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式液压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148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液压轴承,包括一活塞体,所述的活塞体设置在两相互抵紧又需要相对转动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之第一工件内的活塞缸套内,所述的活塞体的侧壁与所述的缸套之间有油封件,所述活塞体的后端面连通高压油道,所述活塞体的前端面有顶推所述的第二工件的摩擦面和下凹部,所述的下凹部连通活塞体后的高压油道。具有对环境适应性好、结构简单、耐用的优点。(*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轴承。
技术介绍
静压轴承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也能建立起 承载油膜,能保证在启动阶段摩擦副两表面也没有直接接触。动压轴 承利用动力润滑原理,在两相对运动的部件之间形成压力油层,使轴 承处于液体摩擦下工作。动静压轴承兼有前两者优点,它的正常工作 的速度范围比较大,又利用油膜的动压效应,故而不管在启动阶段还 是在工作阶段摩擦副两表面的摩擦都非常的小。液压轴承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压力面之间的转动进 行润滑的场合。典型的液压轴承的主体是柱状轴承衬套,工件被顶在 轴承衬套上,轴承衬套内开有高压进油道,该高压进油道通轴承衬套 与其顶推的工件的接触面,使之形成油膜。轴承衬套与工件凭借该油 膜的润滑得以相对转动。油膜的形成需要轴承衬套与工件的间距、油 压的精确适配,如果油压过小则工件不能"浮"起,油膜无法形成有效的润滑;如果油压过大,工件被顶开过大距离,则会造成油的泄漏。 在工件的压力有扰动的场合,要在液压轴承上保持上述平衡,显 得非常困难。目前有一种动压式液压轴承,如图1所示,其与一般液压轴承的区别是增加了自油膜处引出的压力传感器r和回油道2',藉由实时传输的压力数据,动态地调整进油3',使油压与工件动态压力相适配。由于油压的调整存在滞后性,这一设计难以保障油膜的稳定,可 靠性欠佳;此外,还需要复杂的配套部件,制造难度大、成本高,难 以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现有液压轴承对使用环境要求高、油膜稳定性 差、结构复杂的缺点,提供一种对使用环境适应性好、油膜稳定性好、 结构简单的液压轴承。本技术所述的液压轴承,包括一活塞体,所述的活塞体设置 在两相互抵紧又需要相对转动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之第一工件内 的活塞缸套内,所述的活塞体的侧壁与所述的缸套之间有油封件,所 述活塞体的后端面连通高压油道,所述活塞体的前端面有顶推所述的 第二工件的摩擦面和下凹部,所述的下凹部连通活塞体后的高压油 道。进一步,所述的下凹部被围合在所述的摩擦面内。 更进一步,所述的活塞体的后端面与前端面的面积相等。 更进一步,所述的下凹部的面积略小于活塞体后端面的面积。 更进一步,所述的摩擦面上分布有油槽,所述的油槽连通所述的 下凹部。高压油通过活塞体后的高压油道进入前端面的下凹部。由于下凹 部占据前端面的绝大部分面积,根据帕斯卡定律,对第二工件的顶推 主要由下凹部内的高压油承担。摩擦面仅承担微量的顶推压力,并且下凹部和油槽内的高压油也渗透到摩擦面上,形成液体摩擦。摩擦面 事实上也起到了对下凹部内的高压油的密封作用。当第二工件的压力减小时,第二工件被油压向外推,但是由于下 凹部的面积略小于活塞体后端面的面积,活塞体前后端面所受到的油 压存在差额,于是活塞体也被向外推。由此,活塞体与第二工件的接 触面之间的结合状态仍然维持不变,承压油膜保持稳定。当第二工件 的压力增加时,活塞体可作向内的縮进。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液压 轴承整体对工作面压力波动的适应性、可靠性,简化了结构。本技术的的优点是能够适应工件压力扰动,结构简单、稳 定性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液压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在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图3是活塞体的分布示意图图4是活塞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A-A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参照附图2-4:本技术所述的液压轴承,包括一活塞体5,所述的活塞体5 设置在两相互抵紧又需要相对转动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之第一工 件内的活塞缸套12内,所述的活塞体5的侧壁与所述的缸套12之间有油封件7,所述活塞体5的后端面连通高压油道6,所述活塞体的 前端面有顶推所述的第二工件的摩擦面9和下凹部8,所述的下凹部 8连通活塞体5后的高压油道6。