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带滚柱的滚动轴承的保持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0930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带滚柱(5)的滚动轴承的保持架(1,2,3,4),具有滚柱(5)、一第一侧边缘(6)、一第二侧边缘(6)、筋片7和在圆周方向相互邻接的用于滚柱(5)的窝(8、9、10、11,12,13),其中筋片(7)和侧边缘相互一体构成,其中至少侧廓(16)具有一完工的成形铣削的轮廓,并且完工轮廓是至少一个成形铣刀(21)正的外切削刃轮廓的负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带有滚柱的滚动轴承的保持架,具有一第一侧边缘、一第二侧边缘、筋片和沿圆周方向相互邻接的用于滚柱(5)的窝,其中筋片和侧边缘彼此一体构成,并且其中-筋片沿保持架的旋转轴线布置在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之间,-每个窝在圆周方向上由筋片上的相互对置的侧廓围成,-每个窝沿旋转轴线由侧边缘的相互对置的内轮廓围成,-在一个窝两边相互对置的侧廓之间沿切向的最大自由轮廓间距大于窝内相应滚柱的最大直径,-在筋片上形成用于滚柱的支承部,-两个分别在一个窝两边相互对置的支承部之间最大的自由切向间距小于在窝内相应的滚柱的最大公称直径,其中至少侧廓具有完工的成形铣削的轮廓,并且所述完工轮廓具有至少一个成形铣刀的正的外刀刃轮廓的负像。
技术介绍
在DE 100 21089 A1中介绍了这种保持架。保持架的窝用成形铣刀加工出来,铣刀的横截面外轮廓为在窝内部的相应加工表面的完工负轮廓的正轮廓。绕刀具轴线旋转的旋转对称成形铣刀首先径向移入保持架毛坯上一预先准备好的孔内,然后沿保持架的圆周方向或切向或轴向运动,以便在圆周方向上在相应的筋片上铣出朝向窝的侧廓的轮廓,并且以便在轴向上在大多设计成环形的侧边缘上铣出内轮廓以及角部圆弧。用一用于大多内侧廓的成形铣刀也加工出窝的角部。在筋片上通过一个窝相互对置的侧廓之间在一个窝内的切向或圆周方向的自由的切向轮廓间距大于窝内的滚柱的公称直径与公称直径允许的正公差之和。因此滚柱在窝内在两个相互对置的侧廓之间的运动间隙内可以在切向和径向从一个侧廓向另一个侧廓运动。滚柱在保持架内在面向窝的侧廓上按规定滑动。在DE 100 21089 A1中所述的保持架结构的缺点是,在筋片上的弯曲的保持架凸起之间和在那里滑动的滚柱之间不存在足够的润湿剂。因此摩擦力比较大,由于大的摩擦造成不允许的磨损和/或过高的温度。在窝处形成的支承部在运输和装配操作时挡住滚柱。在围成窝的每条筋片上形成至少一个支承部。在窝处相互对置的并共同作用的一对至少两个支承部的每个支承部从相应的筋片上相向切向突起。滚柱借助于支承部径向固定在保持架内。因为向窝内切向或圆周方向突起的支承部之间最大的间距小于滚柱的公称直径与公称直径允许的负偏差(滚柱允许的负公差)之差。这里存在这样的保持架,在它上面或者在径向外侧形成支承部,或者在径向内侧形成支承部,但是也有这样的保持架,在它上面在径向外部又在径向内部形成相应的支承部。特别是在最后所述的情况下,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从径向外部或从径向内部将滚柱压入保持架。这时将滚柱径向压向窝的支承部,直至支承部弯曲并将滚柱压入窝内。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如果例如切向间距加工成具有下公差而滚柱具有最大允许直径,那么这个力非常大。