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3649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发光装置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反射围栏及显色层。第一发光元件发出一波峰不大于500nm的第一光线。第二发光元件发出一波峰不大于500nm的第二光线。反射围栏位于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之间,并环绕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显色层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第一区域覆盖第一发光元件并允许第一光线直接通过,且第二区域覆盖第二发光元件并将第二光线转换成一波峰大于500nm的第三光线。

Luminescent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发光装置包括一金属支架、一发光二极管管芯、封胶及一反射杯。发光二极管管芯及反射杯配置在金属支架上,其中发光二极管管芯位于反射杯内,再以封胶覆盖发光二极管。然而,此种发光装置通常只发出单一种波长或单一颜色的光,此限制了发光装置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可改善前述现有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发光装置。发光装置包括一第一发光元件、一第二发光元件、一反射围栏及一显色层。第一发光元件,用以发出一波峰不大于500纳米(nm)的第一光线。第二发光元件用以发出一波峰不大于500nm的第二光线。反射围栏位于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之间,并环绕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显色层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第一区域覆盖第一发光元件,并允许第一光线直接通过,且第二区域覆盖第二发光元件,并将第二光线转换成一波峰大于500nm的第三光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置一第一发光元件及一第二发光元件在一第一暂时载板上,其中第一发光元件用以发出一波峰不大于500nm的第一光线,一第二发光元件用以发出一波峰不大于500nm的第二光线;形成一反射围栏于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之间,其中反射围栏环绕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以及,粘贴一显色层于第一发光元件及第二发光元件上,其中显色层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第一区域覆盖第一发光元件并允许第一光线直接通过,且第二区域覆盖第二发光元件,并将第二光线转换成一波峰大于500nm的第三光线。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图1B为图1A的发光装置沿方向1B-1B’的剖视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图2B为图2A的发光装置沿方向2B-2B’的剖视图;图3A1~图3G2为图1B的发光装置的制造过程图;图4A及图4B为图2B的发光装置的制作工艺过程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图5B为图5A的发光装置沿方向A-A1的剖视图;图5C为图5A的发光装置沿方向B-B1的剖视图;图5D为图5A的发光装置的后视图;图6A~图6I为图5A的发光装置的制造过程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发光模块的俯视图;图7B为图7A的发光模块沿方向A-A1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0:第一暂时载板10u、541a、541b:上表面20:第二暂时载板100、200、500:发光装置100a:发光区110、520a:第一发光元件111:承载基板111a、112a:外表面112:发光叠层140b:下表面112、526a:第一电极113、526b:第二电极110u、120u、130u:顶面120、520b:第二发光元件130、520c:第三发光元件140、560:反射围栏150、250:显色层150R1:第一区域150R2:第二区域150R3:第三区域151:透明材料152、544a:第一波长转换材料153、544b:第二波长转换材料160:粘合层251:光吸收区251a:网格520d:第四发光元件526c:第三电极526d:第四电极540a:第一波长转换层540b:第二波长转换层542a、542b:接着剂561:顶表面562:上部分563:底表面564:下部分565:侧表面612:暂时性基板614:粘胶层640a’、640a”:第一波长转换层材料640b’、640b”:第二波长转换层材料642a’:部分的第一波长转换层材料660’:反射覆盖物660a:反射围栏下部660b:反射围栏上部662:反射围栏的移除部分700:发光模块720:光学元件740:承载板742:绝缘层744:电路层C1:切割道L1:第一光线L21:第二光线L22:第三光线L31:第四光线L32:第五光线T1~T6:厚度W1、W2:宽度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A及图1B,图1A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100的俯视图,而图1B绘示图1A的发光装置100沿方向1B-1B’的剖视图。