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滚珠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498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直线运动滚珠轴承,由外衬套、钢珠保持器、钢珠圈和侧环组成,外衬套具柱状径向外表面与独特轮廓的径向内表面,该内表面设凹方槽和钢珠逃槽;钢珠保持器设钢珠沟槽和凸方栓,凸方栓套于凹方槽内;钢珠沟槽包括负荷钢珠沟槽,非负荷钢珠沟槽及回转槽,钢珠圈由钢珠形成;钢珠进入回转槽回转,上升至非负荷钢珠沟槽,再回至负荷钢珠沟槽,形成钢珠圈,进行直线运动;回转槽为深浅不同的凹槽,转回转路径深度呈三段式变化。(*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直线运动滚珠轴承,以数圈钢珠圈承受外部负荷直线运动,可作为工具机的直线运动元件。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现有技术直线运动滚珠轴承钢球的保持器2的径向外表面配置数圈钢珠圈,每一钢珠圈由运行于直线负荷钢珠沟槽8、直线非负荷钢珠沟槽9,以及连接两钢珠沟槽的钢珠回转槽间的钢珠循环路径的钢珠6所组成;直线负荷钢珠沟槽8与直线非负荷钢珠沟槽9间的钢珠循环藉沟槽两端的钢珠回转槽(未示)来完成。钢珠回转槽的深度线16逐渐等差地上升,使网珠6由负荷钢珠沟槽8进入回转槽作180度回转,并且逐渐上升运行至非负荷钢珠沟槽9,这种钢珠回转槽深度变化限制了外衬套1径向内表面的几何形状;外衬套1径向内表面相对于钢珠保持器2的钢珠圈区域,须因为钢珠回转槽内钢珠顺回转槽深度逐渐上升,须作适当的逃避切削段17,才能顺利地将钢珠保持器2装置于外衬套1内;使钢珠6运行时,不会干涉到外衬套2径向内表面,这种设计使得外衬套1径向内表面的几何形状变得复杂,制造成本高,同时让外衬套1径向内表面与钢珠保持器2之间空隙18增大,容易附着异物,因而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线运动滚珠轴承。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直线运动滚珠轴承,由一外衬套、一钢珠保持器、六圈钢珠圈和两侧环所组成,钢珠圈由运行于直线负荷钢珠沟槽,直线非负荷钢珠沟槽和钢珠回转槽间的循环路径的钢珠所组成,该钢珠回转槽深度呈三段式的变化,该钢珠回转槽第一段深度变化为负荷钢珠由负荷钢珠沟槽进入半圆形钢珠回转槽,且回转约90度,此时,整个钢珠于沟槽内,不突出于钢珠保持器的径向外表面,半圆形钢珠沟槽在此段区域亦设有如负荷钢珠沟槽的径向开口,使钢珠能经此开口接触轴杆,第二段深度变化为钢珠从约1/2半圆形钢珠沟槽回转至半圆形钢珠沟槽与非负荷钢珠沟槽的接合处,此区域半圆形钢珠沟槽深度呈逐渐上升变化,槽沟径向开口在此区域内逐渐缩小而结束,使得部分钢珠表面突出于钢珠保持器径向外表面,半圆形钢珠回转槽深度第三段变化为钢珠由回转槽与非负荷钢珠沟槽接合处滚动至非负荷钢珠沟槽底部最终高度处,这一段的深度变化,以增加非负荷钢珠沟槽底部的厚度,使非负荷钢珠沟槽的强度增加,由于非负荷钢珠沟槽的深度约等于钢珠的半径,相对于非负荷钢珠沟槽的外衬套径向内表面的区域加工有一半圆形断面容纳钢珠并使钢珠能顺畅地运转于沟槽钢珠保持器半圆形钢珠回转槽内的凹槽。本技术轴承的优点在于其轴承外衬套径向内表面的几何形状简化,加工容易,使钢珠保持器圆周的钢珠沟槽厚度增加以提高沟槽强度,不易断裂,将半圆形回转槽深度作三段式变化,钢珠运行顺畅,且降低成本。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直线运动滚珠轴承外衬套与钢珠保持器钢珠回转区域剖视图2为本技术轴承的部分剖视图;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钢珠保持器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侧环的立体图;图6A为本技术钢珠保持器上单一钢珠圈结构图;图6B为本技术钢珠保持器上钢珠圈的钢珠轨迹展开图;也是图6A中沿B-B线的展开图。本技术提供一种直线运动滚珠轴承,直线滚珠轴承套于轴杆和装置在负荷台内的轴承座上,用以支持负荷台面负荷并沿着轴杆在低摩擦阻力中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滚珠轴承是由外衬套、钢珠保持器、钢珠圈和侧环所组成,钢珠保持器的圆周具有六圈均匀配置的钢珠圈,每一钢珠圈由运行时沿轴向互相平行配置的两列直线钢珠沟槽以及连接两沟槽两端半圆形钢珠环回转槽之间钢珠所组成,负荷钢珠沟槽具有径向开口,使运行于该沟槽的钢珠能经开口与轴杆接触,并且,钢珠的另一端与外衬套径向内表面的相对部位接触以承受负荷和在低摩擦阻力中运动,负荷钢珠沟槽具有U形断面能容纳整个钢珠,非负荷钢珠沟槽具有半圆形断面,但无径向开口,只能容纳半个钢珠,因此,外衬套径向内表面相对于非负荷钢珠沟槽的区域加工一具有半圆形断面的沟槽,以导引钢珠运行,钢珠于两列钢珠沟槽间的循环是由位于轴向两端并且连接两沟槽的半圆形回转槽完成,两列直线钢珠沟槽位于钢珠保持器圆周径向不同的位置,因此,半圆形钢珠回转槽的深度必须改变使钢珠能由负荷钢珠沟槽平顺回转至非负荷钢珠沟槽,半圆形钢珠回转槽的深度变化,会影响外衬套径向内表面的几何形状。