因此相互对置的支承部之间的切向间距不仅要符合固定功能,而且也要符合“卡紧功能”。还应该注意,支承部尽可能仅仅弹性弹入,以避免支承部变形和滚柱损坏(支承部在滚柱上的刮出沟痕)。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滚柱保持架,其具有对滚柱的滑动而言最佳的内部几何形状并具有对于滚柱的压入而言最合适的支承部结构。保持架应该可以通过成形铣削经济地制造。按照本专利技术所有保持架特别是由钢、有色金属或轻金属及其合金制成。窝的完工的内轮廓在由侧边缘和筋片整体构成的保持架上通过成形铣削制成。这个目的利用权利要求1和其他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部分的特征实现。用于本专利技术保持架的用来铣削筋片上侧廓的成形铣刀在外部具有一沿成形铣刀旋转轴看这样的横截面轮廓,它是筋片侧廓上的完工的负轮廓的对应正轮廓。这里筋片上的负对应形状在垂直于旋转轴与保持架相交的并被旋转轴垂直穿透的保持架的任意一个剖面内观察。因此筋片上的朝向相应窝的侧廓分别具有至少一个面向窝的用于窝内相应滚柱的平面的滑动面。一个窝的相互面对的滑动面最好相互平行,因此同时平行于一从旋转轴线出发的并与它同方向延伸的径向平面布置。因此在一条筋片上形成的相互背对的并分别朝向另一个窝的滑动面最好相互倾斜。平面形的滑动面径向连接在至少一个支承部上,支承部至少沿切向突出于滑动面伸入窝内,或者作为另一种选择沿滚柱方向在滚柱上方或下方。因此每个滚柱在窝内在平的而不是弯曲的滑动面上滑动。因此在滚动轴承运行时与保持架的接触是没有润滑的。滚柱外表面和滑动面之间的纯粹线性接触保持不变并且是稳定的。因此由窝内滚柱的圆柱形表面的曲率得到,滚柱和滑动面之间的最小自由距离(一个窝之和)是运动间隙。滚柱和滑动面之间所有其他的朝保持架旋转轴线径向向内和背向它径向向外隔开的距离随着离最小距离越来越远而加大。因此在滚柱和相应侧廓之间形成的气隙做成楔形。润滑剂、油或脂在进入接触之前形成楔形,并与滚柱圆周相切地进入接触。确保了润滑剂始终输入接触部位。由于接触作用在保持架上基本上只有切向分力,从而避免了加剧摩擦的径向分力。显著减少了由接触区内的摩擦造成的热量。由于较低的工作温度,润滑剂负荷较小。在筋片的径向区域内滑动面至少延伸这么远,使得尤其是保持架的所有滚柱的共同的部分圆沿圆周方向在接触部位穿透在窝旁各个相互对置的筋片的滑动面。部分圆是滚动轴承技术专业人员众所周知的概念,并定义为绕相应轴承/保持架的旋转中心分布的圆,并与所有公称直径相同的滚柱的中心轴线相交,如果它们径向贴合在轴承的至少一个滚道上的话。滚柱的中心轴线是做成旋转对称的滚柱的回转中心,并且通常平行于保持架/轴承的旋转轴线分布。每个滚柱的切向滑动通过这样的方法保证,即在位于窝内的滚柱和筋片之间位于部分圆上的最大切向间距小于滚柱之间和筋片之间任何其他相邻的在部分圆径向上方和下方的切向间距。如果径向连接在滑动面上的支承部具有一面向窝的斜面,那么便进一步改善在接触部位润滑剂的输入。斜面到滚柱的距离随与滚柱和滑动面之间通过运动间隙确定的最小距离的距离加大而加大。斜面相对于滑动面倾斜一个钝角。通过滚柱绕其中心轴线的滚动在支承部的斜面上形成一润滑楔,并借助于滚柱拉入滑动面和滚柱之间。作为另一种选择,支承部具有一过渡到滑动面的弯曲表面。弯曲表面作为过渡表面源自上述面向窝的斜面,并转变成滑动面,或者支承部在窝一侧一般通过这种弯曲的并转变成滑动面的表面描述。弯曲表面到滚柱的距离最好也随离滚柱和滑动面之间由运动间隙确定的最小距离的距离增加而加大。表面的曲率最好在保持架沿旋转轴的一个纵剖面内通过一半径描述。其中半径大于在相应窝内的滚柱的公称直径的一半。本专利技术另一种结构涉及窝角部的造型。窝角部理解为从筋片到侧边缘的通常是直角形的交接部位。已知在保持架受力时在具有小的从筋片到侧边缘的交接半径的窝角部处出现尖峰应力,它们可能造成裂纹并导致保持架的毁坏。