所述的下凹部8被围合在所述的摩擦面9内。所述的活塞体5的 后端面与前端面的面积相等,所述的下凹部8的面积略小于活塞体后 端面的面积。本技术用作注塑机转盘的挠度调节装置的例子如下,此时活 动车壁3相当于第一工件,转盘2相当于第二工件。注塑机转盘机构的挠度调节装置,包括活动车壁、用于安装模具1 的转盘2,转盘2的转轴11通过轴承4安装在所述的活动车壁3上,活 塞体5设置在所述活动车壁3内的活塞缸套12内,所述的活塞体5的 侧壁与所述的缸套12之间有油封件7,所述活塞体5的后端面连通高压 油道6,所述活塞体5的前端面有顶推所述的转盘的摩擦面9和下凹部 8,所述的下凹部8连通活塞体5后的高压油道6。所述的下凹部8被围合在所述的摩擦面9内。所述的活塞体5的后 端面与前端面的面积相等。所述的下凹部8的面积略小于活塞体5后端 面的面积。所述的活塞体5以转盘的旋转轴为圆心在活动车壁3端面的同一圆 周上均匀分布。此时下部的活塞体的油压大于上部的活塞体的油压,以 取得矫正转盘中心线下垂的效果。也将活塞体5可以设置成不均匀分布,下部数量多于上部,此时各 活塞体的油压相等,以取得矫正转盘中心线下垂的效果。当压力油由高压油道6进入活塞缸套12内,推动活塞体5顶住转 盘3,使活塞体的端面与转盘紧密的贴合在一起,形成腔体。然后高压 油从活塞体5中心部分的孔道10进入到下凹部8形成的油腔,推动转 盘和模具向上旋转一个角度,调整模具中心线的挠度。把模具左右两部 分的错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提高注塑机的精密等级。而且由于动 静压润滑原理使得转盘与调整机构的活塞始终处于液体摩擦下,加快转 盘的转动速度。实施例二 参照附图2-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所不同点是在摩擦面9上刻有与 下凹部8连通的油槽13。油槽13能够使摩擦面更好地被浸润,形成液体摩擦。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技术构思的实现形式的 列举,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的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 体形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 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权利要求1、液压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活塞体,所述的活塞体设置在两相互抵紧又需要相对转动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之第一工件内的活塞缸套内,所述的活塞体的侧壁与所述的缸套之间有油封件,所述活塞体的后端面连通高压油道,所述活塞体的前端面有顶推所述的第二工件的摩擦面和下凹部,所述的下凹部连通活塞体后的高压油道。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凹部 被围合在所述的摩擦面内。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 塞体的后端面与前端面的面积相等,所述的下凹部的面积略小于活塞 体后端面的面积。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摩擦面 上分布有油槽,所述的油槽连通所述的下凹部。专利摘要液压轴承,包括一活塞体,所述的活塞体设置在两相互抵紧又需要相对转动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之第一工件内的活塞缸套内,所述的活塞体的侧壁与所述的缸套之间有油封件,所述活塞体的后端面连通高压油道,所述活塞体的前端面有顶推所述的第二工件的摩擦面和下凹部,所述的下凹部连通活塞体后的高压油道。具有对环境适应性好、结构简单、耐用的优点。文档编号F16C32/06GK201225365SQ20082012031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5日专利技术者韩志翔 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液压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活塞体,所述的活塞体设置在两相互抵紧又需要相对转动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之第一工件内的活塞缸套内,所述的活塞体的侧壁与所述的缸套之间有油封件,所述活塞体的后端面连通高压油道,所述活塞体的前端面有顶推所述的第二工件的摩擦面和下凹部,所述的下凹部连通活塞体后的高压油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志翔
申请(专利权)人:联塑杭州机械有限公司陆孝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