钢珠回转槽第一段深度变化为负荷钢珠由负荷钢珠沟槽进入半圆形钢珠回转槽,并且回转约90度,此时,整个钢珠于沟槽内,并不突出于钢珠保持器的径向外表面,半圆形钢珠沟槽在此段区域设有如负荷钢珠沟槽的径向开口,使钢珠能经此开口接触到轴杆,第二段深度变化为钢珠从约1/2半圆形钢珠沟槽回转至半圆形钢珠沟槽与非负荷钢珠沟槽的接合处,此区域半圆形钢珠沟槽深度渐次上升变化,槽沟径向开口在此区域内逐渐缩小而结束,使得部分钢珠表面突出保持器的径向外表面,半圆形钢珠回转槽深度第三段变化为钢珠由回转槽与非负荷钢珠沟槽接合处滚动至非负荷钢珠沟槽底部最终高度处,这一段的深度变化,增加非负荷钢珠沟槽底部的厚度,使非负荷钢珠沟槽的强度增加,不易断裂,由于非负荷钢珠沟槽的外衬套径向内表面的区域加工一半圆形断面凹槽以容纳钢珠,使钢珠能顺畅地运转于沟槽内。钢珠保持器半圆形钢珠回转槽深度如前述三段式的变化,可以简化外衬套径向内表面的几何形状和减低回转槽上升梯度所造成的挤压,而达到最佳的钢珠循环效果。为防止钢珠保持器在外衬套内作径向转动,造成钢珠循环不顺畅,特别在钢珠保持器的圆周及外衬套径向内表面各设等分配置的方栓与相配合的卡沟,另外,在直线运动滚珠轴承轴向两端,钢珠保持器的外侧各装置有一侧环,防止钢珠保持器在外衬套内因轴向滑动而脱落,侧环为塑料一体成形,并具有等分配置的径向细槽,使其能轻易地扣卡于外衬套内,方便装配。图2至图6为本技术直线运动滚珠轴承的实施例图,直线运动滚珠轴承由一外衬套1、一钢珠保持器2、六圈等分配置于钢珠保持器2径向外表面的钢珠圈与扣卡于外衬套1轴向两端的侧环3组成,外衬套1具有一圆柱状径向外表面与独特轮廓的径向内表面,径向内表面设有等分配置的凹方槽4和钢珠逃沟5,逃沟5断面为半圆形,钢珠保持器2的圆周则具有等分配置的钢珠圈和凸方栓7,每一钢珠圈由运行于一直线负荷钢珠沟槽8、一直线非负荷钢珠沟槽9以及连接两钢珠沟槽的半圆形钢珠回转槽10间的钢珠6所构成。钢珠保持器2装置于外衬套1内,钢珠保持器2的凸方栓7与外衬套1的凹方槽4相配合,可防止钢珠保持器2的在外衬套1内转动,防碍钢珠循环;钢珠保持器2圆周的配置使得每一钢珠圈的非负荷钢珠沟槽9与另一钢珠圈的负荷钢珠沟槽8相邻,而凸方栓则位于每一钢珠圈的非负荷钢珠沟槽9与另一钢珠圈的负荷钢珠沟槽8之间,并且凸出于钢珠保持器2的径向外表面(如图2所示),负荷钢珠沟槽8具有径向开口11;当直线运动滚珠轴承装置于直轴12上时,负荷钢珠6经负荷钢珠沟槽8的径向开口11与直轴12的表面19接触,同时,直轴12使负荷钢珠沟槽8的钢珠6也与相对应的外衬套径向表面20接触,以承载负荷台的负荷和使钢珠6在轴承沿直轴12作直线运动时,能不断滚动于钢珠保持器2的沟槽之间,完成钢珠6的循环。非负荷钢珠沟槽9具有半圆形的断面,其深度较负荷钢珠槽8的深度浅,使非负荷钢珠沟槽9的钢珠6凸出于钢珠保持器2表面之外,因此,必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线运动滚珠轴承,由一外衬套、一钢珠保持器、六圈钢珠圈和两侧环所组成,钢珠圈由运行于直线负荷钢珠沟槽,直线非负荷钢珠沟槽和钢珠回转槽间的循环路径的钢珠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该钢珠回转槽深度呈三段式的变化,该钢珠回转槽第一段深度变化为负荷钢珠由负荷钢珠沟槽进入半圆形钢珠回转槽,且回转约90度,此时,整个钢珠于沟槽内,不突出于钢珠保持器的径向外表面,半圆形钢珠沟槽在此段区域亦设有如负荷钢珠沟槽的径向开口,使钢珠能经此开口接触轴杆,第二段深度变化为钢珠从约1/2半圆形钢珠沟槽回转至关圆形钢珠沟槽与非负荷钢珠沟槽的接合处,此区域半圆形钢珠沟槽深度呈逐渐上升变化,槽沟径向开口在此区域内逐渐缩小而结束,使得部分钢珠表面突出于钢珠保持器径向外表面,半圆形钢珠回转槽深度第三段变化为钢珠由回转槽与非负荷钢珠沟槽接合处滚动至非负荷钢珠沟槽底部最终高度处,这一段的深度变化,以增加非负荷钢珠沟槽底部的厚度,使非负荷钢珠沟槽的强度增加,由于非负荷钢珠沟槽的深度约等于钢珠的半径,相对于非负荷钢珠沟槽的外衬套径向内表面的区域加工有一半圆形断面容纳钢珠并使钢珠能顺畅地运转于沟槽钢珠保持器半圆形钢珠回转槽内的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钊嵩
申请(专利权)人: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