因此这些窝角部半径应该尽可能大。此外在成形铣削的窝中在角部需要一用于成形铣刀的空刀槽,通过它避免在角部在轴向移动和纵向移动的成形铣刀铣削轮廓之间的过切。因此滑动面最好不沿筋片整个宽度,而是与旋转轴线同方向,从窝角部向另一个窝角部延伸,分别直至一弯曲的角部表面。窝在角部通过角部表面至少部分地向筋片中凸形拱起。角部由一从滑动面向内侧廓延伸的角部表面描述,其轮廓最好通过至少一个半径规定。如开始所述,存在这样的保持架,在它上面形成a)径向向外或b)径向向内的相应支承部,但是也有这样的保持架,在它上面既形成c)径向向外又形成径向向内的支承部。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用于带有滚柱(5)的滚动轴承的保持架(1,2,3,4),具有一第一侧边缘(6)、一第二侧边缘(6)、筋片(7)和沿圆周方向相互邻接的用于滚柱(5)的窝(8、9、10、11,12,13),其中筋片(7)和侧边缘(6)彼此一体构成,并且其中:-筋片(7)沿保持架(1,2,3,4)的旋转轴线(1a)布置在第一侧边缘(6)和第二侧边缘(6)之间,-每个窝(8、9、10、11,12,13)在圆周方向上由筋片(7)上的相互对置的侧廓(16)围成,-每个窝(8、9、10、11,12,13)沿旋转轴线由侧边缘(6)的相互对置的内轮廓(20)围成,-在一个窝(8、9、10、11,12,13)两边相互对置的侧廓(16)之间沿切向的最大自由轮廓间距大于窝(8、9、10、11,12,13)内相应滚柱(5)的最大直径,-在筋片(7)上形成用于滚柱(5)的支承部(14、15),-两个分别在一个窝(8、9、10、11,12,13)两边相互对置的支承部(14、15)之间最大的自由切向间距小于在窝(8、9、10、11,12,13)内相应的滚柱(5)的最大公称直径,其中至少侧廓(16)具有完工的成形铣削的轮廓,并且所述完工轮廓具有至少一个成形铣刀(21)的正的外刀刃轮廓的负像,其特征为:侧廓(16)分别具有至少一个面对窝(8、9、10、11,12,13)的用于至少一个在窝(8、9、10、11,12,13)内的滚柱(5)的平面的滑动面(22),其中平面的滑动面(22)沿径向至少连接在一个支承部(14、15)上,并且支承部(14、15)至少切向突出于滑动面(2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DE 2004-5-28 102004026291.81.用于带有滚柱(5)的滚动轴承的保持架(1,2,3,4),具有一第一侧边缘(6)、一第二侧边缘(6)、筋片(7)和沿圆周方向相互邻接的用于滚柱(5)的窝(8、9、10、11,12,13),其中筋片(7)和侧边缘(6)彼此一体构成,并且其中—筋片(7)沿保持架(1,2,3,4)的旋转轴线(1a)布置在第一侧边缘(6)和第二侧边缘(6)之间,—每个窝(8、9、10、11,12,13)在圆周方向上由筋片(7)上的相互对置的侧廓(16)围成,—每个窝(8、9、10、11,12,13)沿旋转轴线由侧边缘(6)的相互对置的内轮廓(20)围成,—在一个窝(8、9、10、11,12,13)两边相互对置的侧廓(16)之间沿切向的最大自由轮廓间距大于窝(8、9、10、11,12,13)内相应滚柱(5)的最大直径,—在筋片(7)上形成用于滚柱(5)的支承部(14、15),—两个分别在一个窝(8、9、10、11,12,13)两边相互对置的支承部(14、15)之间最大的自由切向间距小于在窝(8、9、10、11,12,13)内相应的滚柱(5)的最大公称直径,其中至少侧廓(16)具有完工的成形铣削的轮廓,并且所述完工轮廓具有至少一个成形铣刀(21)的正的外刀刃轮廓的负像,其特征为侧廓(16)分别具有至少一个面对窝(8、9、10、11,12,13)的用于至少一个在窝(8、9、10、11,12,13)内的滚柱(5)的平面的滑动面(22),其中平面的滑动面(22)沿径向至少连接在一个支承部(14、15)上,并且支承部(14、15)至少切向突出于滑动面(22)。