、转向泵,转向机总成附近更利于布置增设的转向油温散热器,既不会妨碍散热器散热,也不会干扰其余零部件的正常运转,此外,本技术采用的转向油温散热器只有一个进油管路与一个出油管路,结构简单,不会额外的延长管路的长度,也不会增加额外的回转或弯曲路径,既利于安装,也利于散热,尤其是在油罐、转向机总成之间的转向低压管路(即三号管路)上直接引入,管路走向简单顺畅,便于装配,散热效果较好,从而减少转向沉重出现的概率,提高转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保证行车安全。因此,本技术不仅管路结构简单、安装难度较低,而且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机总成(2)、转向油罐(3)与转向泵(4),所述转向油罐(3)的出油口经一号管路(81)与转向泵(4)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泵(4)的出油口经二号管路(82)与转向机总成(2)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机总成(2)的出油口经三号管路(8)与转向油罐(3)的进油口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系统还包括近转向机总成(2)设置的转向油温散热器(5),所述三号管路(8)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管路(83)与三号后管路(84),所述转向机总成(2)的出油口经三号前管路(83)与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出油口经三号后管路(84)与转向油罐(3)的进油口相通;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底面经散热器支架(6)与转向机支架(7)相连接,且转向机总成(2)经转向机支架(7)与车架(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机总成(2)、转向油罐(3)与转向泵(4),所述转向油罐(3)的出油口经一号管路(81)与转向泵(4)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泵(4)的出油口经二号管路(82)与转向机总成(2)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机总成(2)的出油口经三号管路(8)与转向油罐(3)的进油口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系统还包括近转向机总成(2)设置的转向油温散热器(5),所述三号管路(8)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管路(83)与三号后管路(84),所述转向机总成(2)的出油口经三号前管路(83)与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出油口经三号后管路(84)与转向油罐(3)的进油口相通;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底面经散热器支架(6)与转向机支架(7)相连接,且转向机总成(2)经转向机支架(7)与车架(1)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前、后侧面均为散热面(50),该散热面(50)相对于车架(1)的走向呈横向设置,且散热面(50)朝向车辆前进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包括进油端(51)、散热本体(52)与出油端(53),所述散热本体(52)包括进油柱(54)、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与出油柱(57),所述进油柱(54)的底端与进油端(51)的顶端相连接,进油柱(54)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经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与出油柱(57)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进行对应连接,出油柱(57)的外侧面与出油端(53)相连接,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之间设置有多个两两相互平行的散热层板(58),该散热层板(58)的两端分别与进油柱(54)的内侧面、出油柱(57)的内侧面相连接,所有的散热层板(58)的前侧面或后侧面构成散热面(50);所述散热层板(58)的内部开设有散热油道(581),进油端(51)内开设有进端油腔(511),出油端(53)内开设有出端油腔(531),进油柱(54)内开设有进油柱腔(541),出油柱(57)内开设有出油柱腔(571),所述三号前管路(83)经进端油腔(511)与进油柱腔(541)的底部相通,进油柱腔(541)的侧部经散热油道(581)与出油柱腔(571)的一侧相通,出油柱腔(571)的另一侧经出端油腔(531)与三号后管路(84)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油道(581)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散热子油道(582),散热子油道(582)与散热油道(581)的走向相同,且散热油道(581)的宽度小于散热层板(58)的宽度。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55)与相近的散热层板(58)之间,下连接板(56)与相近的散热层板(58)之间,以及相邻的散热层板(58)之间都设置有多个散热片(59),该散热片(59)的两端与其相接触的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或散热层板(58)进行垂直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端(51)与进油柱(54)同轴设置,出油端(53)与出油柱(57)外侧面的中部垂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见张博奇宁忠翼杨胜张文胜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