发光装置100包括第一发光元件110、第二发光元件120、第三发光元件130、反射围栏140、显色层150及粘合层16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10、第二发光元件120与第三发光元件130为可发出相同波长或颜色的光线。例如,第一发光元件110、第二发光元件120与第三发光元件130可发出波峰不大于500纳米(nm)的光线,例如:蓝光。蓝光的主波长(dominantwavelength)或峰值波长(peakwavelength)大致介于430纳米(nm)~490nm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10、第二发光元件120与第三发光元件130发出的光线不限于蓝光,也可为具有其它波长范围的色光,例如:紫光或紫外光。紫光的主波长(dominantwavelength)或峰值波长(peakwavelength)大致介于400nm至430nm之间。紫外光的峰值波长(peakwavelength)大致介于315nm至400nm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10、第二发光元件120与第三发光元件130可以是分别发出相异波长或颜色的光线。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10发出蓝光的光线,第二发光元件120及第三发光元件130发出紫外光的光线。此外,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10、第二发光元件120及第三发光元件130例如是发光二极管管芯。如图1B所示,第一发光元件110包括承载基板111、发光叠层112、第一电极113及第二电极114。承载基板111具有一外表面111a(也称第一外表面),且发光叠层112具有一外表面112a(也称第二外表面)。在一实施例中,承载基板111为成长基板(growthsubstrate),例如可以是蓝宝石(sapphire)基板,作为发光叠层112外延成长时的基板。在另一实施例中,承载基板111并非成长基板,在制造第一发光元件110的制作工艺中成长基板被移除或置换为其他基板(例如,不同材料、不同结构、或不同形状的基板)。虽然图未绘示,然而发光叠层112包括数层半导体外延层。例如,发光叠层112依序包含第一型半导体层、发光层及第二型半导体层,其中发光层设于第一型半导体层与第二型半导体层之间。第一型半导体层例如是N型半导体层,而第二型半导体层则为P型半导体层;或是,第一型半导体层是P型半导体层,而第二型半导体层则为N型半导体层。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3及第二电极114位于第一发光元件110的同一侧,作为第一发光元件110与外界电连接的介面。第一电极113及第二电极114形成于发光叠层112下方,使第一发光元件110成为倒装(flip-chip)。第二发光元件120及第三发光元件130具有或同于第一发光元件110的结构,于此不再赘述。如图1B所示,反射围栏140直接接触第一发光元件110、第二发光元件120与第三发光元件130的侧面,因此反射围栏140与此些发光元件的侧面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用以发出一波峰不大于500纳米(nm)的第一光线;第二发光元件,用以发出一波峰不大于500nm的第二光线;反射围栏,位于该第一发光元件与该第二发光元件之间,并环绕该第一发光元件与该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显色层,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其中,该第一区域覆盖该第一发光元件,并允许该第一光线直接通过,且该第二区域覆盖该第二发光元件,并将该第二光线转换成一波峰大于500nm的第三光线。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01 TW 107103645;2018.11.06 TW 107139377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用以发出一波峰不大于500纳米(nm)的第一光线;第二发光元件,用以发出一波峰不大于500nm的第二光线;反射围栏,位于该第一发光元件与该第二发光元件之间,并环绕该第一发光元件与该第二发光元件;以及显色层,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其中,该第一区域覆盖该第一发光元件,并允许该第一光线直接通过,且该第二区域覆盖该第二发光元件,并将该第二光线转换成一波峰大于500nm的第三光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一区域包含透明材料,但不包含波长转换材料。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该第二区域包含透明材料及波长转换材料,该第二光线完全被该波长转换材料转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该显色层还包括第三区域,该发光装置还包括:第三发光元件,用以发出一波峰不大于500nm的第四光线;其中,该第三区域覆盖该第三发光元件,并将该第四光线转换成一波峰大于500nm的第五光线,该第五光线的波长与该第三光线的波长相异。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该显色层还包括:光吸收区,位于该第一区域与该第二区域之间。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还包括:黏合层,位于该显色层与该第一发光元件及该第二发光元件之间,以将该显色层黏合在该第一发光元件及该第二发光元件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景太陈效义任益华胡玮珊蓝培轩
申请(专利权)人: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