2.按权利要求1的保持架,其特征为滑动面被一绕旋转轴线(1a)旋转对称延伸的并与保持架的滚柱(5)的中心轴线相交的部分圆(26)穿过。3.按权利要求2的保持架,其特征为在窝(8、9、10、11,12,13)内的滚柱的位于部分圆(26)上的、在相应滚柱(5)和筋片(7)之间的切向自由运动间隙的最大值小于在滚柱(5)和筋片(7)之间的在部分圆(26)径向上方及径向下方相邻的任意一个沿切向的自由距离的最小值。4.按权利要求3的保持架,其特征为支承部(14、15)具有一面对窝(8、9、10、11,12,13)的平面的斜面(28、29),其中斜面(28、29)相对于滑动面(22)倾斜一钝角,斜面(28、29)和滚柱(5)之间沿切向的任何一个自由距离都大于运动间隙。5.按权利要求4的保持架,其特征为支承部(14)在窝一侧在斜面(28)处转变成滑动面(22)。6.按权利要求3的保持架,其特征为支承部(15)在窝一侧在弯曲表面(30,34)处转变成滑动面(22),其中表面(30)与旋转轴线(1a)同方向、沿窝(8、9、10、11,12,13)的纵向分布,并从窝(8、9、10、11,12,13)出发凸形向外弯曲,其中弯曲表面(30)和滚柱(5)之间沿切向的任何自由距离大于运动间隙。7.按权利要求6的保持架,其特征为表面(30)在保持架(1,2,3,4)沿旋转轴线(1a)的纵剖面内的曲率通过一半径描述。8.按权利要求7的保持架,其特征为此半径大于在相应的窝(8、9、10、11,12,13)内的滚柱(5)公称直径的一半。9.按权利要求1的保持架,其特征为滑动面(22)沿与旋转轴线(1a)相同的方向从一个窝角部(23)向另一个窝角部(23)延伸,其中筋片(7)在每个窝角部(23)处转变成侧边缘(6)。10.按权利要求1的保持架,其特征为滑动面(22)在窝角部(23)分别转变成一弯曲分布的角表面(23a),其中窝(8、9、10、11,12,13)在窝角部(23)处通过角表面(23a)至少局部地凸形向筋片(7)内拱起。11.按权利要求1的保持架,其特征为窝(8、9、10、11,12,13)内的相应滚柱(5)通过在滚柱(5)中心轴线径向上方的支承部(14、15)被部分径向包围。12.按权利要求1的保持架,其特征为窝(8、9、10、11,12,13)内的相应滚柱(5)通过在滚柱(5)中心轴线径向下方的支承部(14、15)被部分径向包围。13.按权利要求1的保持架,其特征为滚动面(22)在径向上设置在两个支承部(14、15)之间,其中支承部(14、15)至少切向突出于滑动面(22)。14.按权利要求13的保持架,其特征为一个窝的相应滚柱分别在部分圆的径向上方以及径向下方被在窝(8、9、10、11,12,13)处相互对置的一对支承部(14、15)被部分径向包围。15.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保持架,其特征为至少一些筋片(7)具有至少一个从筋片(7)出发径向突出于筋片(7)的支承部(14、15)中的第一支承部(14)。16.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保持架,其特征为至少一些筋片(7)具有至少一个从筋片(7)出发径向突出于筋片(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肖尔HJ范德雷R鲍伊尔莱因M施塔德米勒
申请(专利权)人:谢夫勒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