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机舱与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2329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4 01:37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前机舱与汽车,前机舱包括防撞梁、纵梁、侧加强板和中间加强板,所述防撞梁的一侧设有吸能盒,所述纵梁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所述侧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的一侧,所述侧加强板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所述中间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之间,所述中间加强板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本申请可以使前机舱具有较高的碰撞安全性能。

Front Engine Room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机舱与汽车
本申请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前机舱与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的前机舱位于汽车的前端,主要承受车身前方受到的碰撞,保护驾驶室人员的安全。为确保汽车前机舱的强度,通常在翼子板内侧设有侧加强板。现有技术中,侧加强板的前端直接连接于纵梁的侧面,也就是说,侧加强板的连接面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在正向碰撞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连接面开裂或侧加强板变形,导致前机舱承受正向碰撞的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前机舱与汽车,以使前机舱具有较高的碰撞安全性能。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前机舱,其包括:防撞梁,所述防撞梁的一侧设有吸能盒;纵梁,所述纵梁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侧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的一侧,所述侧加强板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中间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之间,所述中间加强板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可选地,所述中间加强板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相正对的一侧分别设有凸起,并通过所述凸起相互贴合。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相背离的一侧分别设有翻边,并通过所述翻边抵接于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3。可选地,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设有第一端板,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均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可选地,所述吸能盒包括间隔排列的第一吸能盒与第二吸能盒,所述第一吸能盒与所述第二吸能盒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纵梁正对所述第一吸能盒,所述侧加强板正对所述第二吸能盒。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前机舱还包括连接垫板,所述连接垫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均通过所述连接垫板连接于所述吸能盒。可选地,所述纵梁的前端设有第二端板,并通过所述第二端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吸能盒;所述侧加强板的前端设有第三端板,并通过所述第三端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吸能盒。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前机舱还包括前轮罩板,所述前轮罩板的内侧面抵接于所述中间加强板的顶端,所述前轮罩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前机舱。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前机舱将车身纵梁和侧加强板均连接于吸能盒,使纵梁和侧加强板均能够承受正向碰撞,并使正向碰撞能量能够分散,从而提高前机舱承受正向碰撞的性能;纵梁与侧加强板之间设置中间加强板,中间加强板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纵梁和侧加强板,通过中间加强板传递和分散侧向碰撞能量,从而提高机舱承受侧向碰撞的性能;由此,使本申请提供的前机舱具有较高的碰撞安全性能。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机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连接垫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侧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中间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前轮罩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防撞梁;10-吸能盒;100-第一端板;102-第一吸能盒;104-第二吸能盒;2-纵梁;20-第二端板;3-侧加强板;30-第三端板;4-中间加强板;40-第一加强板;42-第二加强板;4a-凸起;4b-翻边;5-连接垫板;6-前轮罩板。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如图1-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机舱,其具有较高的碰撞安全性能,包括防撞梁1、纵梁2、侧加强板3和中间加强板4。防撞梁1的一侧(朝向汽车后面的一侧)设有吸能盒10,防撞梁1用于承受车身前方的正向碰撞,并将碰撞能量通过吸能盒10向后传递;纵梁2的前端连接于吸能盒10远离防撞梁1的一端,使纵梁2能够承受正向碰撞;侧加强板3设置于纵梁2的一侧,以增加前机舱的强度,侧加强板3的前端连接于吸能盒10远离防撞梁1的一端,使侧加强板3能够承受正向碰撞。也就是说,纵梁2与侧加强板3均能够承受正向碰撞,并使正向碰撞能量能够分散,从而提高前机舱承受正向碰撞的性能。中间加强板4设置于纵梁2与侧加强板3之间,中间加强板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纵梁2与侧加强板3,并通过焊接进行连接,通过中间加强板4传递和分散侧向碰撞能量,从而提高机舱承受侧向碰撞的性能。进一步地,本申请提供的前机舱还可以包括前轮罩板6(参见图1和图7),前轮罩板6的内侧面抵接于中间加强板4的顶端,防止前轮罩板6向下塌陷;前轮罩板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纵梁2与侧加强板3,通过中间加强板4防止侧加强板3与纵梁2对前轮罩板6的挤压,从而防止前轮罩板6发生变形或破裂。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6所示,中间加强板4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一加强板40和第二加强板42,使中间加强板4具有较高的强度,防止中间加强板4出现折弯变形。此外,由于沿车身前后方向,纵梁2与侧加强板3之间的间隙大小并不均匀,将第一加强板40和第二加强板42分别设置于车身前后方向的不同位置,可以确保中间加强板4能够可靠抵接于纵梁2和侧加强板3,避免在中间加强板4的端部出现间隙。第一加强板40与第二加强板42可以通过焊接方式相互连接,增加中间加强板4的刚度,从而更好地通过中间加强板4进行能量传递。进一步地,第一加强板40与第二加强板42相正对的一侧分别设有凸起4a,并通过凸起4a相互贴合,在不改变第一加强板40与第二加强板42的厚度的情况下,增大第一加强板40与第二加强板42之间的跨度,从而增加支撑的可靠性。更进一步地,第一加强板40与第二加强板42相背离的一侧分别设有翻边4b,并通过翻边4b抵接于纵梁2和侧加强板3,增大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的可靠性,且方便焊接操作。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吸能盒10远离防撞梁1的一端可以设有第一端板100,纵梁2与侧加强板3均连接于第一端板100,通过第一端板100增大连接区域的大小,并将碰撞能量分散到纵梁2与侧加强板3,使纵梁2与侧加强板3能够共同受力,避免其中一者受力过大,产生变形或断裂。进一步地,吸能盒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机舱,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所述防撞梁的一侧设有吸能盒;纵梁,所述纵梁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侧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的一侧,所述侧加强板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中间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之间,所述中间加强板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机舱,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所述防撞梁的一侧设有吸能盒;纵梁,所述纵梁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侧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的一侧,所述侧加强板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中间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之间,所述中间加强板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加强板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相正对的一侧分别设有凸起,并通过所述凸起相互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相背离的一侧分别设有翻边,并通过所述翻边抵接于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设有第一端板,所述纵梁与所述侧加强板均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芹侯锡松熊建华朱红霞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